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祠
返回上一步

 
巨野县章缝镇西街田氏荆树堂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21056  添加时间:2008-9-13 23:02:01
 

【地理位置】
    荆树堂,位于山东省巨野县章缝镇东西大街中段。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所间。 

【祠堂建制】

    原为田氏家祠,原占地5亩许,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筑。岁月蹉跎,后院等附属建筑已倾,主体四合院尚保存相当完整。临街阔妨间仍为原来风貌,均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其中大门三间,阔10.35米,进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高台作基,青石筑成,屋顶采用大式瓦作,雕脊跑兽,飞檐起翘.廊枋上阳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齐".门上方高悬:"荆树堂"匾额,金光灿灿,赫然醒目。院内正堂三间面阔11.13米,进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筑,青砌撕缝。雕梁画栋立吻增辉,更显庄重.两侧设有配房,皆五间,配房与正堂之间又各设月亮门可通跨院和后院。院中拜厦由四列16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瓦覆顶,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两庑,覆盖整个天井,夏日不曝,冬雪不侵.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细微处显现考究,古朴中透着灵秀,雅静深致,肃穆庄重。

【历史传承】

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田峤,字云岳,号宗甫,岁进士出身,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万历代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往来唱和,交谊基密.著有合集<<荆树山房文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峤,峨)"的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绶若若,文琥闱掇巍者,连续不绝";"家益饶,壤沃屋润,廓邑中称巨室者首推田氏".成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有了丰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条件.田氏"首创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辟书斋,加以增修扩建,更名荆树堂,荆树山房。


【祠堂得名】
    荆树堂盖源于"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的历史帮事.古有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同居,妇欲分异,共议将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荆树亦破而为三.一日清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说:"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紫荆树旁,抱头痛哭,决定不再分家.从此居家和睦,荆树复荣.田氏家祠取名"荆树堂",意在使子孙后世不忘先宜史实,向心合办,礼让躬关,"荆树堂上兄弟,绿服庭中子悦亲"。 


【周边古迹】

    荆树堂后院原有书馆,东北侧为王姥娘庙.王姥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田氏原籍青州.明初,青州指挥使田子成,因谏言被谤,挂印遁逃,户挑细长子投奔先前定居于巨野县田家庄的长兄.及晚,子成隔帘听到嫂问兄长:"二弟此来,是暂辟还是长住?"子成察嫂意,遂告知:"片刻便走."是夜,寒凡呼啸,大雪纷飞,邑之大户王承辅之妻,儿梦两只猛虎卧于双碑泊(今田桥镇田桥村东北)桥下,猛然惊醒,恰值子夜时分,心中疑惑,即唤佣人同去探视.只见桥下,一副挑担,父子相拥,遂引领归家,王氏见子成父子气度非凡,又怜其落难之时,便好心收留于家,待子成如兄弟,视其子福顺若己生.王氏膝下唯有一女,福顺及长,便招赘为婿.田氏后世子孙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泽,故于祖祠内别置一区建王姥娘庙.峤,峨兄弟诗文丹书,勒石镶壁,其为壮观。 


【祠堂现状】

    历四百余年风雨,荆树堂可谓存之不易.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中,王姥娘及书馆相继被毁,古籍藏书付之一炬,诸多刻石亦遭毁坏或散佚.近年来,田氏后裔积极找寻散佚的遗物,田桥,田峨丹书刻石4帧及部分手迹,现已收入荆树堂保存.2002年,族人及集资对现存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这一历史古迹再增光辉。革命年代曾是“龙缝战役”的古战场,至今墙壁上还留下当年的弹孔.正是由于这次战役,刘邓大军才能顺利挺进大别山,发动渡江战役.赢得革命的胜利。

+++++++++++++++++++++++++++++++++++++++++++++++++++++++

     荆树堂位于巨野县章缝镇西街,始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占地五亩,原为田家世代读书之馆舍,后改为为田氏家祠。原有王姥娘庙、三公祠等建筑,建国后尚有三进四合院成目字形,现仅存祠堂一院。

    荆树堂临街而立,面阔九间,门廊三间,石础双柱,覆瓦方椽,廊前沿街皆以条石垒砌。大门三间,宽10.35米,进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吻脊跑兽,飞檐起翘。廊枋上阳刻文字,左为“木本”,右为“水源”,中为“派衍青齐”,门上方“荆树堂”匾额赫然在目。院内正堂三间,宽11.13米,进深6.5米,亦为七架列式硬山建筑。原有刘藻题“田氏家祠”匾额。左右配房各五间,各有月亮门通后院。院中拜厦重量全由四排十六根石础添柱承托,重梁起架,覆瓦方椽。上饰铁插云燕,垂脊跑兽,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两庑,覆盖整个天井,夏日不曝,冬日不侵。整座祠堂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方便拜祭且庄严肃穆,显示出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荆树堂”之名来源于隋代。《幼学琼林》云:“田氏分财,忽瘁堂前之荆树。”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其父殁后,家妇商议分财,并欲将堂前枝繁叶茂之荆树一分为三。翌日清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曰:“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在紫荆树旁抱头痛哭,决定不再分家。从此家庭和睦,荆树复茂如初。明代田峤、田峨兄弟曾在此读书,并有《荆树山房集》传世,中有“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之句。

    据《田氏家谱》推断,荆树堂当为明隆庆年间其六世祖田士选所建。士选字德微,号雨岗,“少有异质,弱冠业成,附监,太学士、隶事中书”。著有《京祇园居稿》、《续续观感录》等,后吏部选召,屡劝不仕。其子田峨、田峤皆为一时名士。田峤,字云岳,号宗甫,岁进士出身,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万历戊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诗来唱往,过从甚密。有合集《荆树山房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田峤、田峨)之美誉,《曹州府志》有载。士选之孙惟璁,岁进士;惟埕,武举人,为满家硐守备,封威武将军。一门二进士二举人,“印累累,绶若若,文武闱掇巍者,连续不绝”;“族益蕃,家益饶,壤沃屋润,廓邑中称巨室者首推田氏。”成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有了丰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条件,士选公乃“首创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将荆树山房书斋增修扩建,并更名为荆树堂。

    荆树堂后院原有书馆,东北侧为王姥娘庙。王姥娘为田氏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命恩人。巨野田氏原籍青州,明洪武年间,其先祖田子成官至青州指挥使,永乐二年(1404年),因躬际离乱,谏言被谤,遂挂印遁逃,避祸飘徒,投奔先来巨野定居的兄长。及晚,子成隔帘听到其嫂问兄长:“二弟此来,是暂避还是长住?”子成察嫂意,遂告知:“片刻便走。”是夜朔风凛冽,大雪纷飞,邑之大户王承辅之妻忽梦两只猛虎卧于双碑泊(今田桥镇田桥村东北)桥下,猛然惊醒,恰值子夜时分。心中疑惑,即唤佣人前去探视,只见桥下,一副挑担,父子相拥,酣然入梦。遂呼唤醒来,引领归家。王氏见子成父子气度非凡,又怜其落难之即,便慨然收留于家,待子成如兄弟,视其子福顺若己出。王姥娘膝下唯有一女,及长,即赘福顺为婿。田氏后世子孙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泽,故于祖祠内别置一区建王姥娘庙,墓前撰“施慈爱于双碑坡前半子如厥子,荐馨香于三槐堂上甥孙即裔孙”楹联,四时奉祭,世世不掇。原庙雕梁画栋,遍镶峤、峨兄弟诗文书丹,甚为壮观。 

    荆树堂历史上曾饱经战火,1860年时损毁最为严重。《族谱牟言》记载,“清咸丰庚申,粤匪北犯(太平军),章缝失守,族祠既焚,谱亦无存。垣宇堂鞴,废驰倾殆。”后民国十年前后“六经战事,祖祠损失多不忍言”;解放战争时期,战火频繁,国民党军多次驻扎于此,家祠遭到破坏,至今弹洞尤存;建国后,政府曾为之修缮,旋至文革,又遭浩劫,祠堂后院及左右建筑俱被拆除,诸多石刻亦遭毁坏或散佚。

    历经四百多年风雨,荆树堂保存至今实属难能可贵。近年来,田氏后裔积极寻找散佚的遗物,田峤、田峨丹书刻石4帧及部分手迹已经收入祠中保存。2002年,族人又集资对现存建筑进行修缮, 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一历史遗迹得以永久保存。(姚继平)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计数器丢失了两个月的数据       

 下一条信息: “扎肉”及其传说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