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锡 (940—1004),字表圣,生于后蜀。田地锡的前半生是在川蜀渡过的,年轻时四处游历,善读书作文,在太宗通过科举入仕。此后,在25年的政治生涯中,历仕太宗和真宗二帝。田锡是宋初谏官的杰出代表,正所谓“国朝敢言之风,自田锡始。”他的耿直敢谏、忠心奉上,使太宗、真宗颇为赞许,都以直臣赞之。 田锡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成分,同时,他又是爱慕清华,不喜欢繁复庶务,15年在州郡任职的经历,在后人眼中却也“治郡无称”。田锡处世独立,虽然讲求“君子之党”,以作羽翼,却并不结党营私,不与人争利,在他的政治生活中似乎总是孤立无援。 田锡以“文”而亲于太宗,以“谏”而疏于太宗,真宗则素闻田锡耿直好谏,欲以重用,只可惜,田锡年未古稀便与世长辞,著史者亦不免为之叹惜。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为其写铭作序,皆述仰慕之情,称赏有加!
田锡字永锡,宛平人。兴定五年进士,调新蔡主簿。后闲居南阳骥立山下。诗作甚多,《过东坡墓》诗颇为人传诵。遭乱南奔,病卒於江淮间。
[公元九四o年至一oo三年]字表圣,嘉州洪雅人。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感平六年,年六十四年岁。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征之、宋白皆厚遇之,为之延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举进士高第,擢右拾遗直史馆。咸平中,(公元一oo一年左右)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承旨宋白以锡应。召对言事,尝奏治天下何道,愿以皇王之道治之,旧有御览,但记分门事类,请钞略四部,别为御览三百六十卷,万几之暇,日览一卷,经岁而毕。又采经史要切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真宗善其言,诏史馆以群书借之。每成书数卷,即先进内。锡乃先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诏襃之,目为汲黯。累迁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慕魏征、李抗之为人。封疏五十三卷,悉焚之,曰:“直谏臣职也,岂可藏副以卖直邪!”锡著有咸平集五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田锡 (文/詹跃 )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可谓登峰造极,涌现出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文学大家,北宋的王禹偁、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更有雄视百代的三苏中的苏轼、南宋的词人李清照等等不胜枚举,可谓“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然而在北宋初部有一位被“谏”名所掩盖的文学家—田锡。田锡字表圣(公元939—1003)生于五代后蜀广政二年,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徐村(今槽渔滩镇),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父名懿,因子锡贵,累赠尚书左司郎中。 田锡幼时即聪颖过人,在村后九龙山灵池发蒙苦读书,年少时求学于县城西北五里的修文山中(迄今尚遗洗墨池,修文井),未及而立便扬名蜀中,洪雅附近的峨眉县令杨徽之,犍为县令宋白与他结为忘年交,诗文唱和引为高山流水,并为之延誉。 田锡三十岁后游学长安,与后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侍郎的韩丕同于长安白鹿书院,河南嵩山太乙书院刻苦攻读,终于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一举登胡旦榜第二名进士榜眼及第,真可谓“一举成名天下惊”,千百年来为洪雅人民的骄傲。 田锡由榜眼入仕后,历任左拾遗,河北转运副使,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职,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即使是在被贬寂寥时,其好言时政缺失的秉性也不因此稍改,依然秉笔直书,勤谏不讳。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古训发挥到了极致。 田锡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谏”闻名,德高望重,满朝颂服。咸平六年(1033年),田锡病逝后宋真宗阅其遗表后深感遗憾,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范仲淹亲撰《墓志铭》曰“呜呼田公!天下正人也。”苏东坡在《田表圣奏议序》中,称田锡为“古之遗直也!”纪晓岚在咸平集提要中曰:“为之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平生可知也。” 田锡的“谏”名为后世所称道,然而田锡还是一位革陈推新,影响后世深远的文学家,田锡著有《咸平集》50卷,今已佚,乾隆四十五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晓岚将明人安磐所集奏议,以及诗文合为三十卷录入《四库全书》集部,今犹存。纪晓岚在《咸平集》提要中写道:“范仲淹作墓志铭,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为文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生平可知也。诗文乃其余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气体光明磊落如其为人。固终非典忍者所得彷佛。”田锡的诗声律和谐,平易通俗,气势贯畅,境幽意雅,宛然如画。如:
峨眉山歌《咸平集》卷十九
高高百里一屈盘 八十四盘青云端 星辰淋漓泻瀑布 岚楼雪寺五月寒 残阳忽黑雨雪飞 霹雳火著枯杉枝 登临慨然小天下 廻时一顾东海涯 细看朝阳初出时 火精转毬百天围 瞳瞳胧胧浮在水 峨眉朝云已如绮
诗人年少时曾多次登临洪雅瓦屋山及峨眉山,该诗将峨眉山的雄、奇、险、秀、幽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幻景色描写得细致入微,也将自己的抱负融入了《峨眉山歌》中,又如:
《风筝歌》《咸平集》卷十八
白苹洲暖春风生 画楼槛上银筝鸣 铿锵节奏急复慢 空中一部天乐生
田锡少时曾在洪雅城东的白苹洲放风筝,数十年后仍念念不忘,此《风筝歌》就是对家乡景色及少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田锡对宋初文坛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的辞赋,宋初的文坛依然弥漫着五代十国萎糜的文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还沉浸在“春花秋月”,“多少恨”等等使人意志消沉的词风中不得自拔,田锡力图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革除文坛的积弊扭转文风。他主张自由活泼的创作思路,认为文学就是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载体,由于有了这种创作思想,田锡在文学创作中,身体力行地作多方面的尝试,努力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为变革五代以来的文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深深影响了后世。 田锡在辞赋创作中追求雄伟、豪放、之美,这在他的《诸葛卧龙赋》中得到了体现“天将灭汉,天下大乱。奸雄竞起以图霸,豪杰争弛于良算。江东有孙权之彊御,关中有曹公之勇悍。惟蜀邦之险阻,付刘璋之暗懦。伊东海之有徐庶,荐孔明于先主。其人自比于管乐,其迹尚耕于垅亩,负霸王之磊略。每讴歌于梁父,……可以屈就,难以邀取。——《诸葛卧龙赋》《咸平集》卷五,此赋被研究宋代文赋的学者评为与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陆游《焚香赋》齐名的宋代文赋名篇,在赋的开篇,田锡以简略的文字写出了汉末天下形势。对孙权、曹操、刘璋的比较,引出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他认为诸葛亮有治国平天下的干练、才能,更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与刘备的关系是”亮之遇先主也,若龙之得水,备之得先生也,若云之从龙。”诸葛亮为蜀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千古文臣的楷模,这是田锡十分崇敬和敬仰的。 田锡生于眉州洪雅,洪雅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他与峨眉山,北宋对著名的“诗九僧”来往密切,诗文唱和不断,“诗九僧”之一的怀古曾以《送田锡下第归宋》以相赠,欧阳修又对怀古十分推崇,在这样的环境下,田锡的性格中多了一份浪漫的色彩。他对同是蜀人的李白十分仰慕,在《咸平集》卷十七《读翰林集》中,他这样称赞道:
太白谪仙人 换酒鹔鹴裘 扁舟弄云海 声动南诸候 诸候尽郊迎 葆吹罗道周 哆目若饿虎 逸翰飞灵虬 落日青山亭 浮云黄鹤楼 浩浩歌谣与 滔滔江汉流 下交魏王屋 长揖韩荆州 千载有英气 蔺君安可俦
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也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想象奇特而丰富,意境瑰丽,这在宋初文坛是少见的。 田锡的神来之作,笔者以为是他的《倚天剑赋》:
“古皇所佩之剑,其言可验谕其大也。若雪山之皑皑,壮其光也。若秋波之湛湛,倚于穹圆。……”又如:“观夫煌煌炜炜,上莫穷其几千万里,错星象而倒河汉,慑精灵而视鬼神。变良宵之景,若白昼之明,照幽都之涯,若太阳之晷,顾沧海以堪淬,将泰山之作砥。乍疑天发杀机,鲸鲵奔而龙蛇起。又观乎黯黯森森,高莫询其几千万寻。锋芒莹而雪霜冷,灵怪多而风雨阴,移春景之和,若秋郊之氛;易炎天之燠,若寒谷之深。”——《咸平集》卷五。 作者的思绪极为开阔,上天入地自由奔放,构造了一个雄豪、壮丽的艺术境界,田锡对雄豪、壮丽的追求,继承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宋初文坛创出了全新的路子,为革新文风作出了典范,使得宋初的文坛为之一变。 田锡的赋风格多样,除追求雄豪外,他还善于写清新秀丽的文景,以寄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怀。浦铣《复小斋赋话》上卷云:“田谏议锡,有宋一代谏谔之臣,乃观其《春云》、《晓莺》诸赋,芊眠清丽,亦宋广平之赋梅花也。”在其名作《春云赋》中这样描写道:“有时散作雨飞,春寒惨惨,有时乱和烟纪,春阴萋萋。”“或苍梧南北,或梦泽东西,或樊川与辋,成吴溪与越,或宿林园,随竹阴以笼径,或沉树落,伴桃花而满蹊。”——《咸平集》卷五,该赋对春天的云彩描写得十分传神,在他的笔下,春天的舒缓相济,飘逸灵动,表达出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态。 田锡能写出《春云赋》这样的佳作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宋初的文坛较有名者大都多为南唐故臣。他们这些故臣初入新朝,倍感辛酸,好在太祖、太宗重文,用文官治天下,得以拜官参政。暂时抚平心灵的创伤,从而重拾心情从事文学创作,但其文学作品深受李唐词风的影响,多为流连山水,风景之作,有景无情,文词不佳。但这样的文体主宰了当时的文坛世人无所适从,而田锡和他们不一样,他太平兴国三年高中榜眼及第,达到了读书人之最高境界,可谓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心情自然舒畅,目力所及皆为美景,田锡的《春云赋》中就多了这一种清丽婉约的文气,这也是田锡所追求的理想之风。 在《依韵和吕杭公早秋赋》中,田锡对秋天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躬逢盛世的闲适之情:“秋之可赏也,初萧瑟于玉关,旋澄晖于帝京。”桐叶潜零,下玉兰兮金井,桂花增朗,鉴珠破瓦寒帘绮珠。白露降兮,庭芜已滋,寒蝉鸣兮,塞草未衰。”——《咸平集》卷七。很多写秋之景色多抒发悲凉之感,而这篇赋则表达了秋高气爽,惠风和畅的喜悦之情,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无限的热爱。 田锡这些写景赋情感表达细腻入微,曲折婉约,这与当时有文而无情的文风大不相同,田锡赋中所追求的雄豪壮丽、清丽闲雅,幽微深婉的美,同样是他变革文风努力的体现。 宋太宗以来,诗、词、歌、赋歌功颂德,欢欣太平的功能得到了加强,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在乾明节馆阁与同被召见的诸臣作《乾明节祝圣寿》十九首献上,太宗独加公之辞,乃依韵和锡,令宰相宣付。可见宋太宗很赏识田锡的文章。太宗的赞赏更激发了田锡的创作激情,太宗朝开始,国家相对安定,经济较为繁荣,呈现出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田锡躬逢盛世,自然欢欣鼓舞。田锡所作的《长至赋》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心境:“伊互寒之嘉节,美长至之良辰。考天时于司历,验星昂于畴人,阴极阳生,复挂应连山之旬,珠联壁合,斗枢回柳木之津。……歌钟鼎沸,朱翠云繁,华堂列席,高烛罗轩,辉煌炜耀,杂罗哗喧。”从街头歌舞表演到宴席上的珍肴佳肴,再到人声喧杂的街肆叫卖,展现了宋朝都城汴京冬至节的欢乐场面,展示了一幅盛世的市井画面,这恐怕就是宋朝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蓝本吧?
田锡所著《咸平集》现存赋二十四篇,分载卷五——卷九中。赋为田锡文学创作的主要文体。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征,很容易对其他文体施加影响,田锡力变晚唐文风就是有意识地突破文体的界限,使之互相融合贯通。田锡借鉴赋这种文体,正体现着这种文坛风气,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 宋代著名的词人柳永就深受田锡赋的影响,柳永(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柳永的词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乐章词》传世。他在《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千古名句。柳永有不少词写到春节、元宵、清明等节日狂欢的情景,他的《倾平乐,禁漏花声》写元宵节:“龙凤烛,交光星汉。咫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等句,借烛光与音乐来渲染节日氛围,其立意与田锡《长至赋》基本一致。可见田锡的赋在当时影响之深。 比柳永出生晚八年的范仲淹也是一位北宋诗文运动的先行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传颂千古,他的《渔家傲》词突破了“花间派”词的内容,风格苍凉悲壮,开豪放词风,这也应是受到了田锡诗赋中雄豪、壮美风格的影响。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继王禹偁、田锡之后的辞赋大家。欧阳修鉴了王、田等人辞赋创作新路,创作了千古名篇《秋声赋》,该赋与田锡名篇《依韵和吕抗公旱秋赋》同为描写秋天的作品,《秋声赋》由景生情、记事、状景、议论抒情浑然一体,如“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同样和田锡之《早秋赋》一样,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尤衷赞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田锡逝世31年后即(1037年)在他的家乡——眉山诞生了一位大文豪——苏轼,苏轼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皆为一代大家,他的前后《赤壁赋》更是赋这一文学作品的巅峰之作。《前赤壁赋》雄健奔驰、挥酒自如。描绘月夜泛舟长江的美好景色,在景物的描写中由景入情如天马行空哲理深刻。如:“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之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描绘了一幅在浩淼空旷的天地间遨游的壮美画卷,容入了自己“遗世独立”的人生感受,情景交融,引人入胜。苏东坡将田锡所追求的清丽,婉约升华为勾勒象外之境,以孕涵人生感悟,将辞赋的景物描写推上一个物我两不相望的新境界。《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田锡所推崇的雄豪之风发挥到了极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历代文人所吟诵不绝。“眉山三苏文风渊源于蜀人田锡”。郭绍虞《中国文艺批评史》。由此可见田锡对“三苏”之影响。 田锡作为榜眼入仕二十五年,敢于直谏,不趋权贵之门。性耿介,不喜交游。每日闲暇之余即入书房著书立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田锡临终时将文稿大都付之一炬,仅余《咸平集》,《曲本草》传世。田锡的文学作品尤以赋成就最高。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在其著作《赋话》中评价田锡的赋“犹有唐人遗意”、“兴会淋漓,音节嘹亮,妍辞赋旨,不让唐人”。 田锡以宋初文坛开拓者和奠基人的身份以鲜明的文学主张,独到的文学理论,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作品雄豪壮美,清丽,婉约的追求,改良了五代以来颓废的文风。使北宋诗赋的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格特点。对后世诗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推动了宋代的古文革新运动,在宋朝的政治文化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他的家乡后世学子更是以田锡为榜样,形成了浓厚的诗书氛围两宋时期眉山共涌现了以“三苏”为首的一千二百多名进士。洪雅县将军乡董氏一门几十年间共出了十三名进士,这在中国科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难怪宋真宗会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陆游会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美誉。田锡必将被牢记在每一位后人的心中,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钦定四库全书 》 《咸平集》
********************************************************************
田锡[清]字巨涛,一字古农,江宁(今南京)人。善画。有佐幕才。初居京师与袁枚(一七一六至一七九七)订交。及袁宰金陵,田已殁,特以诗祭其墓。《清画家诗史》、《金陵通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