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田家炳传》 第七章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400    添加时间:2014-1-29 17:48:49
     
    第七章 爱国兴教
     
                                                造福社会换取到无上的光荣和安慰,是我长期以来的人生追求。
                  ——田家炳
     
     
    舞龙、舞狮、锣鼓喧天、喜炮轰鸣、彩旗飞舞,掌声四起,人涌如潮,一片欢呼!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就是乾隆下江南也不过如此,这是什么节日?中国人只有过大节才这么欢心。可这确实不是节日,但这一天,却真的是大埔人民的节日!
    原来是大埔人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田家炳公的发自心的敬意。田家炳回乡参加年度田家炳捐资项目的奠基典礼仪式,沿路受到大埔人热烈而盛大的欢迎。
    田公驾到,尊崇田家炳完全出自内心肖像权处的敬仰与感激。他在大埔家乡捐建的项目有三百多项,涉及教育、卫生、体育、交通和广播电视事业等领域,总捐资达一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在大埔捐建的医院二十三所,学校三十三所,桥梁六十七座以及其它一些附助设施,说田家炳先生是泽被故里,德风化雨,真是不为过,因为,大埔人民都享受了田家炳先生为他们创造的福利!
    自1989年开始,田家炳先生就开始为家乡大埔捐资修建各类有益民生的工程,至今有三百多个项目,这些工程,星罗棋布,遍及大埔县城乡内外,仅韩江上的那坐大桥,使乡亲们从高陂至梅州少走七十公里的路!货运可直达饶平三百门深水港口!谁走在这桥上,不会从内心深处道一声:谢谢您!我们的田家炳先生!祝福您建康长寿!
    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田家炳走进了大陆,带着他的金钱,真的就像个财神爷,走到哪里,哪里的孩子们就会像过节一样开心,田爷爷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条件,如果田爷爷捐资的学习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田爷爷还会资助你读完大学!这就是田家炳的爱国兴教的实际行动,华而实,实在得让人知道田家炳的人为他的善举而流下各种眼泪,感激的,感恩的,感动的,敬佩的,可惜的,林林总总,田家炳几乎成为一个完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一个创造财富的完人,一个回馈社会的完人,一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缩影。这些都不是夸大其辞,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是太难了,没有这样的人,而实事证明,田家炳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是一个一辈子做好事,做大好事,而不做坏事的人。
    从他做瓷土生意开始,就开始照顾同乡的生意伙伴,用现在的理论说就是“共赢”,田家炳用的是古人最古老的智慧,那就是“利已利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用它的实践印证了共赢之说。
    两手空空到印尼后,做化工实业,其经营理念使其迅速成为当地的著名实业家。
    到人地两疏的香港,仍然做实业,明明白白做事,清清楚楚做人,规规矩矩经营,田氏企业不是以其财大气粗而闻世,而是以公平诚信的荣誉闻于世人,一提田氏,是田家炳的人格令人仰望,这就是田家炳自进入社会开始就努力地在德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样的人,不是完人是什么呢?田家炳希望这个社会的人都变成好人,首先自己要是个好人,做个有道德的人。
    人有了钱,怎么办?
    中国历史上发了财的人,生活态度不外乎两种:一是大肆挥霍,骄奢淫逸;一是吝啬成性,守财以毙。第三条道路的呢,有,那就是散财。
    从小受到玉瑚公教导,爱《朱子家训》极深的田家炳,有了钱,想到的是“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田家炳在祖国开放以后,把他的爱国之心化为无偿捐助家乡建设和助学活动,用自己的钱为社会贡献。
    田家炳大规模的公益善举是香港开始的。他对香港有着特别的深厚的感情。1959年,田家炳的事业初见成效时,他就开始了在香港的慈善事业。田家炳说:
     
        造福社会换取到无上的光荣和安慰,是我长期以来的人生追求。我早年在家乡时已经抱着这个信念,在越南、印度尼西亚时也是如此,不过那时是创业初期,虽然做的只是小事,但目标是一样的。1958年定居香港后,因须解决工厂用地事宜,获得了香港陈日新先生的鼎力相助,彼此经过多月交往后,他觉我坦诚,务实,且有爱心,1959年4月他推存我出任新界区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总理,直到1962年连任三届后恳辞让贤。
    1965年,我再次出任香港华人最大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期间曾在教育、青少年及老人福利事业上尽了不少绵力,捐资兴建了二十余所以田家炳命名的机构。
     
    田家炳在大麻中学读书时,就爱看学校壁报,特别是校刊上用红纸油印的向捐赠教育经费的贤者表示感谢的公告。星期天返回家中,他与父亲玉瑚公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乡间兴办慈善事业的事迹。玉瑚公对田家炳说:
     
        自古道:“独富独贵,君子耻之”,我们要向慷慨捐款的贤明之士致敬。你长大后,赚了钱,要向他们学习,捐款兴办公益事业,为民众办好事。
     
    玉瑚公不仅仅是在言传,而是身体力行的身教,他捐资修建的公路,现在依然使用,当年玉瑚公与田房氏捐资修路的事迹仍然在银滩村代代口耳相传,就这样,慈善像一棵种子,早已种在了田家炳幼小的心中。
       家炳先生说:“小时候 ,很多乡人很穷,大家住在附近,每天看着他们没有饭吃,有困难,心里物别难过,父母亲在大埔家乡经年善施,我常常看得心里感动,记得曾对父亲说,我不需要他的的钱,希望他能多救济穷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熏陶’吧。”
    自中国大陆1978年对外敞开大门之后,田家炳就把捐助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他说:“那时,祖国内地还比较落后,经济不发达,特别是教育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钱要花在需要的地方。同样是一百万,捐助给内地,其作用就比捐在香港作用大一些,所以,我就开始捐助内地。”本着这样的思想,田家炳开始为家乡建设捐资。
     
    吾邑居闽粤之交,韩江上游,山川秀丽,民风淳朴,自明嘉靖设置县迄今,人才辈出,代有英贤,其正气磅礴,功业彪炳,史不乏书。惜乎县境僻处一隅,丛林大地,鲜加开发,天然宝藏,任其荒弃,致广大民众生活,一仍旧贯,爱国爱乡之士,莫不引为唏嘘慨叹者也。
    迩年贤明当局有鉴及此,力谋发展水利、交通、工业、农业,以改善民生,而建造大桥,更为当前急务。盖桥址位于县城湖寮镇老街尾,东达黎加坪,横跨梅潭河,近接百侯,远连福建,为交通之孔道,运输之中衢,亦城乡居民朝夕必经之桥梁,关系国计民生,实非浅鲜。炳以桑梓公益,现无旁贷,乃毅然肩负全部建设重责,于1978年11月动工,至1980年6月落成,桥长一百五十四米,高十二米,宽九米半,架长虹于碧浪,浮片月于苍波,水天一色,雄伟壮观,故乡新貌,寸心窃慰。
    炳以远居异国,难尽绵薄,乃荷列乡贤首长题词奖饰,益滋愧赧。先哲有言,欲彰其美,必为之前,欲传其盛,必为之后,深愿吾邑乡贤俊彦,群策群力,共谋桑梓福利,倾囊输献,勉赴事功,使四百余年之县治,五十万众之乡城,化窳陋为光华,变贫脊为殷富,物阜民康,同庆升平,则炳抛砖足以引玉,一唱得以百和,亦感幸无涯矣。是为记。
     
    这是1982年田家炳为家乡修桥时写的一段心声。也就是从1982年起,田家炳先生开始大规模捐资内地建设。在韩江架设一座大桥是田家炳先生的多年的夙愿。田家炳先生说:“
    韩江,为我们大埔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韩江水孕育着我们两岸一代又一代人,但一水之隔也给两岸带来了不便,尤其是每逢狂风暴雨或洪水上涨,一片汪洋,人们只能望河兴叹,每逢有急事,强行渡江,往往险象环生,因此,在江上架桥一座,早已是父辈们的心愿。也是我儿时的一种冲动性的想法,要是能够修座桥就好了,如果以后我有了钱,我就会为大家修一座桥,像我父亲那样,做好事。只是当时,没有机会。祖国开放以后,我可以加报家乡了。当时,他在给家乡亲人写的一封信里说:
     
            现在,每日里脑筋里总是想着如何把有限的财力贡献给社会,做一些有意义、更有作用的事业。
     
       在韩江上修建的大桥,为两岸民众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田家炳不满足于在家乡只修这一座桥,要使天堑变通途,1993年,田家炳想在韩江高陂段再为家乡修一座桥。田家炳与家乡政府商议捐资。韩江上的高陂田家炳大桥于1994年奠基,1996年竣工,主桥长四百八十九米,田家炳先生不仅自己捐资七百万元,还动员五个儿子每人捐十万元,计五十万元。大桥的建成,使高陂至梅州的路程缩短了七十公里,每年可节省燃油、车损费三百多万元,减少货物损耗一千多万元,高陂与饶平公路接通后,货物可直通饶平三百米深水港出口,实现公路、内河、海运一条龙运输,改善了整个韩江中游的投资环境,促进了侨乡经济的发展。
        由于大埔县山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被定为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当地政府每有要事,便赴香港找田家炳先生汇报,田家炳先生便慷慨解囊,仅1994年度,在大埔县,就有田家炳捐助的三十九项工程开工。田家炳在这三十九项工程的剪彩奠基庆典大会上说:
     
    大埔是山多田少的地区,而且被列入需要扶持的贫困县,使很多不知底细的人误以为大埔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县份,连住在县内的乡亲也异口同声慨叹大埔天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工商业不发达,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生活艰苦等负面批评。
    本人自愧孤陋寡闻,国内走过的地方不多,对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大了解,也没有根据统计数字作过比较,不便妄加批评,但据我们的乡贤罗垂纪先生说,他一向在国内搞林业,走遍了全国各省不少城市乡镇,深深体会到大埔的土壤、资源、气候和其它多项的天然条件及人民生活水平上、教育程度等比不少地区好过几十倍,包括深为世人所熟悉的名胜古迹所在地,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自我贬低,怨天尤人,相反地可能正因为我们的天然条件稍为差一点,才培养成我们刻苦耐劳、艰苦创业、诚实敦厚、朴素勤俭的美德,家家重视教育,人人讲礼义廉耻,使我们寄居在世界各地,都能在任何困难环境中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开基立业,独创天地。
     
    殷殷之心可见。田家炳先生对家乡的感情,对家乡人民的情谊,希望家乡人民要勤劳致富,要努力创造财富,不要“等靠要”,可以说,田家炳把一棵心都交给了家乡人民,要家乡人民有骨气,大可不必自我贬低,怨天尤人,要在困难环境中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开基立业!路给铺好,桥给建成,学校、医院建好,甚至连自己家的祖坟,为了家乡的建设,毫不犹豫地就迁走,这一片赤子之心,就是希望家乡人民为家乡争气,靠自己的勤、俭、诚、朴建设家乡,这是田家炳对家乡人民的拳拳之意。
    从捐资修桥、建医院始,以发而不可止。在其家乡大埔县,就有三百多个项目是田家炳无偿捐资修建的,三十四所学校、二十间医院、八十七座桥梁、六个电视广播中心,等等,以田家炳冠名的建筑如夜空中是星星散落在大埔县的山山水水之中。这三百多个项目,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出来的,他的影响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细雨润物。
       那时,银滩村都还没有用上电!于是,田家炳决心先从帮助乡亲们解决面临的具体困难入手。田家炳先生说:“我最早对家乡的资助是捐建银滩村水电站。那是1980年,那时候银滩还没有用上电,要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没有电怎么行呢?所以,我首选捐建水电站。”这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一百二十五千瓦,不仅村民的生产、生活都用上了电,村里还办起了两间机械化生产的瓷厂。但是,后来由于干部不得力,管理不善,经常出现故障,难以维持政常运转,村干部就不断像田家炳要钱修理。有一次,电站的设备又出了问题,村干部照例捎信让田家炳先生出钱。田家炳考虑后,就请人捎去五万五千元,并请转告村干部:村里的电站以后田家炳不给钱了,这五万五千元,以后每月应付五百元的利息给交付给村里的玉瑚小学使用。田家炳这样做,就是为了“逼”村干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彻底改掉“等、靠、要”的坏毛病,不是恨铁不成钢,不是出于对家乡干部的深爱和对乡亲生活、生产的真正关心,不是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怎么能想出堵塞这个“无底洞”的上策呢!
       田家炳先生为了帮助家乡发展经济,彻底摆脱贫困,决心作一个长远规划,请堂弟及长子田庆先几次到银滩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便决定捐出一笔巨款创办“银滩村经济发展基金会”,资助乡亲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工业,以逐步增加乡亲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进而改变银滩村的落后面貌。田家炳先生说:“其实我家乡人口并不多,银滩村只有四百多户,我曾经写信回去,叫他们实实地干,力争成为大埔县的模范村。只要他们能利用我的钱好好去发展,我是很乐意帮助他们的。
    可是,银滩村贫困的时间太长了,他们都想一夜致富,不肯踏踏实实地苦干几年。田家炳叹息,无奈,他说:
     
        当时正是赶上一股经商的歪风,大家急功近利,都想走捷径,不愿意实实在在地辛苦几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对家乡人民没有做好扶贫工作,迄今为止,我的捐献都是治标的,比如你没饭吃就给点米,这点米吃完了,困难仍然存在。又如对贫血病人,只是输血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使他的造血机能活跃起来,为此,我想过很多计划,包括我认为颇有把握的‘银滩经济发展基金’计划,但实践证明它失败了。
     
    田家炳说,我捐资主要是为大众,比如,修一条路,为了大家都能走,建一座桥,大家都能享受,而个人,是一个劳动者,一个劳动者,就要为创造财富,要自食其力,而不能等着人家来救济,要有创业精神。有一次,田家炳请田氏在银滩的亲戚们吃饭,席间,田家炳忍不住地批评他们说:“你们简直烂泥,糊不上墙呀!”有一次,银滩村的党支部书记随大埔县委书记到深圳见田家炳,田家炳见他穿一身崭新而又挺脱的西服,田家炳先生严肃又和蔼对他说:“你要记住,你是一个农民——你穿西装干什么?平时劳动也穿西装吗?你穿一般的衣服来,我也不会觉得你丢脸嘛!”
    这就是爱之深而责之切吧。这也许就是触动田家炳不留财给儿女,让他们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的动因吧。田家炳不留财产给子女,将四幢大厦及其它资产全部归基金会所有,只留下辛苦维持的田氏化工厂给自己的家属经营,就这样,田家炳把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资产全部捐给了社会,他说,与其留财给子孙,不如德给子孙,最让人震聋发聩的是“子孙比我出色的,他根本不需要我的财产,比不上我的,就让他饿死吧!太没有出色了!”作为一个亿万富翁竟然说出这样的“绝情”的话来,真是让人不理解,如果了解田家炳的人,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会说这番话的了,田家炳对于不求上进,不能自立的人的痛恨,做为一个完整的人,为什么不能靠勤奋致富过上好生活,行有余力,再回报社会呢?如果真是连自己都养不好,那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就是田家炳对于亲人的责之切,爱之切,才说出这样的话来。田家炳的九个儿子也是从小受父亲的教导致深,他们理解父亲的做法,没有一个子女对田家炳致力于捐助,把财产捐给社会,他们都百分之百的支持,没有一个有怨言的,他们也认为做人应当有志气,家里有,不如自己有,家有本事,不如自己有本事。
    1995年10月,在大埔县举行的恳亲会上,田家炳先生这样对家乡的父老子弟说:
     
          祖国改革开放后,促进了各地经济繁荣,大家的生活环境是改变了很多,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人误用繁荣经济做招牌,做危害社会的行业;有些人贪图安逸,迷恋享乐。这些不正之风,实在抵消了经济繁荣的果实。因为没有文明的社会,没有爱心的人群,一切经济的成长的空幻的,得不偿失的。我们试想想,譬如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家庭,如果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试问会有幸福么?一对夫妻,彼此互相猜忌,同床异梦,纵有满身金银珠宝,价值连城的钻戒,会觉得幸福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此我衷心祝愿大埔境内的乡亲父老提高警觉,不要受到上述不正之风的滋扰,发扬我们先贤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客家精神,共同建立真正繁荣、康乐、幸福的大埔,以促使海外同乡更加爱护桑梓。
     
    田家炳就是本着这原则做事。他所资助的项目完全属公益,没有任何直接受惠者,更不拘亲疏,一视同仁。他常以自己不怕困难,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他的亲属,希望他们脑筋里不要有田家炳这个亲属,这样自然不会随便求人这个那个。一般不是突如其来或者 不能不帮的特别事例,而只是希望追求更好享受或一些想发财的要求,他都不予考虑。在他人鵇一为公益捐资动辄百万,作为亲戚,要他资助十万八万也不肯,很“不近人情”。这点他也自己也承认他完全不是考虑帮助多少钱,而是将心比心,自己在同样情况下应不应向只家开口求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就不拘数目大小他都会婉拒。他自己很清楚如果这位亲属平均每宗资助十万元,一年二十五宗,也只是少资助一所中学的数目,直接受惠者个人的感激之情会比捐一所中学好得多,但他完全不计较这点。在1980年以前长期得到他照顾的十余家至亲,在1980年以后的中期后,就逐渐停止了。
    1997年,田有炳先生在大埔县田家炳广播电视中心向全县乡亲父老的讲话时说:
     
    大埔县几十年来被列为贫困县,使不少海内外的同乡都以为自己命苦,住在这样落后的山区。几年来我曾多次说过,大埔的天然环境其实并不差,只是耕地稍为少一点而已。如果居住在大埔境内的同胞每人都能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发奋图强,自然会争取到不少住在大埔境内的同乡加倍爱护自己的桑梓。祖国正在不断从逆境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步入平坦康庄的大道,全世界的炎黄儿女对祖国的期望正殷,海外同乡对桑梓的情感也日益加深,游子归家的情意也愈来愈浓厚,每年回乡祭祖探亲的人数也
    越来越多,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大家鼓舞的好现象。因此,我衷心再作一次呼吁,请大家不要自我菲薄,自暴自弃,挺起胸膛,不怨天,不尤人,做个堂堂正正的客家儿女,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我小时曾唱过下面的简单歌词: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虽然总共只二十九个字,词简意赅,几十年来给我莫大的启示与鼓励,今特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
     
    这就是田家炳的创业精神,不但自己要坚守着客家儿女的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希望家乡的民众也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吃苦耐劳,勤、俭、诚、朴,就会把事情做好,话不在多,在于至诚、至爱。
    就是说公益,田家炳也常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些好大喜功、不切实际而又是一次花完的项目,纵是名堂再怎么堂皇漂亮,给的荣誉多么的吸引,田家炳都是一毛不拔。田家炳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也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最基本问题,比什么发展科技、经济等都重要,而且兴建教育学楼又是使用上百年的项目,令他特别乐意资助,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由于田家炳在读初中二年级时,便由于父亲玉瑚公的仙逝而辍学,这是他一生的憾事。他认为,生为中国人,必须先学好中华文化,继承祖国优良文化传统,这也是他当年放弃印尼如日中天的事业毅然举家迁往香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田家炳先生立足香港以后,就开始捐资助学了,那时,他的主要捐资对象是香港和台湾的华人。
    在台湾,有田家炳奖学金基金会,以五千万台币孳息每年作为台湾各大学优秀学子的奖学金,另拨新台币二十五万元给台北市大埔同乡会,作为“田家炳先生奖学金”,颁发给在台湾就读大学、研究所和博士班的优秀大埔乡亲子弟,以鼓励敦品励学,力争上游。
    1988年,台湾府田家炳“热心公益”牌匾,褒奖田家炳为台湾华人所做的公益事业,田家炳非常珍惜和看重这块牌匾,因为,多年来,香港只有十八人受到过这种出于公益惠及社会的精神颂扬,在田家炳心目中,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他都捐助,只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事,发扬炎黄子孙优秀传统的事,他都捐助。
    田家炳说:“师范大学是培育教师的摇篮,教师又是提高教学重要的一环,这是我多年来首先竭尽绵力在全为三十多所师范院校捐资的主因。”他说:
     
         我觉得自己的力量确实有限,所以我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选择教育,特别选中了师范教育,是因为教师的质量是教育的关键,校舍不好,倒是其次的。捐助师范教育有助于培养好的教师,正如古语所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办好教育,就必须有好的教师,这有带赖于师范教育。另外,我所以重视师范教育,和我小时候对教师的尊敬也有关系,教师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他们的成果却是桃李满天下,这种心理上的享受比别人强多了。
     
    田家炳给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信中说:
     
    四川师大的同学们,你们是中国的主人翁,尽管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外国人都知道21世纪将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世界,但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不能单靠口号。你们是跨世纪的炎黄儿女,不少跨世纪的国事,有赖你们以超人的才华,肩负起跨世纪的责任,以建成国强民富的中国,这里,我衷心提出,与大家共勉。
     
    田家炳先生用心良苦,财富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要创造财富,要努力工作,要实而不华,不要华而不实,田家炳先生不无在什么时候,都要向青年人灌输他的这个教育理念,一个人要有德,要做事,不能浮夸。
    爱国爱民何以体现?
    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富民强添砖加瓦,修桥铺路,捐资助学,而是不喊喊口号,让别人去做,自己在一边享乐,田家炳是身体力行,点点滴滴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好事,这就是田家炳先生的实而不华的具体体现。
    田家炳说:“要使十几亿人口的包袱变成政府的人力资源,也在于教育,我内心总觉得中国的每一件事都是中国人的,荣辱、毁誉、成败我都有份。”
    田家炳在给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的信中写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奋起直追就能得到,近代中国人受人欺凌的血泪史告诉人们,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一切之本!”
    1994年,在田家炳星命名大会上,田家炳说:
     
    梅州市偏处我省东北山区,地理上比珠江三角洲差,经济发展自然比较落后,据不少专家的各方面考证,在整个中国来说,我市的天然条件,比不少地区好过几百倍。因此,我们不必灰心。在有贝之“财”上虽比不上发达地区,但我们在无“贝” 之 财上如能加倍重视德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干才,这将是比有形的财富更为珍贵、更有价值。
     
    1997年,田家炳在大埔县田家炳广播电视中心落成时说: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百年树人大业,提高人民的智力、素质全靠教育;先哲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八个字,更明确地昭示我们要聘请一位在课本上有学问的教师易,要请一位真正能为人师表的教师难,这也足证古人重视德育的一斑。俗语云:有好的父母,才会有好的儿女,依照这种必然的道理延伸到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学生,应该是豪无疑义的。当此功利主义有所抬头,经济科技领先的今日,不少人一切向钱看,互相攀比,不少人更利用科技犯罪,道德伦理早已荡然无存,金钱高于一切,社会秩序尚有不安定因素,有识之士,纷纷提出重视道德的要求。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的家乡,我们称为邹鲁之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唐太示登基,天下大治,被称为贞观之治;这一切证明,讲礼义廉耻,有道德观念的社会,有爱心有公德的人群,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社会道德问题改好,大家才谈得上安居乐业,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田家炳经常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在教育上,田家炳首先强调的是“德”,他说:“教育人,首先要在‘德’上下功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德,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德,知识多了,反而不是好坏,如果他要为恶,那么,比没有知识的人为恶影响还要大,所以,我说,一个的德比他的才重要。”
    在田家炳的家乡大埔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家炳牌楼家炳亭,
        家炳图书家炳琴,
        家炳电站家炳馆,
    家炳情谊家炳心。
     
    家炳电台家炳楼,
    家炳学校家炳桥,
    家炳医院家炳路,
    家炳星光照千秋。
     
    田家炳首先看到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所以,后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捐助教育上,他的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教育大厦、田家炳幼儿园等等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区市开花,犹如夜空中的繁星,伴着夜行人,给夜行的人们以希望。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六章       

    下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八章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