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6:重庆开州铁桥树林湾《田氏族谱》续谱 之《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三、四》20250126
|
||
发布者:田氏网 访问量:1846 添加时间:2025-1-25 23:33:49 | ||
重庆开州铁桥树林湾《田氏族谱》续谱
【编者注:“重庆开州铁桥树林湾《田氏族谱》续谱”编委会(顾问:大选。组长:大见。名誉组长:邦禄。主编:大进。副组长:大跃。委员:正平、邦海、邦友、江山),于2020年正月至2024年八月,历时四年多进行精心撰写编纂,由“重庆壹时怡美广告设计有限公司”田江山负责排版印装发行。2024年荣获“中华好家谱”最佳内容“一等奖”!田大进宗亲供稿,授权华夏田氏网、田氏网微信公众号对本谱全书图文全网首发连载,版权属“重庆开州铁桥树林湾《田氏族谱》续谱编委会”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田氏网”。】
连载二十六
三、“麻城孝感”到底在哪里?
“你祖上是哪里的?”“湖广麻城孝感。”这样的对话,在川渝大地,经常能听到。 重庆和四川两地的人民,大都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广迁移过来的,由于年代太久远,很多人已经记不住当年老祖宗是从哪里而来了。不过有很多人,家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清楚明白的告诉后辈,他们来自湖广麻城孝感。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 那么麻城孝感在哪里呢?他们真是从麻城孝感迁徙而来的吗?如果那么人都从麻城孝感而来,那麻城得有多大,人口得有多少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问题。
〈一〉“湖广填四川”时的人口迁徙路线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内容,笔者之前已经多次撰文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一读,本文就不做过多的笔墨渲染,单说人口迁徙的路线。 “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主要是指清朝时期的“湖广行省”,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等地,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行省。但奉旨移民四川的人,并不限于这些地方,还有福建、江西等地的人民。 事实上,自称来自麻城的人,在清朝以前就已经很多了。 清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给康熙上折子,折子中说:“查川省现存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民,湖广麻城者更多,然无可稽考。” 这个麻城现象连巡抚大人都非常纳闷。 这个时候,清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还没开始,为什么就有那么多的麻城孝感人呢?因为“湖广填四川”一共有两次,清朝是第二次,第一次在元末明初。 当年明玉珍带兵入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他带来的大军就是湖广人,这些人大都在川渝大地定居了下来,后来明朝建立后,为了填补四川人口空缺,朱元璋又从湖广省征调了大量的人口。 都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么,当年移民入川的人,是从什么路线进来的呢? 在重庆湖广会馆里有一副楹联是这么说的:“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咱黔。” 这里可以看出,麻城在重庆以东,所以才有溯麻城西上。 移民入川的人,除了湖广人之外,还有福建人和江西人。 明朝末年,先是张献忠和黄摇农民军在四川作乱,接着清军又来了,致使川渝大地,十室九空,成了全国减员最严重的省份。 除了四川省,减员最严重的就算湖南湖北地区(楚地)了。既然湖北湖南人口减员严重,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迁入四川呢? 清代史学家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说:“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这里说得很清楚,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湖广仅次于四川。战后,江西人迁入湖广,湖广人又迁入四川。 事实上,迁入四川的湖广人,很大一部分还是江西人和福建人。 为什么他们刚迁来又要迁呢? 一是当时四川有更多的土地,物价便低,政策更优惠;二是这些人有远程迁徙的经验,敢于冒险。 毕竟那个时代,愿意放弃现有的土地,举家迁往一个传说中的地方,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这个迁徙路线就是,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的人,先是迁往湖北境内,然后再西进四川。
〈二〉麻城孝感在哪里? 在现在的湖北境内,跑离武汉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辖区面积89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13万,其中孝感城区人口55万,常住人口90万。但这个孝感不是麻城孝感,如果川渝人民跑这里去寻亲,肯定会大失所望的。 那么麻城在哪里呢? 在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北部有一个县级市,叫麻城市。 在明朝地图上,确实有一个地方叫孝感乡。但在清朝时期已经没有这个名字了。 据《麻城县志》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孝感乡大部分被划入了黄安县,孝感只剩下一个偏远小镇。 从这里能看出,一个小小的孝感,即使还是一个乡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上百万的人口移民入四川。不可否认,当年确实有一部分人是从麻城孝感出来的,但大部分人的原乡应该都不是这个地方。
〈三〉为何有那么多祖籍麻城孝感的人? 前面分析了,上百万移民入川的人口,不可能都来自小小的麻城孝感。 那么,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口口相传是来自湖广麻城孝感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第一批入蜀的人,就是麻城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麻城人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响应红巾起义,一些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举家逃亡到四川。 2.在重庆建立大夏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随州离麻城很近,当时有很多麻城人加入他的队伍,并随着他进入四川。 3.明朝初年,朱元璋抽黄州、麻城人民填川,称为“抽填四川”。 4.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之前,大批湖广人迁入四川,其中以麻城人居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后面很多冒籍麻城孝感人。 他们为什么会自发的迁入四川,前面说过,有过远程迁徙经验的人,更容易起这个念头并成行,即使自己没有亲自经历过,祖上那么多人曾迁入四川,一代代传下来,听总听说过吧。 清朝初年,四川地广人稀,大量无主土地,迁过去那就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呀。 5.明末清初,四川人虽然消耗殆尽,但总有一部分人活了下来,这些人中,就有一部分是从麻城迁移而来。这些人在四川生活有一段时间了,已经成了当地的土著,甚至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新迁过来的人,人生地不熟,如果说自己是麻城孝感人,自然就和这些土著拉上了关系,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6.大量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而来的人,经过湖北短暂的休整,一部分人暂住在麻城孝感,或许麻城孝感就是很多人入川的必经之道。他们在这里听闻了麻城孝感人在四川的故事,或者听说四川土著中有些有头有面的人就是麻城孝感迁过去的,只要自称是麻城孝感人,就成了那些我的老乡,自然会得到关照。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个办法在新的家乡安居了下来,麻城孝感人越来越多,大家抱团,势力越来越大。 后来的人,自然想进入那个圈子,而进入那个圈子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自称是来自麻城孝感的老乡。于是,“来自麻城孝感”的人就滚雪团似的增长到了几十上百万人。 以上就是笔者的分析,如果你的祖籍也是麻城孝感,完全可以从这个思路着手,找到自己家族的根。
四、“湖广填四川”真相解密
湖广填四川定义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从而由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这次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因而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介绍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当十一二个省份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二十四年,四川的人口只有1.8万余丁,折合人口9万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四川人口已达290余万),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异乡人”开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生产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的逝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嘉奖。 “湖广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移民入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杰出人物。他们中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在共和国元帅中占五分之二比例的开国元勋,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湖广填四川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背景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深。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注:第三章“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这些内容,资料来源于网络。
供稿:田大进
【温馨提示:宗亲如有涉及文中世系、数据、资料等问题需交流,请在本文后留言;或联系田大进主编,电话及微信号码:13896379441(请在白天交流,过早过晚时间勿扰,谢谢)。】 |
||
| ||
上一条信息: 连载25:重庆开州铁桥树林湾《田氏族 下一条信息: 华夏田完文化(辽宁)研究会20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