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支
     
    妫汭五姓及田姓的分支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20223    添加时间:2007-6-10 20:31:58
     
    妫汭五姓及陈姓的其它分支

    (一)妫汭五姓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时妫满正朔,姓陈;战国时承继舜帝香火的是陈完一支,姓田;此后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断地分化。《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

    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

    王莽在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陈、田、姚、胡姓外,在中华100大姓之内的还有王(一支)、孙、袁、夏、陆等等。
    据估计,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总部设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轮流在各地举行国际大会。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行,盛况空前。之后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颍川陈氏的发源地河南许昌长葛隆重举行,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目前已举办了15届,影响非常大。
    天下舜裔子孙,姓氏各异,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具有巨大的亲和性和凝聚力。

    (二)田姓:陈姓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分支
    田姓是陈姓的主要分支,今列中华100大姓的第34位。
    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时的陈国公子完,陈完又称田完,谥号敬仲,其事在《左传》中有多处记载,司马迁《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
    陈完是陈厉公之子,他出生时,正好周朝太史经过陈国,厉公请太史为儿子卜卦,卦象是由"观"卦变为"否"卦,周太史解卦云:"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将会是国家的重臣,可能替代陈国而立国,掌握国家政权。可能不在陈国而在别的国家;不在他本人而在他的子孙。如果是在别的国家,很可能是姜姓齐国。一个事物不可能两边同时强大,陈国衰亡后,这个孩子的后代可能昌盛起来。后来,周太史的预言真的应验了。
    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了两次争夺王位的斗争。陈完之父陈厉公名佗,陈佗的父亲是陈文公,陈文公卒后,传位于陈佗之兄陈鲍,为陈桓公。陈佗与陈鲍是异母兄弟,陈佗之母是蔡国人。陈桓公陈鲍生病时,蔡人帮助陈佗杀死桓公和太子陈免,立陈佗为君,为厉公。后来桓公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其兄复仇,杀死了厉公,三兄弟相继为陈君,即利公、庄公、宣公(此处从《史记》说)。陈完本为厉公之子,厉公死后,陈完不得立,做了陈国的大夫。陈宣公时,宣公的宠妃生子款,深得宠爱,宣公欲立款为国君,就杀死了自己亲生的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关系很好,陈完害怕祸及于己,被迫出逃到齐国。
    陈完避难逃到齐国时,正是齐桓公十四年。因为陈完是陈国贵族,齐桓公想让他做贵卿,陈完推迟说:"我本是一个逃难的人,您能收留我,我就十分感激了,不敢再当高位。"于是齐桓公给了他一个称之为工正的官职。齐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也先算了一卦,占得的卦兆说:"这叫做凤凰齐飞,和鸣锵锵。妫氏的后代,将育于姜。五代之后,将会昌盛起来。八代之后,将无人能比他更强大。" 齐懿仲把女儿嫁给了陈完,陈完死后谥为敬仲。此事见载于《左传》和《史记》。
    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为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关于陈完为何改姓为田,《史记》的注家有二说:《正义》言"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集解》言"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是说因采邑地在田地,以地为姓;《索隐》云"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氏",是说"陈"、"田"二字同音相转,于是改陈姓为田氏。我们赞同后一种说法,因为:一是陈完逃到齐国,寄人篱下,是个落难之人。因为无功无禄,齐国不可能赐给他封邑;并且作为地名的田,无从查考。二是陈、田同音相转可查《说文解字》:"田,陈也,树谷曰田。"段玉裁注:"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故以叠韵为训。"《新唐书·宰相世系》谓:"田陈相近也。"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谓:"陈田声皆相近。"陈、田互相通用在古代典籍中例子极多,如《韩诗外传》七:"召门尉陈饶等。"而刘向《说苑·尊贤篇》说:陈饶作田铙。可以说,汉代以前陈、田可以通用。《大戴礼·保传篇》载:"齐有田卓、襄王得其国。"而《贾子新书·胎教篇》说:田作陈。汉以后陈、田才分为两姓。所以,陈完入齐,改陈姓为田姓,以避与陈故国之嫌,这是很好理解的事。至今闽南话尚保留不少古音,陈、田读音相同,而潮汕话的陈、田之音仅略略一转而已。由闽南方言这个语言活化石可以看出,田、陈古读音确实是相同的。所以,陈完因封邑得姓的可能性不大。他改姓田,应是古陈、田二字相近的原因。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田乞行德施惠于民,甚得众心。于是联合异姓大夫鲍牧,发动政变,率兵攻齐君晏孺子,杀其相及亲族。田乞在自己家立晏孺子的庶兄阳生为齐君,是为齐悼公。阳生与田乞原是好友,更加宠信田氏。田乞之子田常又任齐悼公之子齐简公的相国。田常用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的办法,以笼络人心,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又发动政变,尽诛齐国卿族鲍、晏、阚止和其他公族,再杀简公而立其弟为平公。从此,田氏世代为相,垄断齐国政权,齐公犹如愧儡。
    田氏在齐国,不是王室,胜似王室。田常为相时,割地封邑,选妃入宫,其生子就有70多个,使田氏家族人丁大兴。田常之子田盘又使田氏兄弟宗人尽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到田盘之子田和时,终于夺取了姜姓齐国的政权,田和废除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齐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田和为田太公,是陈完的十代孙。田姓齐国,比故国陈国要强大得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末年,陈国亡后,陈姓主脉不显,而在齐国由陈改姓为田的这一支则秉续虞舜一脉,成为正宗。《左传·昭公八年》载:

    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且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臣闻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矣。

    这段话说明:陈姓本是颛顼之族,东夷之人,舜帝后裔。舜帝的功德,到商代传于虞遂,虞遂承继舜帝香火。周代时胡公妫满不淫,周王封国赐姓,为陈姓,让妫满奉祀虞帝,以妫满为舜帝正宗。凡有盛德的古先圣王,必定享有百世之祀。陈国之后,舜帝一脉的正朔传到了齐国,舜帝香火不绝。
    田齐历时180多年,传八君。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田齐世系如下:

    齐国田氏世系


        陈厉公———敬仲完———孟夷———孟庄———文子————




          桓子———厘子———成子————襄子————庄子——

                

    齐侯──孺子喜
                      剡
         太公和……

                       桓公——威王——宣王——闵王————             
                                  午       辟强  地



                      齐王建
           襄王─────
            法章         齐王假

    (三)胡姓:以谥为氏
    胡姓为当今中国第13大姓,占总人口的1.31%。
    关于胡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说法均与陈地有关:一是以陈胡公谥号为氏;二是以国为氏,春秋有胡国,子爵,其地在陈国附近,是附庸于陈国的一个小国。
    古代姓氏学著作认为,以谥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林宝所依据的是出于汉代的《世本》一书,《世本》中对胡姓来源的解释是:"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妫满为什么得了一个"胡公"的谥号?或者说,"胡"字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美好意义?
    关于妫满谥号"胡公"的由来,我们从周代的谥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
    但是,是谁最先以胡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费踏13省,遍寻资料,历千辛万苦,从民间浩翰的家谱史料中,做出结论,认为陈国最后一个国君陈胡公20世孙陈湣公亡国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牖避难,其中陈衍,生子二:长子名琏、次子名玙。琏以国为氏,姓陈;玙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玙生澄,于是有胡氏一系。此为一说。但从胡公妫满到其21世孙玙,其间相距六百余年,若以胡公谥号为氏,当在胡公孙辈三、四代之间,不一定会延续到21世。有的胡氏族谱上说,胡氏始于陈胡公长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长子名犀侯,为申公,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继兄即位,为相公。此又为一说。
    对胡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胡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一带,与郑国相邻,与陈国不远。一为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与陈国相邻,这个胡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是陈国的一个附庸国。《左传》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这里的胡国和沈国,都是附庸于陈国的子国。陈国后期国力衰弱,自顾不遐,胡国先为吴国所掠,后亡于楚国。归姓胡国亡国后,后人分为两支,一为胡姓,一为归姓。
    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
    胡氏家谱源流甚早,现有确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谱。朱熹有《胡氏族谱序》存于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祖,相传二十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华林五宗中,胡魁长子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一门进士,盛极一时。胡珰后裔后来有迁到湖南、湖北、云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迁至湖南的有一支居于浏阳中和乡,这里为罗霄山余脉,有一小山岭,名叫"西岭",西岭山脚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来就有胡姓人居住,经400年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岭胡氏"。到当代,西岭胡氏则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据其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陈胡公妫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130余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代,著名学者汪藻就曾这样说过:"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
    绩溪是徽州的六县之一,今为安徽绩溪县。"绩溪胡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为当地闻姓望族。绩溪胡氏著名的家族有三支,即"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人称"绩溪三胡"。
    "明经胡氏"系由李姓改为胡姓者,是近代名人胡适和胡光墉(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族。
    "金紫胡氏",其始祖为宋代名臣、学者胡舜陟(1083—1143),他因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人把"金紫"作为其家族的称呼,称"金紫胡氏"。金紫胡氏自家居绩溪后,聚族而居,世代为学,过着耕读与世宦相结合的生活。胡舜陟之子胡仔也是宋代大学者。据史载,宋、明、清三朝中,金紫胡氏共有154种著作问世,著作多以解经为主,故有"经解世家"之称。
    "尚书胡氏",其始祖可追溯到东晋时的胡焱。胡焱本是山东青州人,东晋时任骑常待官职,奉命镇守新安郡的歙县,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览华阳镇(今绩溪县城),到了龙川(今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看到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便在龙川之口的荆林里占卦,大吉大利,于是举族从青州迁居于此,从此龙川村开始发展,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龙川胡氏宗谱序》记载:"我徽州固多世家,而华阳(即今绩溪)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无出其右者。"龙川胡氏的兴盛在元明之际,其家族在此间考中进士的接连不断。据统计,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余名,龙川村有典籍记载的就有11名,是有名的"进士村"。明代成化年后,龙川胡氏出了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龙川胡氏达到鼎盛期,因此被人称作"尚书胡氏"。
    "尚书胡氏"到近代则以经商而著名于世。当时因徽州山区地少,粮食奇缺,生存不易,大部分人一到成年就去外地做生意,穷则思变,于是逼出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
    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祖籍绩溪,是龙川胡氏的第48代。100多年前,龙川胡氏的第43代有一个名叫胡勇源的,因生活所迫,外出谋生,到了江苏泰州,开了一个小店,主要经营茶叶生意。胡勇源就是胡锦涛的高祖父。到胡锦涛的曾祖父胡树铭时,胡氏家业已小有规模,又在上海、浙江等地开设了7个分店,并从事茶叶出口。胡树铭有二子,即胡炳华、胡炳衡。胡炳衡为胡锦涛的祖父,全家生活在泰州或上海。胡炳衡有二子,长为胡增麟,为胡锦涛的伯父;次为胡增玉,后改名胡静之,就是胡锦涛的父亲。胡锦涛出生在上海,生长在泰州,但祖籍是安徽绩溪。
    《广韵》中说,陈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因以胡非为氏。
    另外,源于妫姓的还有胡毋氏,又作胡母氏,《广韵》、《姓氏急就篇》、《姓解》、《通志·氏族略》均载:齐宣王母弟封母乡,因战国齐国王室为田氏,本是妫姓陈氏后裔,所以齐宣王母弟远本陈胡公,近取母邑,为胡母氏。

    (四)孙姓:因赐为氏
    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列第12位,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居于第三位,是中国传统大姓之一。
    孙姓历史悠久,来源较多,但主脉为战国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孙权,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系,源于妫陈田氏,是陈田的一个主要分支。
    孙姓本有三支,起源较早的一支源于姬姓,是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卫康叔8世孙有武公名和,生惠孙,惠孙之孙以祖父名字为氏,姓孙氏。
    另一支孙姓源于楚国王族芈姓,为楚国名臣孙叔敖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春秋初年楚国国君蚡冒生王子蒍章,蒍章之子蒍吕臣,为楚成王时令尹(即相国),蒍吕臣之孙即蒍敖,是楚国著名的贤臣,帮助楚王称霸中原。蒍敖死后其子被封于寝丘邑,其地与陈国相邻,在今河南淮滨县东南。"寝"与"孙"相通,且蒍敖排行第三,所以人称孙叔敖,其后裔以邑为氏,以寝为孙,姓孙氏。
    以上两支孙姓,战国后不显,而最为显赫的,是源于由陈姓改为田姓的齐田一支。《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孙,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子:常、书。田书,字子占,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今山东惠民)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是"乐安孙氏"之祖。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父亲。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具体的生卒年不可考。由于出身贵族家庭,优越的学习环境,使孙武得以阅读众多古代军事典籍,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景公时,齐国田、鲍、国、高等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国内矛盾重重,内乱不止。而当时南方的吴国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青年孙武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姑苏(今苏州)结识了从楚国避难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带着自己撰写的13篇兵法,在伍子胥的引荐下,见到了吴王,吴王阖闾任命他为大将军。孙武上任后,即显示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就在他上任后的那年秋天,他就同伍子胥一起领兵灭了钟吾国(今江苏省宿迁县)和徐国(今安徽省泗县)。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大举攻楚,五战五捷,进驻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从此,吴国声威大振。公元前484年,孙武又指挥吴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大败齐军,活捉齐国五名统兵之将,缴获兵车800多辆。公元前482年,吴王阖闾约晋定公等诸侯国在黄地(今河南封丘)会盟,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孙武对吴国的发展强大立下了卓越的功劳,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13篇,6070字。各篇既可独立成章,也相互有机联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书中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军事经验,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对战术韬略、军事法度、将领士气、军事心理、天文地理、行军扎营、水势火攻等无所不包。书阐述的一些战略、战术的原则,以及所提出的军事学概念和论断,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兵家所尊奉,成为我国战争史上的重要军事指导思想。
    历代思想家、军事家对孙子推崇备至。曹操说:"吾观兵法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明代戚继光认为,此书"纲领精微",是"上乘之教";孙中山评价道:"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毛泽东也常提孙子,并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不仅如此,《孙子兵法》对世界军事思想史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它的出现不仅比古希腊希罗多德、色诺芬和古罗马弗龙廷的军事著作都早,而且更具体、更有学术价值。早在唐代,《孙子兵法》就流入日本、朝鲜,1660年则有了日译本;18世纪60年代,它传入欧洲,1772年便有了法文本。日本对《孙子兵法》尤为推崇,称之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上世纪60年代初,英国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访华时就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军事院校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
    《孙子兵法》主要讨论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也涉及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并对中国思想史有重大的影响。今天,《孙子兵法》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各国的企业家、外交家、政治家、科学家等均将之视若"圣典",从中吸取无穷的智慧。
    孙武生有三子:孙驰、孙明、孙敌。孙明因父功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阳),定居富春,是富春孙氏的始祖。
    孙武之后百余年,孙氏家族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孙膑。
    孙膑,齐国人,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真名不详,因其曾受膑刑,故称孙膑。孙膑之时,已进入战国时代,吴国已被越国所灭,而在孙氏的祖国齐国,"田氏代齐"已经完成,孙氏的同宗田氏已在齐国夺取政权,这对于孙氏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所以孙膑一支又迁回到齐国。
    据载,青年时的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投奔魏国,任魏将。庞涓才不及孙膑,心怀妒忌,骗孙膑入魏,设计陷害孙膑,无端处孙膑以膑刑,挖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使之终身残废。孙膑在齐使的帮助下,逃回齐国,得到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又通过"田忌赛马"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得到齐威王的器重,被任为齐国的军师,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击魏救赵。孙膑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国因主力远征,都城十分空虚。魏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涓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12年后,魏国再次发动战争,兵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10万大军,准备与齐军进行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一路上,他令军队逐步减灶,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上当,便丢下步兵,率轻骑精锐,兼程穷追。至马陵时,遭到齐军主力伏击,庞涓智穷力竭,愤愧自杀。齐军遂全歼魏军,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桂陵和马陵两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孙膑的军事才能,为齐威王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同他的祖先孙武一样,孙膑也有军事著作传世。《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未年便已失传。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
    孙氏一系从陈氏到田氏,春秋末年田书因赐为姓,改姓为孙氏后,经孙武到孙膑,后进入三国时期,孙姓人又开始建业立国,称孤道寡,将孙氏家族推向兴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吴郡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任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孙坚长子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而被封为吴侯。孙坚次子孙权,秉承父兄遗志,在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下,稳定江东局势,战败曹操、刘备,于公元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从第一个从田姓改为孙姓的孙书,经孙武在江南发展,传到三国东吴孙权,已是第23代。
    孙吴在江南59年的统治期间,孙权家族共传4位皇帝。由于孙吴政权的影响,富春孙氏至明清时代,孙姓已广布江南、江东,形成江南孙氏支派众多的局面。
    富春孙氏传至近代,又出现了一代伟人——孙中山。
    唐朝时期,妫姓孙氏一支世居中原,在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成为大族,其后名人辈出。唐僖宗年间,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陈留孙氏孙拙,其子孙誗,因唐末乱起,以武才被选为佰将,带兵作战于闽、越、江右之间,后以军功封"东平侯",于公元884年迁居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其后人相继迁居赣、闽、粤、台及东南亚,其中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孙氏孙中山先生即唐东平侯孙誗之直系后裔。
    据《宁都府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陈族谱·先世述略》及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载:唐将孙誗由汴梁陈留移居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明代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最早记载陈留孙氏孙誗之谱,系出自北宋元佑年间中顺大夫和岳州事孙勰撰《富春孙氏族谱世系总序》,谱中有宋欧阳修题唐东平侯孙誗像,大文学家苏轼书。南宋时此谱又多次修撰,有文天祥撰写的序篇,现保存于江西省宁都县档案馆珍藏。上世纪初,客家文化学者罗香林教授历经10年潜心研究,于1942年首次在重庆出版了一本有关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考的专著。罗香林采纳广东《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详细考证了唐东平侯孙誗自陈留迁往江西虔化(今宁都)至孙科的传世30代的世系。

    (五)王姓:以爵为氏
    王姓为中华第二大姓,占中华人口的7.41%,人口近亿。
    王姓来源复杂,支派众多,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最复杂的姓氏之一。其来源主要有四支,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

    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也。

    在郑氏所说王姓的四个来源中,第四个"虏姓之王"源于少数民族,其实除这支源于少数民族的王姓之外,汉族的王姓也是四支,其中姬姓之王有两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即琅邪王、太原王;姬姓毕公高之后,即京兆王、河间王。妫姓之王一支:齐王田建之后,即北海王、陈留王。子姓之王一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即汲郡王。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他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晋的后人战国秦汉时有大将王贲、王翦、王离等,开创了太原王氏和琅邪王氏,两支后来都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之王氏。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
    《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王莽(公元前45—公元后23年),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之侄。西汉末,王莽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被封为新都侯。初始元年(公元8年)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建立新王朝。
    王莽自称舜帝后裔。在篡汉夺权时还利用这一身份大做文章。他说,舜帝一裔本姓姚,在尧帝时姓妫,在周代姓陈,在战国时的齐国姓田,齐国亡后主脉姓王,他自认是舜帝正脉。他并且"五德终始"学说为代汉寻找理论基础和合法依据。他的新"五德终始"说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原理解说王朝更替,以"五行"配"五帝",五帝后裔应该是代序而立的。在《世经》中,王莽的"国师"刘歆排列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这是第一个轮回;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这是第二个轮回;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按照这个次序,汉朝刘氏本为帝尧之后,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帝舜之后,土德。王莽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是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成为必然。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后由于国内矛盾加剧,激发了赤眉、绿林起义,新朝崩溃,被刘秀建立的东汉取代。
    妫姓之王直接得姓于齐国亡国以后,追本溯源,其远祖是虞舜、妫满。

    (六)袁姓:以字为氏
    袁姓列中华大姓第33位,占总人口的0.54%。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诸书记载: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10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为时为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为爰姓,或记为辕姓。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共尊涛涂为始祖。
    袁涛涂所处的时代,正是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时候。当时齐桓公出兵攻伐蔡国,接着又攻伐楚国,大胜而归,在召陵会盟诸侯。齐军回师要路经陈国,袁涛涂为陈国上卿,为陈国利益考虑,因怕对陈国不利,就劝齐桓公向东走东海之滨,东路道险,齐军大陷于沛泽之中。
    涛涂因参加齐桓公盟会,被赐封食邑阳夏(今河南太康)。
    秦末,涛涂7世孙辕告避难于河洛间,辕告的小儿子辕政将"辕"去"车",以"袁"为姓。
    袁氏世居阳夏,在这里发展成大族。阳夏属陈地,故袁姓以陈郡为其地望。此后徙往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袁氏盛于东汉,自东汉袁安起,累世官宦,四世五公,东汉末袁绍、袁术各据一方,称雄一时。
    本书第七章列专节叙述陈郡阳夏袁氏。

    (七)姚姓:因生为姓
    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与姬、姜、妫、姒、嬴、妘、姞一起称为上古八大姓。这些姓氏都带女旁,从造字上首先打上了久远的烙印——发源于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因此,这些姓氏又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姚姓今列中华大姓的第64位,是上古八大姓中少数几个延续至今仍列100大姓中的古老姓氏之一。
    姚,是舜帝本姓。也就是说,姚是虞帝一系的第一个姓氏。
    关于舜的姓氏,前文第四章已有专节论述。舜有两姓一氏,本姓姚,《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后舜因娶尧的两个女儿而移居沩汭,姓妫。此后舜裔姓氏屡有更改。夏代舜后有封国为虞,以国为氏,姓虞。周代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地,姓陈,战国时陈公子完奔齐,其后在齐国改姓为田,"田代齐姜",建立田姓齐国。到了西汉末年,田氏的一支田丰,其后裔先改姓为妫,再改姓为姚。
    《古今姓氏书辩证》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让他奉祭舜帝,继续帝舜的香火。其后田丰的儿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由此可见,姚、妫二姓同宗,曾经互用。姚姓尊称虞舜为其始祖。
    在唐代以前,姚姓发展成为浙江吴兴及甘肃陇西的望族。唐代以后,姚姓繁衍甚为广泛,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四川、云南等地的姚姓大多是由甘肃或陕西、河南等地播迁而云的。其中云南省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公元62年)因此地多姓姚而置姚州,其治所就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北。姚氏入闽,始于唐初。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亦有姚氏相随。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入广东等地。

    (八)夏姓:以字为氏
    夏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5位。
    关于夏姓的起源,《元和姓纂》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氏,徵舒其后也。"即认为夏氏有两支,一是夏朝之后,大禹的后裔,姓姒。《通志·氏族略》说,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年不成。后用其子禹治水,禹治水有大功,舜将天下禅让给他,禹之子启立国,建立夏朝,为夏后氏。禹至桀,历17君14世,为商汤所灭。周武王克商,封夏朝王室后裔于杞(今河南杞县),不得封者,以国为氏,姓夏氏。但《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紧接着又提出夏氏的另一支,是源于妫姓陈氏。陈国第16位国君陈宣公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后来子西另立一族为少西氏。子西之孙徵舒以祖父之字为氏,姓夏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对以上夏氏二源进行了辩证:"姓书曰:姒姓,夏王后,误。谨按《春秋》:夏氏出自妫姓。陈宣公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宣公子貂之妹,生徵舒,字南,始以王父字为夏氏,而其母谓之夏姬。"以为夏氏不是源于夏王朝,而是源于妫姓陈氏,始祖是夏徵舒。
    夏徵舒是陈大夫夏御叔之子,也是陈国大夫。他的母亲叫夏姬,风流美貌。当时正是陈灵公时,因为夏姬,陈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株林之乱"。夏徵舒射死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并参加了楚、郑的盟会。当时楚庄王正称霸,借口平定陈国内乱,出兵攻入陈国,将夏徵舒车裂于陈都城的栗门之地,要灭掉陈国,把陈国变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楚庄王听从大臣劝告,派人到晋国把灵公的太子陈午接回陈国,立为诸侯,是为陈成公。但将陈国每乡取一人迁往楚国,居住在今汉口之东,谓之"夏州",也就是现在的夏口。

    (九)陆姓:以乡为氏
    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
    陆姓源出妫姓陈氏的田齐一系。《通志·氏族略》载:"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氏之故地,因以为氏。"陆姓源出齐宣王田辟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陆乡在今山东乐陵西南。《元和姓纂》将陆氏世系说得更详细。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其小儿子田通于平原陆乡,因乡为氏。汉代陆贾,官拜大中大夫,著《新语》12篇。陆贾子孙过江居于吴郡吴县,到三国时的吴国,陆贾后裔陆逊为三国名将,孙吴大都督,其子陆抗,也官到大司马。其后陆机、陆云均为晋代文学家。陆云在其《祖考颂》中称:"承黄虞之苗绪,在周之衰,有妫之后。"把自己的祖源上溯到妫姓。
    宋代以前,陆姓史有正传15人:《汉书》有陆贾、陆续、陆康。《三国志》有陆绩、陆逊。《晋书》有陆机、陆云、陆晔。《唐书》有陆德明、陆贽、陆羽。《宋史》有陆九龄、陆九渊、陆佃、陆游。

    (十)其它舜裔氏姓简略
    舜帝后裔,除以上详述的陈、田、胡、孙、姚、王、袁、夏、陆等大姓外,尚有40余姓,但其中的一些姓氏,已不见于当代,有的是复姓改成了单姓,有的则已失传湮没了。这里略述一些其它舜裔姓氏。
    1、源于虞舜者:
    吴氏——吴姓列当今中国第10大姓,占总人口的2.05%。一般认为吴姓来源于姬姓,周太王之子周太伯、仲雍封于吴,建吴国(今江苏一带),子孙以国为氏。但也有人认为有一支源于虞舜,《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吴"与"虞"同音相转,且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吴氏由虞氏而来。在一些吴氏族谱族上记载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忌恨西楚霸王项羽之妻虞姬,要刘邦将虞姓人全杀掉,刘邦以为不妥,但"妻命难违",于是命下官"将虞姓的头砍掉",下官会意,命虞姓人改姓为吴。所以舜后亦有吴氏。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自舜后陈国之地阳夏(今河南太康)。
    妫氏——因舜居沩汭,子孙姓妫氏,后来有改作姚氏、虞氏或其他姓氏。
    甄氏——《广韵》: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
    遂氏——舜的后代虞遂之后裔,《左传》舜后封遂国,在济北。郡望在山东钜野。
    舜氏——《姓源》:虞舜之后。
    幕氏——《风俗通》:舜祖幕,支孙以王父为氏。《左传·昭公八年》载:楚灭陈,晋平公以问史赵。对曰:"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幕、瞽叟皆为舜之先。
    鼻氏——舜弟象之后。《千家姓》:象郡族。
    司徒氏——《帝王本纪》上说,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通志·氏族略》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司徒氏也是当今常见的复姓。
    卫氏——卫氏有二源:一为姬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封卫国,以国为氏;二为古卫国,姚姓,舜后,灭于商,见《后汉书·郡国志》。
    圭氏——《姓考》:圭国,舜后。《左传》郑穆公妃圭妫是也。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息氏——《元和姓纂》:息,妫姓侯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息县即其故地。息国有二,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姓觽》:古邹国,舜后,姚姓。又有《通志》言:邹氏,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邹,因氏。
    饶氏——《姓源》: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
    直氏——舜之后裔直柄之后,以直为氏。
    舀氏——《潜夫论·志氏姓》谓舀氏为舜后。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2、源于陈姓者:
    敬氏——《元和姓纂》:敬,陈厉公子敬仲之后,以谥为氏。
    庆氏——陈桓公五世孙有庆氏,陈有庆虎、庆寅。
    子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子西,字子夏,子夏后人有子夏氏、少西氏。
    鍼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鍼,出自妫姓,陈喜公之孙鍼子之后。
    宗氏——《元和姓纂》言:陈宣公六世孙有宗来氏,陈公族。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颛孙氏——《风俗通》:陈公子颛孙仕鲁,因颛孙为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公族有来氏。
    子仲氏——《风俗通》: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子石氏——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占氏——《世本》:陈桓公生书字子占,其后以字为氏。
    子舆氏——《姓谱》: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沮氏——陈桓公生子沮,为子沮氏。
    子献氏——《世本》:陈桓公孙子献之后。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皆陈僖公八子后人所承父祖之字为姓。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斗门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孔氏——孔氏有二源,主支为子姓,宋公族,即孔子之族。另一支为陈姓之后,陈公族有公孙宁,称孔宁,其后有孔奂。

    3、源于田齐者: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法氏——田氏之裔,齐襄王名法章,因以为姓。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以法为氏。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第氏、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五氏、第八氏——《后汉书·第五伦传》:齐诸田徙园田者多,故以次第为氏。
    廪邱氏——《通志》:齐大夫廪邱子之后。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五王氏——田姓之后。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穰氏——齐穰苴之后。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大舜圣裔谱系       

    下一条信息: 田文诘父




    图片新闻
    麻阳田氏
    麻阳田氏
    武陵田氏历史地图
    武陵田氏历史地图
    《黔南田氏族谱》资料
    《黔南田氏族谱》
    妫姓之王的得姓过程:从胡公满到田完再到田安
    妫姓之王的得姓过
    思州田氏土司顶袭宗图更新(附解说文字)
    思州田氏土司顶袭
    高平良户田氏:山西泽州府高平县良户村蟠龙寨
    高平良户田氏:山西
    热门信息
    ·  田姓分布
    ·  项城田氏家族
    ·  思州、思南(贵州)田氏
    ·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详细分布
    ·  田文科与山东西霞口
    ·  麻阳田氏
    ·  田姓:迁徙分布 郡望堂号
    ·  武陵田氏历史地图
    ·  湖北蕲春田桥田姓的由来
    ·  妫汭五姓及田姓的分支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