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祠
     
    武汉·田家湾 土家寨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9013    添加时间:2012-3-2 21:30:59
     

    田天


    “恳请改流”

      如果你愿意,请打开《清史稿》,或者《湖广通志》、《施南府志》等官修方志,要不索性去一趟北京,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查雍正的《朱批谕旨》以及《湖广总督迈柱奏》之类,然后稍稍加点想象,你就看见了270多年前那个早晨(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初八日),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城,在湖广总督衙门前忽然出现的奇异一幕——

      那天还没到衙门开门的时辰,他们就来了,一群五颜六色、奇装异服的人,陆陆续续汇聚在督署前空旷的场坪上。

      这些人有男有女,服饰却男女不分,一律头缠刺花布帕,身着大衣大袖、青蓝底色的镶边上衣,下装则是八幅罗裙或裤裆特大而裤腿特短的裤子;开口说话,也是见多识广的省城居民听不懂的,什么“毕兹卡”,什么“什用”、“嘎墨”、“舍把”之类;有人肩膀上还背着一只上敞下细的竹篾花背篓,背篓里用西兰卡普小被窝偎着一个吃奶的伢子……

      不过最让人吃惊的,是在这“肃静”高悬、戒备森严的官衙禁地,这些人竟然照样谈笑风生、嬉笑喧哗、百无禁忌,似乎一点不懂得官贵民贱礼义廉耻的那套规矩……

      也许是因为久候无望、寂寞无聊,或者就是故意使个土法子惊动一下高墙深院里的达官贵人吧,有几个人忽然男女搭配,不管不顾地喊起了山歌——

    “花咚咚的姐,姐儿花咚咚,回娘家,背个花背篓……”

      歌声一起,惊天动地。才唱第一句,几个衙役便闻声而出,挥刀舞剑一阵喝呼,那歌声却无半点稍歇之意;唱第二句,惊慌慌跑来几个当值官员,可是一看眼前阵势,觉得还是等他们一曲唱罢问清缘由才好处置,毕竟那歌者笑盈盈的表情也不存什么恶意;唱到第三句时,它已穿过督署高墙,落进署衙后院,把镶蓝旗出身的湖广总督迈柱惊醒了,先是吃了一惊,接着就从那闻所未闻的山野味道中听出一点眉目。在他统领的湖广行省广大版图上,他知道,这奇妙声音,只可能属于三峡流域武陵山区!

      也就是说,是鄂西施南一带来人了!而这对于正在主持湖南湖北地区“改土归流”的湖广总督来说,无论来者何人,都是一个送上门的惊喜!

      于是迈柱迅速穿上官服,传令接见千里跋涉远道而来的鄂西土民,问候行程,抚慰有加。当他得知同时来省上“恳请改流”的,竟有忠峒、唐崖、龙潭、卯洞等大小15个土司时,不禁心头狂喜。

      领头的,便是忠峒安抚司司主田光祖。

      此前迈柱没见过这个人。但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接到过田光祖对鄂西最大土司容美宣慰司田旻如“侵凌暴虐”、“谋为不轨”的密报。并且,田光祖还在状书中明言坦承,他和田旻如两个田姓土司之间,还有一层世代通婚的姻亲关系。

      同姓同宗,已是血脉相连,姻亲之间,更是亲上加亲,而田光祖竟能大义为重,状告容美,为改土归流提供“典型”,怎不叫人喜出望外?

      迈柱接此密报,迅疾上奏雍正皇上,并把田旻如此类“僭越狂暴”之事大大渲染一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请求将容美的“土地人民入我版图”,尽早改土归流。

      其实,在迈柱转奏田光祖的控告之前,雍正对容美的改土归流还是持谨慎态度的,曾一再要求缓行,但这份状纸终于让他龙颜大怒了,朱批“不容稍缓矣”,下定了要对容美土司加速改流的决心。

      现在已是雍正十二年,此一时彼一时也!曾经抗拒改土归流的容美土司已被彻底摧毁;而在原容美所属疆域,新置鹤峰州和长乐(后改名五峰)县,并“升夷陵州为宜昌府领之”——你想想,连号称“地域极广,兵力极强”的容美土司都消失了,你们还能咋地?

      于是便有了田光祖率众赴省、“恳请改流”的壮观一幕。这些举措,即使是田光祖和诸土司是慑于朝廷天威迫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却也大大推动了湖广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进程,堪称非凡壮举!

      事不宜迟,迈柱迅即奏报雍正,雍正览奏大喜,于六月三日御笔朱批:“朕俯念舆情,准其一一改设。其改官定制,移营安讯,并一切善后事宜,著总督迈柱详筹妥酌,定议具奏。”

      次年,总督迈柱宣布了朝廷对忠峒等十五土司“恳请改流”的“褒奖”:包括田光祖在内,一律调离本土,迁往省城武昌附近安置;根据原有品衔顶戴授予“千总”、“把总”、“云骑尉”等职衔,准予世袭,但不理民事;同时在经济上给予田产或款项,以资赡养。

      比如田光祖,就被迁往与武昌相邻的孝感县(一说“江夏”)安置,授予“千总”职衔,并给予坐房25间、田地3顷15亩。这在当时已是最优厚的待遇了。

      至雍正十三年止,鄂西地区所有大小土司全部实现改土归流。除了原容美疆域由宜昌府管辖之外,清廷又在鄂西新设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共4县,加上原设恩施及“向无土司”的建始两县,并特设施南府领之。

      至此,大小土司已从鄂西大地上烟消云散,“土司”二字也销声匿迹,变成一个冷僻的历史名词。

    田氏寻根

      鄂西地区土司完成“改土归流”整整250年之后,1984年10月,在武汉市郊黄陂县蔡店乡有个叫田家湾的小地方,忽然出了一件新鲜事:

      村民田同安请来一些邻里乡亲帮他家拆除一座百年老屋,打算在此地基上修盖新居。由于一些废旧的砖瓦木料可以部分利用,因此无论揭掉屋挖,还是推倒砖墙,都要小心翼翼地采用手工作业,自然也期盼着有所发现——哪里哪里不是挖出了什么什么被专家鉴定为价值连城的宝贝吗?说不定,咱们老祖宗目光远大,也给子孙留下什么金银财宝哪!

      奇迹就发生在拆除一道夹墙时。随着几声惊呼,有人从厚厚的尘埃里刨出一叠“皮纸”老书,纸页发黄发软,而且多有残缺;大家争先恐后凑上前去,你瞧一眼我念几句,惊奇地发现书上讲的是田家湾田姓的历史渊源和祖宗名讳,又请教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这才确认它便是早已失传的、修谱时间为清光绪十六年(1867年)的《田氏家谱》!

      于是,忠峒安抚司末代土司田光祖的名字,在沉睡多年之后,又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湾里蓦然醒来。此刻,在这个沟壑纵横、三面环山的3县(黄陂、孝感、大悟)交界之地,在80多户、480多个直系后裔的虔敬目光下,田光祖又以“田家湾田氏一世祖”的名义重见天日。

      田家湾只是隶属于黄陂县蔡店乡张河村的一个自然村湾。家家户户都姓田,都是田光祖一个人的子孙。除了外来的媳妇,你找不到一个异姓人。难道家有千金不招上门女婿吗?是的,这里祖祖辈辈的严格规矩就是不招上门女婿,因为要提防女婿登堂入室之后把儿女的姓氏给改了。因此,若你家有女,便只能从田家湾嫁出去了,而且还不能张扬,只能天黑之后悄悄出门——这也是田家湾区别于邻近村湾的一个不近情理的老规矩。

      其实细想,这些习俗也并非就是简单的男尊女卑歧视妇女,而是当年土司为保证一家一姓传宗接代,因而特别在乎血统纯正的一个文化遗存。

      田光祖落籍田家湾200多年,这里从一户人变为数百人,从一个家族变成一个村落,却没有出现一个异姓住户。仅此一端,即可看出人类姓氏的巨大能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它承载着人类血统世代传承的重要使命;同时,它也成为田家湾田姓民族身份的最佳证据!

      田家湾发现《田氏家谱》之后,当时40岁的村支书田名军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因为这不仅可以弄清身世来历,而且可能确认民族成分,给贫穷落后的田家湾带来一线生机!于是他和村民田怀安一起,带着整个湾子全体族人的重托,带着区乡政府的介绍信以及有关材料,当然包括那册无比珍贵的《田氏家谱》,走上了漫长的寻根问祖之旅!

      那是1985年初。当时,田家湾只有一条土路通往村外,他们先走到镇上,再坐拖拉机“蹦”到黄陂县城,再坐汽车到武汉,然后买了一张长途汽车票去宣恩,在穿过江汉平原进入宜昌,再跨过长江之后,就全是悬崖峭壁山路弯弯了,颠颠簸簸好像骨头都散了架;在宣恩县城拜会了县民族事务局的同志,受到热情接待,尽管一方说“汉腔”,一方讲“土调”,可是双手一握,彼此都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般。宣恩的干部们不但帮田名军他们查阅多种历史档案,还陪着一道下乡走访沙道沟、上洞坪一带,那里也是家家户户都姓田,因为那是忠峒安抚司的司治所在地,田家湾的先祖田光祖,就是从那个现名沙道区上峒乡水田坝村的地方出发,带领14位土司王赴省“恳请改流”,然后才定居田家湾的……

      一周之后,田名军和田怀安风尘仆仆回到田家湾。在村里召集的村民大会上,田名军告诉那些眼巴巴盼望他们寻根归来的族人:

      “根据我们提供的材料,以及在当地走访座谈的情况,宣恩县民族事务局已经初步认定,田家湾田氏正是忠峒十七世土司田光祖的嫡传后裔。也就是说,我们身上流着的是土司王的血脉,比如我,我就是第九代后人;所有田家湾出生的田家人,包括已经出嫁的田姓姑娘们,都是正正经经的土家族!”

      村民们没有鼓掌的习惯,倒是有几个年轻人兴奋不已,当即点燃了几挂鞭炮。鞭炮一响,整个湾子顿时像过年一般。那天许多人喝醉了,还纷纷赶到村后山上的树林里,在一个并无墓碑的坟冢前烧香磕头。因为据说,那便是主持开创田家湾基业的王氏夫人的墓地。

      几天之后,田名军便以田家湾全体村民的名义,向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提出了“请求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的申请报告”。武汉市民宗局迅速组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评估论证,一致认定田家湾田氏确系土家族。1985年8月31日,武汉市政府发文,批准田家湾田氏正式恢复其土家族民族成分。

      当初田光祖因为改土归流有功,先是被朝廷安置在武昌附近的孝感县米山坡一带,他在那里居住了20多年。

      米山坡土地开阔,交通便利,但水源奇缺,林木稀少,不大适宜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迁居新址。

      此时雍正已被乾隆继承大位,乾隆帝允奏,御批“可自行选址定居”。所谓“自行选址”,自然也就是周边数里范围。经过一番考察比较之后,田光祖看中了现今的张河村田家湾这一带。选定居地之后,田光祖又上奏谢恩,乾隆甚喜,下旨拨银数万两,赏赐修建“世袭府”一座,并亲题“国恩永蔽”4字御匾,令田家世世代代高悬于正堂之上。

      可惜,还没等到朝廷赏赐的世袭王府落成竣工,田光祖却猝然去世,生前只给新居留下一个“田家湾”的命名,死后便和大夫人容美田氏一起葬在米山坡。其墓地至今还被当地人称为“苗子坟”。

      真正迁往田家湾“世袭府”定居的,是二夫人覃氏和三夫人王氏率领的田氏子女,以及二三十个来自鄂西的家仆。

      到了田家湾,数十号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就算是免交田赋、不愁衣食的“世袭府”吧,但由于再无“爵爷”当家主事,照样矛盾丛生。大夫人田氏无后,而覃氏王氏谁也不服谁,最终还是二夫人覃氏胸怀大度、一再忍让,带着两个儿子离家出走了。也没走远,就在十几里外的道姑庵(今大富庵)一带搭房建屋、另觅生路,开荒种粮、筑塘养鱼,由两个儿子而数个孙子,由数个孙子而无数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田氏香火绵延不灭,逐渐扩展为田光祖的另一支后裔。武汉市人大代表、现蔡店乡党委副书记田玉梅即出于此地。

      三夫人王氏精明,同时也勤劳能干、善于运筹,在覃氏母子走了之后,她并未守着一点祖传余荫而坐吃山空,而是带领5个儿子及亲族众人励精图治、守成兴业,不但开田垦地,种植稻麦、棉花、花生,还烧窑、烧炭、销售木材,把曾经荒无人迹的田家湾建成了自给自足的家园……

      现在,“世袭府”早就不存在了,村里老人说,是抗战时期被日本人一把火给烧掉了,烧得只剩下一道大门。大门解放后还在,“文革”时又被当作“封资修”毁坏了。许多人都见过那块“国恩永蔽”的匾牌……
    现在,在王府遗址地基上,早已盖起了民居村宅。只有一块原大门前的“上马石”,和残留的几根雕花梁柱,还能依稀窥见当年王府富贵荣华的气派……

      至于那些源自宣恩老家的语言、服饰,那些民风、乡俗,那些婚丧嫁娶的方式、生老病死的习惯,自然大半忘却了、遗失了,或者说已被当地强大的汉文化融合同化了……

      两个半世纪之后,这些讲一口武汉话、黄陂话的田家人,还算土家族吗?

      田家湾田氏属于土家田氏,自然也是土家族,而且还是武汉市唯一的土家族聚居村。

    大武汉唯一的土家村

      如今的田家湾,武汉市唯一的土家村,这也是全市少数民族聚居人群最集中、密度最高的社区。

      汽车还在山岭沟壑之间盘旋而行,就见一座高大的牌楼拔地而起,远远地出现在一片田野中间。穿过牌楼,便是建筑密集、带几分神秘的田家湾了。它的背后,则是郁郁葱葱、纤尘不染的绿树青山。

      牌楼矗立在田家湾村头,走近才能看清“土家族风情园”几个大字。这是市民宗委以及当地政府出资修建的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特别醒目的村寨标志,同时也是20多年来武汉市和湖北省以及黄陂区、蔡店乡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扶持田家湾的历史见证!

      在1985年之前,田家湾不通公路,只有唯一一条泥巴小路曲曲折折蜿蜿蜒蜒与外界连接,晴天一身灰、雨天泥浆子漫过脚背。而几乎就在市政府决定正式恢复田家湾村民民族成分的同时,武汉市民族工作部门就已开始谋划拨款修路的事情了。转眼之间,一条平坦开阔的乡村水泥公路就破土而出,把祖辈十几代人都没坐过、甚至没见过的汽车,一直开到百年老屋的大门口!

      有了公路,接着又引来自来水。过去田家湾吃水主要依靠湾东头一口渗水坑,如遇天旱吃水就很困难,而雨季又是一坑浑水,不卫生。因此,政府决定从山上引来清泉水,投巨资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一年四季水源不绝,既能满足全村饮用,还能灌溉部分田地,丰水季节更是一池碧水,满眼清波。

      老支书田名军的儿子名叫田永丰,生于1969年,现在是张河村的会计。他和张河村村支书在带我们参观时,特意指着山上那根银白色的自来水管道,自豪地说:“知道吗?我们可是全乡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自然村!”看见有市民委的孙立副处长在场,而且正好就是曾经下派田家湾蹲过点的,他又说:“你第一次来田家湾还是小姑娘啊,现在都当领导了……人要天天吃水,所以我们天天想起你们市民委!”

      武汉市现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5.4万,包括49个少数民族成分。加上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大约有近10万各民族同胞生活在武汉。但清一色的土家族聚族而居,则田家湾独此一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家湾就是武汉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市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帮扶对象。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还多次派出驻村工作队,一驻数月,走村串户谋划新生活,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生产。当地区乡党委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尽心尽力,还在2002年增设了黄陂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其民族工作的对象,主要就是几百号人的田家湾。

      田家湾一直很穷,因为地理偏僻,种地为生,地又不多,人均才5分地,怎么种也种不出金子银子……自从1985年恢复民族成分之后就不一样了,一切都改变了,如果说过去是“孤儿”,现在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特保儿”,早已成为附近乡村羡慕向往的地方……

      田家湾共有耕地面积240亩,山地面积2200亩。既然是农业种植为生,那就需要调整改善种植结构,种粮之外,能不能种点赚钱的?经过反复考察研究,民族工作部门决定帮助农户引进芦笋种植,很快就发展到100多户。事实证明,经济作物确有经济价值,一年就增收20余万元,各家农户收入均有增长。这里不是有着山场面积大的优势么,为什么要让它闲置呢,何不大面积种植优质板栗树?这个从来不生板栗的地方,现在已有500余亩优质板栗落户扎根,待到收获时节,漫山遍野硕果累累,你把它拉到武汉街头边炒边卖吧,定是“土家板栗、三镇飘香”!

      2004年,武汉市在全市农村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文件发下来,市民宗委首先就想到田家湾以及蔡甸区的龙湖回族村。于是由分管民族工作的阳国安副主任(现巡视员)牵头,立即出马争取各方支持,在激烈的上榜竞争中,终将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纳入到第一批计划。

      对于“家园建设”村,市区两级政府都给予大量投资,田家湾先后获得政府资金50余万元。不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的居住环境比如修整道路、改造猪圈、安装了垃圾桶,还破天荒兴建了一座古朴别致的公厕;同时也将部分资金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多方摸索致富门路,帮农户增产增收。

      在各级政府多年帮扶下,如今的田家湾早已今非昔比。一幢幢两层的砖石楼房纵横交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都有彩电,电话手机都不稀奇,还通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田家湾尽管还算不上富裕,但不夸张地说,在武汉郊区农村,它也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轮廓了。

      这就该说到村里那所外观漂亮、设施齐备的土家族小学了。

      过去田家湾没有学校,所以文盲率较高,上个乡办中学就算高学历了。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市民委先是联系教育部门,在村里开办了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复合班教学点。接着由市区政府出资,新建了一所土家族小学。孩子们拥有了自己的明亮教室,适龄儿童再也不必翻山越岭去上学。

      这所土家小学因为身份特别,从一开办就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特别关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市教育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都曾亲临过土家小学,现场办公,学校师生也常常参加市区社会活动。当地人说,田家湾土家小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除了教学楼由政府投资兴建之外,其它各种教学设备,还有部分基础设施,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热心捐赠。

      2009年,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贾耀斌亲自联系运作,由武汉海外联谊会捐资30万元,用于土家小学的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在多功能活动室建成后,学校却无力购置相应的电教设备,黄陂区地税局闻讯后,立即组织捐赠60台电脑及配套设备,总价值约30万元……

      沐浴着大武汉的阳光雨露,田家湾的土家孩子们喜逢盛世,正在茁壮成长。现在张河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在土家小学的毕业生中,还出了6个大学生。

      可是,再多的爱心资助,再多的经济的物质的帮扶,也决非长久之计。田家湾不可能长期停留在“等、靠、要”的消极状态之中。要让田家湾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要让一个民族在祖宗的“领地”上真正崛起、挺起腰杆,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还是要靠田家湾自身的资源、自身的优势……

      这里有山有水,生态植被良好,风景秀丽,而且地处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的中间地带,周边都是红红火火的旅游景点,田家湾一带却待字闺中。

      这里道路畅通,交通便利,距汉口城区也不过85公里,也就一个半小时车程。

      这里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基础,尤其是独特的村街民居已经值得一看。

      这几年黄陂区大打旅游牌,全区上下形成了旅游开发的热潮,多个景点应运而生:武汉人现在的周末节假十之八九去黄陂!

      当然最独特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两百多年来积淀在田家湾的土家文化资源。这是天然具备的、别处无法攀比的、在全市独一无二的巨大优势。

      于是,武汉市民宗委和黄陂区共同提出了打造“田家湾土家风情园”、扶持开发田家湾土家文化旅游资源的项目设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和弘扬土家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真正享受权利、获得尊严,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焕发生机、再展宏图!

      于是,一个名叫陈良刚的企业家来到田家湾,在2006年底注册成立湖北锦里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决定大手笔投资开发田家湾旅游项目。

    风情万种“锦里沟”

      2010年9月,我坐上市民宗委麻杰主任的车,和他一道赶往黄陂区蔡店乡“锦里沟”风景区。

      哪里冒出个“锦里沟”呢,为什么不叫“田家湾土家族民族风情园”?麻杰主任介绍说,今天开园的是锦里沟土家风情谷旅游区,它涵盖张河、道士冲两个行政村,共有31个自然湾,而田家湾只是其中一部分。诚然,它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有开发价值的精华部分。

      至于“锦里沟”这个名字,其实是当地一个老地名的谐音。“紧里头”就是最里头,这里不是黄陂区的边缘吗?这条沟走到尽头,你就进入孝感市的版图了。

      锦里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刚“致富不忘乡亲、回乡再创业”,发誓要把家乡的土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同时也带动乡亲们致富、过上好日子。

      承接锦里沟旅游区项目之后,陈良刚率领他的团队制定了景区开发总体规划,并迅速启动了一期工程建设。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8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计划投资3.23亿元。

      一期工程于2008年8月动工兴建,2010年9月26日即已开园迎宾。建设工期只花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可谓神速。投资固然巨大,但是回报也颇丰厚。在景区开园以来半年多时间里,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二期工程将新建从清凉寨到锦里沟的漂流水道,并通过张家大湾水库调节水源,开发道士冲河3.75公里漂流,一直漂到田家湾;还将新建旅游索道及野外拓展项目;此外,王府星级酒店及中心会所都将建成开业,能保障千人以上的会务、就餐及住宿服务。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一期工程建成的三大园区,即环湖风情区、峡谷风情区和民俗文化风情区。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民俗文化风情区”。实际上也可称为“土家历史文化展示区”,甚至就叫“改土归流历史回顾展”也未尝不可。因为这里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情景歌舞,讲述了雍正年间鄂西改土归流的故事。

      有一座依山而建的仿古“忠孝王府”拔地而起。举目仰视,巍峨宏伟;拾级登临,大气雄浑。

      所谓“忠孝王”,即是忠孝安抚司末代土司田璋。忠孝安抚司原辖地在今利川境内,和田光祖的忠峒安抚司一样,都是隶属于施南宣抚司(覃姓)的“二级”土司;并且,田璋也是随同田光祖赴省“恳请改流”的土司之一。

      看过“忠孝王府”的土家民俗歌舞表演之后,又游览了环湖风情区与峡谷风情区。到了夜晚,要是晚餐没有喝醉的话,你可以去景区广场,围着巨大的篝火,观赏一场“原生态”的土家歌舞表演。有五句子山歌,有“撒耶尔嗬”,有摆手舞,有自弹自唱的、格外优雅的长阳南曲……要是去过鄂西土家地区,你就知道,这是对土家文化的“移植”,也许就是把当地最有特色的歌舞节目,原封原样搬到了锦里沟!

      我问唱南曲的艺人来自哪里,他顿时兴奋不已,“怎么在这里见到您了?田县长啊,我也是长阳资丘的啊!”

      还真是老乡呢!不但同县,而且同一个乡镇。十年前我曾在家乡挂职担任副县长,分管文化,他那时就是舞台的常客。

      后来又请教陈良刚,才知道,原来,为实现他提出的“以‘改土归流’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开发理念,他从一开始就在做一件“文化移植”、“文化迁徙”的大事:

      不是说田家湾土家族“汉化”严重吗?那么我就从原产地一点点给你搬运过来!

      首先是建筑。吊脚楼是土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可这里从来没有,于是他从鄂西请来建筑师设计兴建;田家湾恢复重建“世袭府”,首先考虑民族特色;田家湾的民居缺乏土家特色,便由市民宗委及区乡政府主持,对70户民居“穿衣戴帽”,增加一些民族元素和符号……

      土家族的服饰特色鲜明,“西兰卡普”更是有名在外。虽然谁也不能勉强哪个村子的居民改换民族服装,但是,如果你在锦里沟公司就业,你是风情园的员工,或者你在风景区内从事各种经营活动,那么,陈良刚就会要求你穿戴民族服饰……

      至于民族饮食的引进和推广,那就简单多了。因为那些土家传统菜肴,比如熏腊肉、熏猪蹄、合渣懒豆腐、烤土豆、油茶汤等等,本身就是食客们喜爱的名菜佳肴,游客来到土家风情园,跨进餐馆就点这些东西,你没有?人家掉头就走;所以这里的餐馆,都得学习制作土家美食。为了生意,你没有还不行呢!

      ……

      那天晚上,我们一行人住宿在锦里沟半山上一户农家。新建的两层楼房,楼下吃饭、楼上住人,条件简陋,但生意十分红火。据陈良刚介绍,自从景区开园,锦里沟已有28户农民兴办了“农家乐”,生意都不错。

      男主人彭世林本来在武汉市区从事废旧物资回收,业务饱满,每年有十来万元的收入。但是他也毅然回乡创业了,因为这里的“农家乐”实在是太火爆了!他老婆起早贪黑地做菜,忙得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可还是做不赢。他则负责端盘子上菜,端茶递水招待客人,再就是不断接听游客的订餐电话。

      那天,我亲眼所见,因为订餐太多,他们承受不起了,夫妻一商量,只得将6桌客人慷慨“送”给了邻居……

      可是彭世林这个餐馆没有名字。或者说,它的名字就叫“木兰锦里沟原生态农家乐欢迎您”。

      他想请我帮他命个名。我说好吧,顺手就在一张纸上写下“毕兹卡”三个字。

      但他不明白。

      我说,这是我们土家人的一个土家语自称,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我们”;或者“土人”、“蛮人”、“本地人”;或者“土家人”、“土家族”,或者干脆点讲,“毕兹卡”。这个奇怪的发音,这3个音译汉字,就是我们土家族人的民族身份证!

      他懂了,爽朗一笑,“毕兹卡餐馆,哈,不就是土家餐馆吗?”

      我说,对,这事我免费服务,吃饭住宿也不要你打折。但你得满足我一个小小要求,就是让你舅舅亲自题写这3个字,好好做个招牌,堂堂皇皇挂起来。

      最后,顺便提一句,他舅舅名叫田名军,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千里寻根的田家湾老支书,今年已经66岁了。

      我看过田名军的字,他是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

     

        转自: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44956-1.htm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正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下一条信息: 感谢河南商丘田丰宗亲!




    图片新闻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
    田齐王陵【组图】
    田齐王陵【组图】
    贵州印江:“田氏宗祠”古建筑群
    贵州印江:“田氏宗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文田婴墓(孟尝君陵园 )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热门信息
    ·  巨野田庄清末武状元(田在田)林及相关
    ·  经营湘西土司王府--田家老院子的笔记
    ·  田完祠简介
    ·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  田齐王陵【组图】
    ·  贵州印江:“田氏宗祠”古建筑群
    ·  薛国故城遗址和田文田婴墓(孟尝君陵
    ·  田纪云的家庙碑和祖先墓
    ·  走进上虞小越田家村
    ·  张家界田氏紫荆堂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