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田家炳传》 第六章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235    添加时间:2014-1-29 17:48:07
     
    第六章 立足香港  
     
                                                                    利人即是利已,
    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田家炳
     
     
    由于日本人占领印尼长达三年之久,印尼国民生活所需的日用品极其匮乏,人口多,市场大,物资供应不上。而田家炳工厂生产的的日用产品价格公道,适合市场购买力,因此,超伦树胶厂从一开始,产品销路就非常好。工厂日夜开工,工人每天三班倒,歇人不歇机,就是这样,所生产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田家炳在经营这个工厂时,凡事将心比心,尽量方便客户,在对产品的质量上,严格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由于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订单雪片一样飞来。超伦树胶厂很快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大约到了1951年,田家炳先生还清了全部贷款,而且积蓄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为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田家炳一方面改进和增加技术设备,另一方面,他将眼光放在世界一流的企业上,力图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势头,为此,他与当时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能力了先进的英国化工原料权威企业卜内门洋行建立了良好的商业关系,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和新规范,进一步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在1951年十月,田家炳又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
    当时,聚氯乙烯是引领工业产品新潮流的旗舰,简称“PVC”,用它作原料生产的PVC薄膜,也就是人造革等产品,被亚洲老百姓称为“原子皮”。田家炳用其超常的智慧注意到了它的潜在发展前景以及其对传统橡胶工业的威胁,因此,田家炳将自己的企业的前途也悄悄地放在了这里。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田家炳的PVC产品开始大规模打进印尼市场,由于聚氯乙烯原料比天然橡胶原料价格稍稍低廉一些,其制成品的绝缘、防水性能以及外观等,都比当时的天然橡胶略胜一筹,很受消费者的喜欢,所以,原来使用天然橡胶原料的下游厂家纷纷转向,改用聚氯乙烯为原材料,这对东南亚的橡胶生产是很大的冲击。新的生产技术对传统生产技术的威胁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了。田家炳估算了一下,如果要用“原子皮”,虽然传给树胶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对下游生产厂家是很有利的,使用聚氯乙烯比使用天然橡胶,获利还要丰厚,如果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改为生产塑胶薄膜,使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原子皮”的加工,扩大就业机会。田家炳看到日本的“原子皮”刚刚大举进入印尼市场,一时还不能控制全局。反过来,自己则已经积聚了比较充分的物力、财力、知识和经验,足以驾驭塑胶薄膜的生产。进口原料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印尼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可以弥补成本过高的差距。基于这种考虑,田家炳当机立断,决定从天然橡胶生产转向塑胶薄膜的生产,抢占印尼的塑胶薄膜生产的滩头阵地。
    1954年,年仅三十五岁的田家炳到日本考察PVC的生产。田家炳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又是在印尼这样一个经济技术都比较落后的地区从事这种实业,其胸襟、勇气和决心,使日本的制造商和技术人员感到钦佩日本的PVC生产厂家热情地接待了田先生。在日本工厂中,田先生实际考察了整个生产流程,更坚定了从事塑胶生产的决心,当即在日本高薪聘请了化工工程师中村正义先生到自己的工厂任职,订购了生产PVC薄膜的全套设备,对南洋树胶有限公司的设备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造,扩大厂房面积,充实辅助设施。到1956年,南洋树胶有限公司的改造使全部完成,并投入生产。在南洋树胶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塑胶薄膜生产及加工成为当时印尼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田家炳的企业在印尼的工商业界声誉很高。在印尼,田家炳成为当地的著名实业家。
    就在田家炳在印尼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田家炳却做出了一个毅然决然的决定,将印尼的实业卖掉,举家迁往香港,没有丝毫的留意,没有丝毫痛惜,这不仅让时人不解,就是后人,也要进行了一番追问,难到田家炳是个神仙,就知道以后印尼会大规模地排华?
    田家炳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的国营经济刚刚建立,原住居民的经济还很弱小。印尼政府想扶持民族企业,借钱给原住居民办工厂、做生意,但都不怎么成功。而华人由于勤奋、刻苦、节俭,又善于经营,所以在印尼的创业都很成功。华人由于拥有资本、技术和广泛的商业联系,在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商业零售、现代制造业、地产、金融、贸易等多领域和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华人与原住居民之间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原住居民不思发愤图强,反而认为他们的贫穷是华人造成的,其民族主义情绪日益增长,再加上印尼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巨大差异,终于引发了印尼原住居民对华人社会的强烈不满,原住居民与
    华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造成这种局面,还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印尼独立后,国内各政党之间的矛盾重重,个别政治势力为增强其政治实力,便利用原住居民对华人社会的不满,不惜挑起民族矛盾,煽动排华情绪。又由于华人之间存在着亲台分子和亲大陆分子,这两大阵营更是矛盾重重,当地具有黑势力背景的政客甚至歹徒,也乘机插足其间,使华人两大阵营互相倾轧,以从中牟利。尽管有政治头脑的华人上层人物意识到这会导致华人自倒旗帜,可是难以控制对华人越来越不利的社会局面。大规模的排华浪潮随时可能发生,华人也可就随时可能成为印尼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牺牲品。
     
    这是田家炳对当时印尼局势的精确分析,另外,还有一件小事,令田家炳迅速做出离开的决定。一般情况下,如果想离开自己的创业地,总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比如,自己先离开,找到好的地方或工作后,再回来把家眷带走,而田家炳没有这么做,带着九个子女,两位夫人,一大家子,只身来到香港。这件小事是,有一天,田家炳走在路上,对面过来一个印尼当地居民,无缘无故地上来就给田家炳一拳,从来没有跟人打过架的田家炳,被这突如其来的当众侮辱打到在地,当田家炳从地上起来,看到的是这个印尼人那仇恨的双眼!田家炳说,当地印尼人认为华为生活比他们好,是华人夺了他们的好生活,再加上复杂的政治斗争,田家炳觉得这个国家是不能够再呆下去了。
    面对这种危急的局势,到底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印尼华人面前必须做出自己决断的迫切问题。当时能够看出问题严重性的人不少,可当机立断,做出如此正确实决定的却不多,一是印尼确实是一个好做生意好嫌钱的地方,二是不忍割舍惨淡经营并已有坚实基础的生意,三是还有家庭问题等等,毕竟有的华人已在印尼扎下了根的,更多的人还存有很大的侥幸心理,认为,虽然有矛盾,但后果不至于那么严重。
    印尼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Indo(印度) Nusus(各岛),意为印度各岛。印度古籍称之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为大洋之间的岛屿。至今仍有人称印尼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献中,有时也泛称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爪哇;欧洲旅行家和探险家则称群岛为大爪哇和小爪哇;当地人称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居民为爪哇人,称东边的小群岛为小爪哇。荷兰人入侵群岛后,印尼被称为荷属东印度或东印度。十九世纪中叶,西欧学者最先将“印尼”用为地理名称。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开始考虑政治用语。初期使用“东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学生在荷兰成立“印尼协会”,“印尼”首次成为政治用语。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为民族和国家的名称之后,“印尼”便被广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为国名。
    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北接马来西亚,南与澳大利亚毗邻,东西两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印尼是由1.3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国”称号,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印尼政党林立,主要政党有马斯友美党、伊斯兰教师联合会、民族党、共产党、平民党、伊斯兰联盟党和社会党。它们基本上组成 三种政治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内阁更换频繁。六十年代在国内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实力的军人集团势力迅速发展。
    田家炳先生看到印尼的政坛的不稳定及各派势力的斗争,华人终将成为池鱼,并且,田家炳不认同印尼的文化,这是田家炳去意坚决的重要原因。
    田家炳先生见微知著,一叶落而觉秋!他敏感的意识到印尼政府将不利于华人,如果说仅仅是民间的排华,结果不会很严重,但是,如果是政府排华,那么,在印尼,华人将是一场灾难!田家炳的判断是:印尼的排华浪潮早晚必将爆发。基于这种判断,田家炳决定尽早离开印尼,另谋出路。
    田家炳决定离开印尼,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那时,田家炳已有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全都是出生在雅加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田家炳先生,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但在当时,他的九个儿女在印尼都不能接受华文教育,而只能接受印尼文化教育。这也是田家炳先生所不愿意的。
    离开印尼,去哪里发展呢,这是摆在田家炳面前的一个问题。去欧美,不习惯西方文化,本来就是想让孩子继承中华文化,这与田家炳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欧美是不能去的。去华人集中的新加坡?那时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印尼有民族鸿沟,马来西亚也难免不存在这些问题;去其他东南亚国家?经济都不发达,其中泰国还不接受移民,菲律宾则动荡不安;去台湾?那时台湾工商业不振,外汇管理僵化,出入也不自由,并且,海峡两岸关系紧张,金门炮弹往来不绝,中国内地?就更难了,想来想去,只有香港。田家炳说:
     
        尽管香港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它毕竟是祖国的南大门,早晚是会回到祖国怀抱的,尽管当时的香港被许多人看做是“人吃人”的地方,它毕竟是个走上轨道的社会,尽管那时的香港经济并不十分发达,但由于它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毕竟已是国际大都会,还有,到香港,他的子女可以受到良好的华文教育,对孩子们的长成更为有利。
     
    田家炳做事很果断,事先仔细考虑,一经做出决定,就以必胜的信心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不成功就成仁!
    1958年夏,田家炳先生举家迁往香港。在此之前,他悄然把绝大在部分资金转移到香港有关金融的有关金融部门,留下一小部分资金安排侄辈继续经营在雅加达芝利翁河畔的“南洋”和“超伦”树胶。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田家炳所料,1960年,印尼大规模排华浪朝终于爆发,1962年达到高潮。这期间,估计约有十二万华人被印尼政府遣返中国。当时,中国大陆正遭受天灾人祸,国民经济陷入极度困难时期。印尼华人遭受的不仅仅是财产上的损失,更大的是精神上的创伤!尽管中国政府尽力给予周到的帮助,在国内开辟华侨农场等,但是,这怎么也抹不去烙在印尼华人心里的伤。
    回忆这段历史,田家炳先生感慨万千。如果他当时难以割舍已经生活了数十年的雅加达,留变历尽艰辛建成才两年的化工厂,或者犹豫拖宕一年,那么,田家炳先生一家的人命运就很难说了。
    就这样,田炳家于1958年,举家迁到人地两疏的香港,再寻创业之路。
    田家炳在到香港之前,虽然也做了些商业上的生意,但主要还是做实业,不论是瓷土还是橡胶工业,到香港以后,他还是从自己的经验以及对香港经济发展的考察,他决定仍然做化工这一行。
    在当时的香港投资化工,事如搏虎,业似补天,是有很大的风险的。而且,香港这个地方,地皮极贵,当时的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技术水平不高,原料必须从外地采购,销路也不大。而日本、台湾产品进口免税,廉价倾销。到这样一个地来忘不了人造革工业,当时的人说这是“咸鱼落塘想翻身”!而田家炳先生却不这么想,他说,自己原来就是干这一行的,从生不如从熟。至于销路,他认为,目前人造革加工工业,虽不发达,销路不大,但经验告诉他,在印尼,没有木薯加工厂的地方,自然就没有人种木薯,木薯加工厂一开办起来,有了产品,人们就自然种起木薯来了。这说明,只要把人造革厂开办起来,有了产品,能为香港厂商解决采购人造革困难,协助他们打开海外市场,加工工业自然可以蓬勃发展,销路自然不成问题。他看准了这点,他的经策略就是“别树有花我不采,此树无花等花开”。
    一旦决心已定,田家炳便坚定不移地行动,克服常人想像不到困难,以准备在香港扫马路都在所不惜的勇气,一往直前。这就是玉瑚公当年冒着隆冬带着他到河边看渔夫打鱼的教育结果吧,人只要业在其中,就不能怕苦,怕冷,怕热,一切都不要怕,因为,业在其中。田家炳以实际行动,继承了父亲玉瑚公的优秀品格,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父亲的孝,对父亲的怀念,不能不说,田家炳每做一件事,每做一件大的决策,都想起他的父亲母亲,想起父亲对他的教诲。
    投资决策定了下来,剩下的就是面临最大困难就是建厂用地不好找。塑胶业要二三十万平方英尺的场地才能建厂经营,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简直是不想像的。田家炳先生为买到合适的建厂用地,四处奔波,还多次在报纸上刊登买地广告。他的计划用地,至少要两万平方米,在香港,那有那么大的一块现成的土地等着田家炳来创业!这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这时,田家炳想到卜内门洋行香港分公司的熟人。
    香港的英商卜内门洋行是化工界的权威,在工业界及政府方面都很有影响力。以前,田家炳曾跟卜内洋行打过交道,双方都敬佩对方的讲信誉,重然诺的声誉。所以,田家炳跟他们讲了自己的困难,洋行很愿意为田家炳帮忙,并陪田家炳先生到港府田土厅查看哪里有合适的用地,咨询各种有关事宜,卜内门虽然终未能为田家炳直接帮上忙,但由于卜内门毕竟是有实力有影响的英商,港府很重视,对田家炳先生以后的顺利发展还是有很大的间接帮助的。当时,卜内门洋行建议田家炳在香港有前途的塑料加工工业,并愿意提供设备、人才、技术、市场、原料等全面协助,而赞成田家炳的人造革计划,因为,人造革没有下游加工业,没有市场,不应冒险投资,而田家炳的想法恰恰与人相反,认为,正因香港没有人造革厂而有下游加工业,如果投入人造革后,必然可以带动下游加工业,而且一定可以争取到国际市场,成为香港一项强而有利的工业。因而,一直坚持自己着自己的想法。
    正应了古人所谓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正当田家炳在建厂用地问题陷入困境时,经朋友介绍,家炳先生结识了新界乡议局主席陈日新先生。陈日新先生当时是在新界有相当影响的人物,陈先生表示愿意在新界屯门向田家炳先生提供三十万平方英尺的海滩地。
    田家炳与陈日新完全是古人意义上的君子之交,但并不淡于水,而是浓浓的信任之情谊。由于卜内门的多次介绍,使香港界许多名人知道了田家炳,并被他的远眼卓识所折服,田家炳的名字、创业计划和信誉,也因此日益传播开来。有感于田家炳先生的真诚与气魄,有人介绍田家炳与陈日新相识,而陈日新,这时对田家炳也有所耳闻,陈日新先生是新界颇有影响的人物,见到朴实无华的田家炳后,非常钦佩,君子相惜,英雄相怜,见面后,马上爽快地答应给田家炳找三十万平方英尺的土地作厂址。可是,这片土地在屯门海滨。
    屯门海滨位于香港新界地区西南角屯门河入海口的西岸,南面是一片青山湾,陈日新所说的土地就在这一片海滩之上,涨潮时没于海水,退潮时露出陆地。要想利用这片土地,首先必须填海!填海之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传说的中“精卫填海”了。但是,如果要开工厂,只能填海!田家炳是精于计算的,特别是心算,直到七八十岁,其心算能力还是没有什么人能比得过的,他一算:填海工程,每平方英尺零点九港币,建厂所需要的海滩土地三十万平方英尺合计二十七万港币,再加上填海的费用,也比香港一般土地市价便宜。另外,填海之后,自成一片天地,使用也方便,这在香港实属难得,这是上天所赐,焉有放弃之理?于是,田家炳下决心买下这片滩地,要在香港开私人填海之先例!
    不过,在动工之前,田家炳还要有两项手续需要办理,一是得把这片原属农用土地转为工业用地,须经田土厅批准;二是填海所需要土石,须向港府申请,买山开取,其间涉及田土、交通、环保、劳工、消防等部门,手续极其繁杂。
    在田土、交通、环保、劳工、消防等部门参加的论证会上,田家炳沉着冷静,向与会人员陈述了自己建厂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可能性,阐明自己的创业计划有利于香港开拓新的经济发展领域,带动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繁荣市场,促进劳动就业、稳定社会,增加政府税收的前途,描述了工厂建设的远景。港府官员听得心悦诚服。
    陈日新先生对田家炳先生的赞辞是:为人实而不华,实则诚、诚则成,以往举事,无不成就,以昔观今,可保成功!
    在办理行政手续的同时,田家炳便完全显示出他特有的工作作风:决策已定,抓紧时机,多管齐下,他边办手续,一边规划工厂建设,等手续办好后,立即开始填海工程,这边填着海,那边开始聘请技术人员,并赴日本购置机器设备。
     
    “香港出了个田家炳!”
    “田家炳在香港移山填海!”
    “这个田家炳是哪里来的?”
    “这个田家炳肯定有什么背景?”
    “这个田家炳是个日本人。”
     
    田家炳一下子在香港家喻户晓!议论纷起,轰动一时。一些对中国人创业没有信心的人媒体说,田家炳是日本大富豪,他们的根据竟然是厂子的机器和原料来自日本;有的媒体说是个南洋伯,大阔佬,挥金如土;有的媒体称田家炳是留过洋的阔少,异想天开,不着边际,不知父母赚钱的辛苦,大把大把的乱花银子,不知心疼;还有的人说,田家炳是专攻化学工、机械的工程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但脾气古怪,拒人千里之外。总之,林林总总,街谈巷议,田家炳的移山填海开创了香港第一个私人填海的事迹,开创了香港人造革工业的新天地,不能不让香港人刮目相看,不能不成为各媒体的追逐的对象。
    1960年的秋天,在原来海水漶漫,砂石累累的荒滩,平地拔起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一幢幢高楼,映衬在青山碧海之间。“田氏塑胶厂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化工界、塑胶界的同行济济一堂,新老朋友举杯欢庆。这标志着香港塑胶业进入大规模现代化生产轨道,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就!卜内门洋行派专人来祝贺,说:田家炳为香港塑胶界做了一件大好事,实现了十年来不少香港实业家梦寐以求却没有做到的大事业!
    从此,田家炳的名字传遍了香港,他的名字飞入寻常百姓家,原来田家炳是个廉和君子,是个脚踏实地的实业家,是抛弃了万贯家才,海外归来的游子,是在香港第三次白手起家的工业家。
    从此,田氏化工厂进入了香港人的视线,昔日的荒滩成为一片工业成,屯门,因为有了田氏塑胶厂而热闹起来,成为一个工业和商业中心,田家炳为屯门做了一件好事。
    香港很小,土地很少,历来被称为“弹丸之地”,其土地称为“寸土寸金”。在田家炳之前,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没有给职工盖宿舍的,一是资金问题,主要还是土地问题,试想,哪个肯把这么贵重的土地拿出来盖职工宿舍!而就是这个田家炳,再一次成为香港人报刊议论的中心。
     
        我的人造皮革工厂是香港第一家,所以我在建厂、培训工人,职工宿舍以及工作福利等方面,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我希望我训练的工人,无论在务工理念上还是在劳动意识上,都不能与其他企业混为一谈。我工厂的工人都是经过特别挑选的,我希望他们爱厂如家,有主人翁意识,务工不光是为养家糊口,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我此,我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工人生产和生活,要有好的活动场所和好的福利来配合,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到田氏化工厂个大家庭。也正因为这样,我不希望我训练好的工人被别人请走。-----这不算私心吧,因为我是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当有人疑惑地问起田家炳,为何要花这么钱来修建那么漂亮的花园式的职工宿舍时,田家做了如上回答。田家炳说:“我自幼受玉瑚公的教导,做人要将心比心,要出自内心地多为别人做点好事。”田氏塑胶厂不仅有漂亮的厂房,还有漂亮的职工宿舍区和康乐设施,工厂区和生活区绿树成荫,知者知是工厂,不知者以为花园,这里的人们充满家庭式的和谐情调,既自成体系,又不与外界隔绝,田氏化工厂从上到下,安心而愉快地工作。田家炳说:“我总结自己一生办实业的经验,最要紧的是要争取与工人的合作,力求将田氏化工厂建成一个温暖的、花园式的、自成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让工人有家的感觉”,确实,在建厂初期,屯门一带没有自来水,连机器冷却都是靠陈日新先生帮忙,引山泉水来用。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田家炳也首先保证工人的生活用水。
    1992年,田氏化工厂迁往广东东莞虎门,以后又在广州黄埔经济开发区光建新的分厂,都一如既往,密切关心工人的生活。东莞田氏专款建成的宽敞的职工宿舍,广州田氏职工在高新开发区内租了宿舍楼,管理人员两个人一间,工人四个人一间,不愿住集体宿舍的,公司每月发给二百元的住房补助。
    田家炳在创办田氏化工时,就给自己订下一条规矩:要尊重工人,也让工人自尊,所以,他对工人的挑选比较严格,也非常敬重,对于来求职的人,举凡个人资历、家庭状况、人品操守、职业素养、兴趣爱好、脾气性格,乃至待遇要求,他都加以关注,务求招收德能俱佳的人才。因此,到田氏来工作的人,从求职那天起,就有一种侧身优秀职工行列的自尊自豪之感。
    就这样,田氏工厂里的工人,在职时,全心全意工作,离开了,还把田氏当作自己的老家,香港艺人马浚伟在还没有出名时,曾在田氏市场销售部工作,他说:
      
        田氏好温暖!我们平时没有很多机会见在田先生,但印像中他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笑满面,他的儿子绝对是个好老板,一点儿也没有架子,田氏上上下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有架子,绝对没有!田氏特别有中国特色,感觉温馨得很,正因为田氏温暖,所以职工流失率很低,老臣子特别多。我当时的部门主管就是在田氏做了三十来年的人了!
     
    就这样,田氏化工犹如一所学校,职工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技术,还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田家炳曾跟随日本工程师安装厂里的机器,因为他聪明、细心,居然掌握了大部分的复杂技术,后来,当机器偶尔发生故障时,请不到有技术的修理工,他就挽起袖子,自己带领工人修机器,看他两手油污,一脸汗水,俨然像个修理工,谁也不会认为他就是人造革大王。有一次,一个记者记者来采访他,先在电话里联系好,当他走进田氏写字楼时,有个老职员模样的人笑咪咪地前来招呼,待人可亲,闲聊一阵后,一请教姓名,那记者不禁一楞,原来他就是田家炳先生。在去参加屯门的工厂时,是田家炳自己开车,原来,这个“大王”连个司机也没有,出门总是自己开车。田家炳的所做,工人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不用去呵斥工人,工人都会自觉地工作,因为,老板都如此,谁还说什么呢?这就是田家炳的身教,他很少言传,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工厂,他对谁都公平,公正,厂子公开,所以,家和、厂和,工人与田家炳没有什么隔和,田家炳把他当儿子待,工人以厂为家,这样的田氏,在香港真的很少,不仅在香港少,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田氏企业的职工几乎都是老职工,在田氏企业做了一辈子,很少因为田氏的原因而离开田氏企业的。
    田氏还为工人提供种种培训。有全厂普遍培训,比如在引进ISO9002认证体系,就对全厂职工进行了相关培训,也有对个人的重点培训,凡是进入田氏的职工,一般都有专门的师傅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训练,有时,公司还出资送工人到外面去接受培训,如果一个工人在业务上进步以后,到适当时机,公司就会重用。所以,田氏工厂的职工也觉得在田氏很有前途。在田氏公司工作多年的谭世荣,在田氏化工在屯门创业时,觉得“很合适”,就决定进了田氏公司,在谢师傅的带领下,谭世荣很快掌握了人造革生产技术,不久就被公司提拨到生产负责岗位上。公司迁到内地虎门后,田先生还亲自拨了两万元培训费让他到外地学习。他学习回来后,田家炳亲自询问了他各种培训与培训有关的事项,并指导他把学回来的技术知识通过厂内培训,教给其他工人。同时,谭世荣也被提拨到中层领导岗位上。谭世荣以田氏为荣,以田氏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公司多个部门做过主管,对公司有着全面的了解,最终被提拨为厂务主管。这就是田家炳先生用“利人利已,利已利人”的原则去做人,做事,无论对方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还是普通客户,还是重要人士,田家炳都是一视同仁,这就是田氏的以人为本,敬重人,只要是在田氏公司工作过的人,都说,在这里工作,心情愉快,别小看这四个字,有多少人能够说在单位工作是心情愉快的呢?田氏公司的财务主管陈锡明说:
     
        平时,田先生常对我们说,我们是个小企业,但是要守信,凡是欠人家的钱,到时一定要还,这与我过去见到的一些老板叫职工如何赖账,简直是天渊之别。田氏奉公守法,循规蹈矩,不走邪门歪道,经过营起来,付出的成本就比较高,但田先生始终对职工说,要老老实实办厂,我不希望晚节不保。我在田氏做财务主管,这是在私人企业里用外人做财务主管是难以想像的,也是非常罕见的,这里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而田氏公司却不然,因为,田氏公司只做一本账,报给政府的账目和公司内部的账目完全一模一样,连虎门镇政府都知道。到田氏工作以后,我的脾气都变得和平了!跟田先生这样的人在一起,心境怎么能不平和呢?
     
    这一个在田氏工作的财务主管人员对田氏企业的评价,后来,有的企业来挖陈锡明,陈锡明心平气和地谢绝道:
        我在田氏工作,主要不是为了待遇,而是受感动,表里如一,心情愉快,将来如果我不在田氏工作了,那我也不会再干这一行,甚至就不再工作了,因为,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这样平和的心境!
     
    这就是田氏的企业文化,一切以为人本。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人能不心情愉快么!
    田家炳除了这种个别熏陶以外,他还在平或者是节日庆典上都经常勉励职工为社会做贡献,他说:
     
        你们自己有了钱,有了房子,有了车,父母安度晚年,这很好。如果你们再能为别人做点好事,就更好了。大家都做点好事,积起来,就是大好事,相反,大家都点坏事,积起来就是大坏事!
     
    具体地说,在考虑公司利益与职工利益、本公司的利益与客户利益时,田家炳总是要替职工、替客户考虑在先。他常对职工说:
     
        太顾公司利益,必然损害职工利益,那么,谁来替公司着想呢?同样,太顾本公司利益,必然损害客户利益,那么,谁来跟你这公司打交道呢?结果,还是危害了本公司的利益,进而也危害了职工的利益。利人即是利已,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就是这样,田家炳的企业在香港不是最大的企业,也不是利润最高的企业,但是,却是香港都有信誉的企业,香港人提起田家炳,不是他的有钱有势有利,而是他的信誉,他的各种善举。
    公司的信誉也成为田氏职工的骄傲和自豪!即使有的职工因为某种原因要离开田氏公司,公司也会给他一张离职证明。离职工人就像得了一张护身符一要,有了这张证明,就如同有了一张职业信誉文凭,有了一张君子证书,不论直到哪里,都会被人倍加信任。所以,田氏职工都热爱田氏。
     
        田氏适合我!
        田氏就像一所学校!
     
    这是田氏职工走哪里都会发自内心地向了解田氏企业的人自白。
    田氏化工厂,在田家炳的运筹之下,自开业之日起,就聚着天时地利与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人和基础是尊重人,信任人,凡是与田家炳先生往来的,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还是手下,无不对田家炳的履仁崇义精所感动。
    田氏化工厂投产后,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正如田家炳所预料的那样,他本人不仅成为香港的“人造革大王”,同时,带动了下游加工业的发展,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香港塑胶业成为一个很大的出口行业,也成为香港在世界市场上极富竟争力的行业。对创业的初期打开市场的问题,田家炳这样说道:
     
        我的客户主要是人造革下游加工厂,而不是一般的市场。如果我生产的塑胶薄膜、人造革要能卖出去,就必须有众多的下游加工厂。所以,早在建厂之初,我就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进行扶持,他们缺乏资金,我就给他们提供其所需要的塑胶产品,他们没有技术力量,我就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他们改进加工技术,另外,下游加工厂制造的产品要销往海外,还必须替他们发展海外市场。他们的产品销路大,我工厂的产品自然销路也大,当我决定向海外替我的客户开发市场时,港府官员对我的做法也很赏识,因此,港府设在海外的有关机大气层,也替我做了一些宣传工作。
     
    这就是田家炳一向遵从的“已利利人”或者说是“利人利已”的一个在实践当中的实例吧,试想,哪家企业还义务地替他的客户打开销售市场呢?也许只有田家炳了。
    这样的利人,最终就是利已。
    田氏化工企业自投产第一年,即1961年,就荣获了“香港新产品奖”,并参加了“香港工业产品展览会”,1962年,田氏塑胶厂再度参加“香港工业产品展览会”。自1961年至1965年,田氏化工企业在香港扎稳了脚根,始终处于世界塑胶业的前沿水平。
    当人们问起田家炳为何择做塑胶工业时,他说:“我的想法是,经商不是完全为了赚钱,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做茶杯,只为一个人使用,做汽水,喝完就没有了,做塑胶工业,如果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与工业,是更大的挑战,确实如此,田家炳的塑胶工业,结果带动了香港的皮鞋、皮包、雨具、玩具、家具等日用工业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这地。
    如果按商人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准则的话,田家炳完全可以自己再开加工厂,自已产的塑胶,自己再生产下游产品,这比其厂更加有利,但是,田家炳却不贪图这些小利,而是让所有的加工厂有更多的发展余地,不仅如此,他还要为这些加工厂的加工产品打开海外市场而无私地奉献!这种商人,怕在世界上也难找出几个来。
    当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1978年,广东省想与田氏化工厂在内地合作办厂,田家炳考虑到一些问题,虽然没有合作,但是,他将自己正在使用中的全套生产线无偿赠送给广东省政府,并且派人安装并且无任何条件地为工厂培训工人,如果按正常的商业思维来看,田家炳是疯了,这不是用自己的人才物给自己培养一个对手吗?田家炳并不这么想,他想的是:作为一个人,就要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家都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后,再回馈社会,这个社会就会好起来,这也是利人利已的事,这是支持内地的经济发展,内地经济发展了,与他希望的社会能够好起来的愿望是一致的,如果他自己挣了钱,还是要捐的,这是做慈善,而不是培养什么竞争对手,田家炳想问题总是从利人的角度出发,这与常人的凡事从利已的角度出发是不同的,所以,大多数都不能够理解田家炳的所作所为。
    当田家炳成为“人造皮革大王”时,他欣慰地说:“田氏当年的开创,已开花结果。”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五章       

    下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七章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