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礼】《浅谈商丘姓氏与殷商文化》||《七绝·御祭坟新添香炉感怀》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713 添加时间:2021-3-15 20:49:44 | ||
浅谈商丘姓氏与殷商文化
田启礼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早在一万年前,也就是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就产生了姓。“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姓”字由“女”和“生”组成,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明显特征。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字旁,如:姬、姚、妫、姒、姜、嬴等,这些姓的字皆含有“女”字。在母系氏族社会,“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可通婚。而“氏”则不同。在上古时期,“姓”和“氏”的意义并不相同。“氏”原为“姓”的分支,比“姓”出现的晚,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在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妇人称姓,男人称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度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迈进阶级社会的标志。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在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姓氏是指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诞生初衷和目的是区别不同的血脉,“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氏,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所以,姓、氏、姓氏是不同概念内涵,其诞生时间节点也是不同的。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于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从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而中华姓氏文化历经上万年风风雨雨,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殷商之源,火文化之乡。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姓氏和姓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三皇”之首的燧人氏,万年之前在商丘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而且首创了中国最古老的“姓”——风姓。谓之“中华第一姓”,成为万姓之源头。五帝之一的帝喾生于商丘,长于商丘,建都于亳(商丘),死后葬于商丘,现有高辛帝喾陵。帝喾之后,经数千年的分化,或以祖先名字为姓,或以国为姓,或以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或以封谥为姓,或为赐姓等。仅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500个,其中姬、子、祁、辛,挚、閼、周、商,稷、契、实、汤等单姓970个,高辛、商丘、司马、皇甫、东方、太史、上官、诸葛、慕容、令狐、公孙等复姓530个。在汉族人数最多的100个大姓中,帝喾之后竟占63个。在宋《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高辛氏四妃八子中,仅契、后稷、唐尧兄弟三人就派生出姓氏1208个,其中单姓774个,复姓434个。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在商丘奠定了华夏第一族的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契是帝喾与妃简狄之子,被尧封于商,赐为子姓,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其部落为商部落。即为最早的殷商之地。夏朝末,商族逐渐强大起来,到契十四世孙汤时,早有问鼎之心,有意取而代之。经过“成汤革命”,一举灭夏,建立商朝,“都于亳,从先王居。”商丘成为“商朝第一都”。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王,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约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延续了近600年的商王朝宣告灭亡。商朝被周覆灭后,忠臣商容和商朝王族子孙以“商”为姓。商代后期,盘庚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至帝辛时被周所灭,被称作“殷”。殷商后裔大多以殷为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帝辛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商丘成为宋国的国都。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这就是宋姓的由来。天下宋姓源于商。由此可见,汤姓、商姓、殷姓、宋姓同为商族成员,子姓分支。宋国第11位君主子撝,死后被谥为戴公,亦称宋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商丘西郊三陵台,即为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祖孙三代之陵墓。为世界戴姓的发源地、寻根拜祖之圣地。自戴公之后,先后分化出戴、宋、武、牛、宣、萧、钟、穆、边、褚、桓、华、乐、仇、谈、向、鱼、支、庄、宗、皇甫等80余姓。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祖籍商丘,今夏邑县有孔子还乡祠,这是为纪念孔子还乡祭祖而建。关于孔姓的起源,《孔子氏家纂要》这样记载:嘉为宋大夫,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子姓,而以字为氏。此为子姓改为孔姓之始也。《祖庭广记》载:独子姓孔氏始于宋,迁于鲁,遂为鲁人,孔子,子姓也。《广韵》记: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世以子加乙,始为孔氏。从这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姓氏源于商丘,孔姓是子姓之变异。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奠基人之一,商丘民权县人,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壮古时通用,表示强大之意,多被用作人名和谥字,所以古代庄人是以庄的强盛和通达之意为氏族的原始崇拜,进而成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最终成为姓。位于商丘市西郊的清凉寺,原为清凉台,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筑,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因为一个赵姓人氏而名扬天下,被誉为“千年皇家寺院”,这个人即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商丘至今还流传着赵匡胤在商丘任归德节度使时,常到清凉寺休闲避暑的美丽传说。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路走来的商丘古城,与姓氏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间,这座古城到底居住过多少姓氏人家,不得而知。仅明清及民初,城内不仅出了“沈、宋、侯、叶、余、刘、高、杨”八大家高官显贵,而且还出现了“陈、蔡、穆、柴、尚、猛、胡”七大户,故有“八大家七大户”之说。 商丘是殷商王朝的古都之一,文化非常厚重,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部姓氏大辞典,有千余个姓氏的“根”在商丘,古老的商丘自然成为许多姓氏的寻根拜祖之地。寻根文化已成为商丘“根亲文化”的一大优势。 商丘是商部落的肇兴地,是商业的发源地,是商朝最早的建都地,也是殷商后裔的主要聚集地。殷商文化是商丘历史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经过上万年的风云变幻,像血脉一样,又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也是中国大一统的内在原因之一。在商丘,姓氏文化是随着姓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古老殷商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代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诗经·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之句。由此可见,殷契为帝喾、简狄之子,生活在舜、禹时代,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建立古商国,契为商之始祖。这是“商”最早作为以契(又名閼伯)为首领的部落名称而出现。后人就把商部落的最早封地称为“商”。故商丘为“殷商之源”。 契(即閼伯)是商族的始祖,为第一位商先公,从此商地也就成了商族的聚居地,在此繁衍生息。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从閼伯封商至成汤灭夏立国,再到微子启被封到殷商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续奉殷祀,管理另一部分殷商遗民。此数千年间,其文化一脉相承。宋国是作为殷商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的,但它又延续和发展了殷商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商宋文化”。商丘地处黄淮平原,东临大海,西接伏牛,南面淮水,北依黄河,左毗彭城,右邻汴京,向来为中原门户,江淮屏障。是滨海文化与平原文化相融合,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碰撞的前沿。齐鲁通荆楚,晋郑通吴越,燕赵通湖广,都需要通过贯穿于宋国的大道和河流。交通的四通八达,使商宋文化得以往外辐射,外地域文化得以被吸纳,从而使商宋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度焕发勃勃生机。产生了许许多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发明创造。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葛天氏创造音乐舞蹈,炎帝朱襄氏种五谷、尝百草,相土发明马匹驾车,王亥发明牛车并首次从事货物交易,伊尹发明烹调手艺及汤药熬制,华佗发明麻醉术(比欧洲早16个世纪),杜康发明秫酒,仓颉首创文字,孔子、庄子、墨子分别创始儒道墨三家学派,惠施为名家代表人物,计然是提出商业理论的第一人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商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在此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当今,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即以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一种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与寻根情结。在今天华人使用的几千个汉姓中,都能从古姓中找到它的渊薮。商丘姓氏文化,在悠久而丰富灿烂的殷商文化中,同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作者系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七绝·御祭坟新添香炉感怀 田启礼
阳春三月景和明, 御祭坟前荡惠风。 金色香炉凝孝意, 青烟紫气送真情。
田启礼,河南省商丘市人,1952年2月生,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田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田姓委员会顾问、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丘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列车向南》《黄河不能断流》《泱泱大商》《感恩岁月》《习诗小札》《归德田氏世次用字释解》《彪炳千秋》《不老的乡愁》《穿越时光隧道》等文集。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供稿:田启礼
|
||
| ||
上一条信息: 感谢田伟星、田卫兵、田仁军、田大奎、 下一条信息: 元代黔南田惟城砖刻墓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