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礼
早想去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看看,可是一直没有成行。今年“五一”长假,与家人一起驱车前往周庄这座著名古镇游览。
去周庄那天,天晴气爽,日丽风和。我们出苏州,过同里,到周庄已是下午的两点多钟了。顾不得长途坐车颠簸之疲劳,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这“水中桃源”。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镇内河汊纵横,石桥错落;河浜两岸的民居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互为依傍,山墙重叠,密线交错,黑白色块的分布忽高忽低;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面显得格外古朴,幽邃;泛青的藤蔓从拱桥上探下身子随风摇荡;条条河道碧波清流,轻舟荡悠;条条小巷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好一派“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景象。令游人痴迷、沉醉。
在荡漾着村野的和风中,我们怀着极高的兴趣,走过座座古拙斑驳的石桥,穿越走廊似的街巷,来到周庄镇的双桥。这是不能不看的景点。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抬头一线天的街巷;石梁桥则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容一只小船通过。双桥,不仅最能体现周庄古镇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欸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行的神韵,而且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美留学的上海青年画家陈逸飞以周庄水镇景色为题材,创作了几幅油画作品,其中描绘双桥的一幅起名《故乡的回忆》。当年的金秋十月,《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在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创立的哈默画廊展出,在全美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轰动,所展出的38幅油画被抢购一空。就在展出的第二个月,阿曼德·哈默,这位见过本世纪第一位伟人列宁的西方大亨,踏上了让他神往已久的东方大国的土地。在北京,他将刚刚购得的《故乡的回忆》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时间,在海内外激起巨大的反响。半年之后,这幅油画经过陈逸飞的再加工,成为当年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向全世界发售。中国青年画家陈逸飞以卓有成效的努力获得了殊荣,也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出了国门,使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水乡古镇特有的旖旎风情,将周庄推向了世界。
周庄除了水多、桥多外,还有厅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和张厅了。我们离开双桥,跟随旅游的人流来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砖雕的门楼两侧高高悬挂着两个大红灯笼,灯笼上粘贴的沈厅黄色宋体字格外耀眼。沈厅是一座豪门深宅,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一百多间,由明朝巨富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所建。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供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中部的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和议事的场所;后部的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是生活起居之处。沈厅的细部装饰颇为可观,雕梁画栋,花格门窗;以及厅堂里的家具古玩、诗文书画和天井内清幽雅致的翠竹,把沈厅装点得如仙境一般。
与古宅庭院相映成趣的,还有那长长的老街。老街的路面有大块的横条石,也有规则的长方形石块,有的是用碎石子拼成的。路面狭窄,宽不超2米,两边紧紧挨在一起的楼房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商街上,各式小店铺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店铺里各式各样的草编、竹编、古玩、珍珠、旅游工艺品和各种土特产琳琅满目。沿街开设的特色小吃店、茶楼、照相馆,也成为独具魅力的风景。真乃是“处处有诗,处处为画”啊!
离开周庄返程的时候,西方天际已燃起火红的晚霞,此次虽是匆匆而行,但古老而充满诱人活力的周庄,给我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回味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个周庄”那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