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桑林悠悠--新桥学农轶事(十)--(十二)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066  添加时间:2012-10-13 22:11:20
 

桑林悠悠

------ 新桥学农轶事 -----

 

 

天端

 

(十)

这就像做了一场梦,仿佛田园风光的美好和浪漫,突然被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粉碎。我慢慢知道了房东儿子自杀的原因。

他是村里最有文化的青年,公社的先进典型,奖状证书装满一箱子。但“秀出于林,风必摧之”,就在我们去他家的两个星期前的某天,他骑车去公社开会,半路上到一片玉米地里解手。玉米地里,正好有个神经不太正常的女子在方便,女子惊叫了起来。惊叫声被一个过路人听见。那个过路人正好是个十分嫉妒他的人,就去公社告他“强奸妇女”。百口莫辩的他为了“明志”、“求清白”,就选择了自杀。

他是我房东的独子,小孩才二岁。本来幸福美满的一个家庭,就这样陷入了无尽的悲痛和阴郁之中。更可悲的是,因为自杀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全村人都远远地躲着他们,没有人敢给他们安慰!

当我知道这事以后,我对房东家的同情渐渐压倒了我的恐惧,我只想到“鬼”没想到“人”的无知,让我内心深深自责。自那以后,我对“死亡”不再逃避。在以后的经历中,我亲眼见过上吊的、触电的、跳楼的、车祸的……,那些不幸逝去的灵魂,唤起的只有我对生命的敬畏,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更理性的认识。

我的农活干得很好,年年参加“双抢”,插秧割稻速度一点也不输农民。我对农村生活的适应能力也还可以,稀里糊涂一下总能混得过去,后来也去过农村多次。总之,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那么,那次学农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这种超越于体力劳动的,对于现实体验的一种心灵心理上的折磨和冲击。

其实,真正看到死人倒不可怕了,像马叶她们那么胆小的同学后来都当了医生。真的看到鬼的话我想大约也是如此。问题就在于,“牛逼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人的想象力和心理作用在没有看到死人,没有看到鬼的情况下对人的恐吓反而更为强大!

我们这些城市孩子,对农村的习俗毫无所知,遗憾的是,那时缺乏“人性”的管理,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心理准备,使得我们的“精神细胞”,在突如其来的惊悚中惨遭修理。许慧同学告诉我,她和许华住的那家也有一口寿材,寿材正好放在她们床边。第一天没发现,第二天觉得不对,翻开盖在寿材上的席子,吓得就像马上要把她俩装进寿材里似的。她们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个东西。漆黑的房间里不见五指,也没有灯,半夜里突然感觉床上有什么东西在动,以为真有鬼从棺材里爬了出来,汗毛倒竖90度立正。结果是猫钻进了蚊帐和她们“共度良宵”。

在我写这篇回忆的时候,我收到原四班班主任胡莲老师的来信,她那年才二十多岁。她说她住在一个带她们的女农民家里,女主人和一个下乡知识青年结了婚。男青年长得很帅,很聪明。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参加队里的劳动,晚上回来又要忙着干自留地的活和家务活,到了晚上已经完全累瘫了。胡莲老师当时就在想,这对青年夫妇晚上还有力气过夫妻生活吗?自己将来决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我看了她的信,不禁莞尔。我们那时小,还没有想得这么多,而她,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老师,在学农中所受到的心灵震撼原来并不亚于我们,只不过,我们各自的角度不同而已!

胡莲老师说,“我已经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但是你相信吗?在我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每碰到困难,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对青年。想起他们,我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点,我百分之百地相信!

(十一)

“五七”过后,房东家的亲戚全走了,死者的灵魂也应该离开了,房间里除了气味让人反胃外,一切似乎又重归寂默。

我比以前更勤地参加打牌,试图用玩耍平复自己受惊吓的心情。在同学们的眼里,我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人,没人能觉察也不会有人会理解我内心的虚弱和恐惧。与我一起睡的老米肯定也受惊不小。她把我当“靠山”,事事跟着我,我得尽量装得像“爷们”。老米小时候胆子很小,过个一米宽的小桥都要同学们连推带拉地化好大劲才弄得过去。但这次我惊诧她怎么没有被“撅倒”?相反,我觉得她在这方面的心理素质比我要强得多。在那个阴森森的堂屋里,她成了我内心最好的靠山。

我更“疯”地打牌,打得最起劲的小旦却突然“瘪”了下来,吃不下饭,直唤“恶心”。这让我们感到奇怪。我们都在一口锅里吃饭,我这个肠胃最容易拉警报的人都没报警,她怎么会闹肚子呢?

唯一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发现她的小嘴近来成了“紫进城”。那时桑林里的桑叶已经采得差不多了,桑枝剪掉,没有桑果可采,我们在桑林里到处找都找不到桑果吃。但农民屋前屋后的自留地里还有些桑树,她不知从哪儿“偷”来了桑果,一个人吃起了“闷食”。

小旦很聪明,打牌贼溜,没有她可不行!赶紧找医生吧!

找来了赤脚医生,水平一点也不比我们“赤脚护士”高,一来就同意了我们的“诊断”结果,小旦是吃桑果吃坏了!小旦虽然承认她吃了很多,但“拒不交代”她的“作案地点”。

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去校园的路上有几棵很高大的桑树。桑果熟透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采着吃。一边吃一边还在想,小旦当年一个人偷偷吃桑果,不肯告诉我们在哪儿采的,不是怕被人告发她“偷”农民桑果,就是怕我们和她“争食”。现在多好啊,这么多桑果,我一个人享受!老美难道没人知道这玩意儿可食吗?谁知,我正吃得高兴时,一位美国老太喝住了我,“不许吃!”我吓了一跳,是她家的树?赶紧道歉。老太认真地告诉我,这不是她家的树,但你不能随便采果子吃,因为你不知道这树有没有被洒过农药。

我后来想,我当年好笨啊!怎么就没想到农药呢?不然,小旦再“坚贞不屈”,也会被我吓出实话的!不过,我们那时虽然也很馋,但看到她这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是请我们吃,我们也不敢吃了。

《十万个为什么》里,好像没有“桑果吃得多为什么会吃坏肚子?”这一条,我对我们的“诊断水平”确实也有点怀疑。回到杭州后,小旦去医院一检查,我们才知道她原来是得了黄疸性肝炎!曾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我们,顿时虚惊一场,怕被传染。最紧张的就数和她一起住的小芳,小旦吃不下饭的时候,小芳“近水楼台先得月”,挺得意地把小旦的剩菜剩饭“米西”得干干净净!

(补记:在我写完这篇东西以后,我才从小旦那里知道,她住院后同病房的病友,竟然就是上一届住在她同个房东家的学生。显然那个房东家的人是黄疸性肝炎的病源。学校在明知有人已被传染的情况下,还把学生安排进那家人家,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可见,那时的工宣队贫下中农是多么无知。)

(十二)

历代文人对桑蚕留下了很多诗文,如刘克庄“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还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陆游的“老鸡喔喔桑树颠,明星磊磊茅屋边”,李群玉的“若为失意居蓬岛,鳌足尘飞桑树枯。”,卢仝的“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等等,等等。可惜啊,我们那时不学文化,只知道乖乖地接受“再教育”,身处“世外”不知福,缺了“比文人还文人”之情怀,真是辜负了那片美丽的桑林!

很多年以后,我回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终于又看到了桑树和鸡群,一阵激动,一阵“沧桑”,“啪啦”掉出一句:“寻得桑鲜不见蚕,忽闻鸡欢林深处。”

诗意的生活也许是要靠想象才可升华,但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想象未必完美。

人们耳熟能详的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感情之生死不渝可谓精彩,后人引伸到赞美无私奉献更无可厚非。然而,仔细想想,“丝方尽”的时候,“蚕”真的死了吗?不就是换了一副面孔,成蛹了嘛,蛹变成蛾,蛾破了茧,下了籽以后才会正式“翘辫子”。唉,沉痛悼念中竟然发现,蚕的责任心原来还不如咱们人类,咱们人类至少要把孩子养大才肯死去。

呵呵,只有养过蚕的人才会这般“较真”!也许,这就是“经历”和“想象”的不同?

桑林悠悠,岁月悠悠,往事悠悠,过往的经历已经封存在记忆的“老茧”里,像蛹一样地休眠了很多年了!现在啃破茧子,抽出纤丝,是否也可以织一幅锦绣?

知足吧,自我欣赏吧!因为,一段特殊年代里的艰苦而有趣的岁月,只属于我们。

最后,为了和学军那篇拙作遥相呼应,勉强拿一首不太满意的旧作权当结尾。

夏日
阳光光合出的大地
是一片望不到齿缘的桑叶
纵然我以箭鱼的姿势在高速路疾驰
我仍渺如蚕虫
缓缓在
某段叶脉蠕动

所以,我不和季节争食
这顿晚餐,即使远方
地平线那端,晚霞
被挖土机毫无节制地吞啮
我也情愿,慢慢啃着
属于自己的领地
捡一截望断的炊烟
剔着那咀嚼不尽的绿色
飨我牙祭

当沧海桑田
记忆像薄荷一样迎面扑来
我无法抗拒
春蚕,从牙膏管挤出
蚕食我的
一个个清晨
……

(全文完)

(注:文中部分同学的名字用了化名。)

 

 

转载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4a181010179de.html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桑林悠悠--新桥学农轶事(一)--(       

 下一条信息: 补立滕阳田氏始迁祖福祈子孙碑礼成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