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支
返回上一步

 
大西南田氏十字派鼻祖田宗显开疆拓土入黔记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653  添加时间:2019-7-17 18:08:43
 

 

大西南田氏十字派鼻祖田宗显开疆拓土入黔记
 
自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登极后,次年“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陕西、山西、陇西十大姓张杨邵安李、何冉谢朱覃强宗旺族在长江宜昌三峡清江流域开辟黔中根据地。《思南府续志》111页史云:“十大姓瓜绵椒衍”从此以黔中为基地,发展黔中,壮大黔中,使黔中成为隋主消灭陈国的先胜地。当十大姓汉军将士在黔中经营了七年之后,而消灭陈国仅仅才用四个月的时间。
据《资治通鉴》卷三271页史载:“隋主有吞江南(陈国)之志……故置(黔中)于南边,使潜(秘密)为经略,”于是“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十大姓数万汉军将士,越秦岭,翻大巴(今神农架),渡长江,创建宜昌以上三峡清江流域黔中治署军事政权。十大姓汉军在这里经过七年的“使潜为经略”的发展,黔中已经成为拥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物质基础的黔中根据地了。当一切“使潜为经略”的战争准备就绪之后,隋文帝号令三军举兵进攻南京消灭陈国。
文帝于“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领十大姓汉军创建的黔中根据地,为隋文帝消灭陈国一统神州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黔中太守,知黔州事,任久未迁。民夷率服,兹土大治,有太平尽属乐”的政通人和景象时,田太守立意了以姓氏之田为首,以十大姓为中心的“思”字署名,在地处黔中的清江流域(今鄂西)创置了“恩思”署治。这就是黔中太守田宗显在黔中以“思”建署的开篇之作。隋时黔中的“恩思”治署,它历经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沧海桑田,朝代更迭,时下,隋时的“恩思”已经演绎成为今天的“恩施”了。尽管古代署称中的“思”演绎为今天的“施”,然而随着黔中太守田宗显的后裔遍及今天的清江流域鄂西和湘西之地,“二十余万田姓成为鄂西、湘西土家族的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寻根游》载)的姓氏景观,就是一千四百多年来孕育而成的。
一千四百多年前,当黔中太守田宗显创建“恩思”之后,他又在清江流域“恩思”的南面,创建了以“思”建署的“思南”署名。一千多年后,它亦没有逃过以“思”变“施”的厄运,隋时位于清江流域的“思南”,曾演变为“施南”的名称,直到公元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西进时,在地图上仍称“施南”。时隔数十年后,其“施南”县署又被改称为今天的“宣恩”县了。
经考《资治通鉴》《贵州通志、前事志》卷一223页引《隋志》史云:“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黔安郡”于彭水。
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十大姓汉军集团开辟黔中之年起,汉军们在前六年里(582年—588年),为隋文帝消灭江南(今南京)陈国,创建一个政通人和的黔中恩思(今恩施)、思南(今宣恩)为中心的黔中根据地,花去了六年的时间。当隋文帝以清河公杨素从黔中三峡顺江东下一举消灭陈国以后,黔中汉军们以“开府仪同三司”的武运之战开拓黔中辖域从长江三峡至乌江彭水设置黔安郡时,却用了十八年(588年—606年)时间。历史上,由清江流域的黔中政治中心的恩思(今恩施),发展到乌江流域下游的黔安郡彭水,从清江流域的黔中,到乌江流域下游的黔安郡的设置,可以看到十大姓汉军集团的地域进程非常缓慢,然而从行政区划的政治角度来看,隋朝统下的十大姓开府仪同三司的黔中隋军,已经将帝王旨令的开疆拓土的“黔”字,从湖北鄂西的清江流域三峡之地,引进至古代贵州北部乌江流域下游之地的彭水(今彭水县)了。
由于在乌江流域设置以“黔”字的治署,因此,乌江亦被呼名为黔江的称谓。《思南府续志》411、412页载学政洪亮吉“延江水考”一文曰:“乌江为古延江”,今考乌江,一名黔江,源出威宁州东北山。《明史地理志》曰:“至乌江城(今遵义乌江镇)始名乌江;至余庆县界名岩门江;过思南府城曰思南河,又名德江;至彭水县下曰黔江”。由史可鉴,以位于乌江流域乌江河畔地方署名而得其乌江各段的名称,以“乌江城(今遵义乌江镇)得“乌江”之名;以“思南府城”得“思南河”其名;而彭水以下之所以得名为“黔江”,那正是因为早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黔安郡”于彭水时,所以才使得古代彭水以下的乌江称之为“黔江”。这就是历史上在隋朝不仅以“黔”字号设置“黔安郡”于乌江彭水,且在彭水以下的乌江还以政治区划的“黔”字,缘结为“黔江”的名称。
在隋臣苏威的推荐下,升河州世袭千户候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十大姓开辟黔中根据地,来到黔中清江流域(今鄂西)的田宗显,承袭随国公演绎为隋文帝的灵气,运用汉字与政治的文韬,于是创建了以太守姓氏之田为首,以十大姓为中心的“思”字署名,作为开创黔中根据地的一个人文经史的政署风物,亦随着黔中区划的创建而齐名了。
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张杨邵安李,何冉谢朱覃十大姓开创黔中,不仅令沉睡了七百八十四年(公元前202年—公元582年)的黔中区划之名得以复出,且以十大姓汉军汉民们拥载的“思”署之名也永驻黔中大地上。岁月虽然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十大姓的后裔们至今还居住在黔中之地。仅湖北鄂西;湖南湖西而言,据《中国姓氏寻根游》一书记载“位于鄂西至湘西的二十余万田姓,是土家族的第一大姓”。
当隋炀帝以其“黔”字号令继续开发黔中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置黔安郡”于乌江彭水(今地)时,古代的乌江彭水,不仅设置了以“黔”字建立的黔安郡署称,且在彭水以下的乌江,也同时呼唤为盖有“黔”字的黔江了。从此,隋朝以黔安郡(今彭水)黔江(彭水以下称名)之地,便作为开发乌江中上游拥有“黔”号令的泽源地了。这就是后来史书上称黔江,黔安郡(今彭水)以上的乌江中上游地区为黔南的来历,即黔中、黔安郡或黔州(均以彭水为治署)以南的发展区域,涉及到今天的渝、湘、桂、滇四省交界的古代大夜郎国山峦之地都被划入黔南路的区划中。
自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年)创建以鄂西清江流域为主体的黔中根据地之后,历经二十余年,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以“黔”开辟黔中的军政中心,也由清江流域的恩思(今恩施)移徙到黔江(即乌江流域下游)的黔安郡彭水之地。隋炀帝为什么不以“黔”字去开发刘备当年所走的长江之路呢?而偏偏将帝王旨令的“黔”字引驻于乌江下游的黔江的彭水以下之地,其主要原因,除历史上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之地,自古以来统称为蜀以外,其主要原因是隋文帝得天下时,已派四子蜀王杨秀占据四川蜀地了。因此,值隋炀帝继承父业以“黔”字旨令开发黔中地时,“黔”字不须引入长江上游蜀地四川,而只从位于长江东岸的涪陵(今地)就将帝王旨令的“黔”字引入乌江了。隋炀帝将十大姓汉军占据的彭水(今地),设置黔安郡,又将黔安郡(彭水)以下的乌江改称为黔江,这就是隋炀帝于大业二年(606年),将“黔”字号令引入乌江下游的历史源流。这为日后唐宋两朝以乌江流域为中心溯江开拓黔州、开置黔南路奠定了历史的根脉,同时亦是日后宋代以黔南路创建贵州省的历史流源。
据《资治通鉴》卷三455页史云:“武德元年(618年),以田世康(田宗显之子)为黔州剌史”。《贵州通志?前事志》史载:“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治署仍在黔江(即乌江下游)彭水。
自从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年),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率十大姓隋朝府兵在三峡,清江流域启动了“黔”字号令的命脉后,经隋炀帝于大业二年(606年),将“黔”字引入乌江下游的彭水(今地),隋朝不仅在此地设置了黔安郡署治,且将黔安郡治署以下的乌江,亦更名为黔江了。到了唐高祖创建的唐朝取代隋朝之年,高祖于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署称。
历时三十七年(582年—618年)隋朝两代君王以“黔”字开疆拓土的行政署称,到了唐朝开国君主唐高祖之时,他仍以“黔”字谕敕为“黔州”治署,成为此方的地方政府。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以了了数字,记下了与《资治通鉴》这段相同的史述,其曰:“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肖铣降”,就是降于乌江流域下游黔州剌史田世康攻打的这一仗的。
黔州剌史田世康率部占据长沙等五州四镇,消灭与唐廷分庭抗礼的肖铣叛军,解决了唐高祖在中南地区的心腹之患,高祖自然很是喜悦,于是加封黔州剌史田世康。据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黔南田氏宗谱》史载:“二世惟康(即世康),夜度贱营,斩铣于马下,升授潭州(长沙)都督府,加黔潭二州节度使”统辖黔潭两地军政。
鉴于此史,在《贵州通志?前事志》卷一234、236页引《通鉴》史云:“命黔州剌史田惟康(《唐传》均作世康)征肖铣”。其志又云:“武德四年(621年)九月,诏黔州剌史田世康出辰州道,击肖铣。”明嘉靖《思南府志》亦载:“命黔州剌史田惟康由辰州路趋江陵,征肖铣”,占据以长沙为中心的五州四镇,消灭拥有中南与唐朝中央政府抗礼的肖铣叛军,去掉唐高祖在江南的心腹之患,黔州剌史田世康因此受唐廷加封为黔潭二州节度使一统黔湘两域。
从《资治通鉴》史载:“渝州(重庆)人张大智反,渝州剌史薛敬仁弃城走”到“张大智侵涪州、黔州剌史田世康讨之,大智以众降”的历史过程翔实。说明这位刚刚被唐廷派到渝州(重庆)任上的剌史薛敬仁,不仅没有多大的军事实力,且薛氏有可能还是一位从北方来的官员。因此,他刚遭到渝州土酋张大智的袭击,未经战事,就弃城逃走了。为此,才使张大智猖厥一时,顺江东下入侵黔州(彭水)辖地的涪州(涪陵)防区。身为黔州剌史的田世康一旦接得唐廷的旨令,黔州十大姓黔军一举消灭了渝州土酋张大智部。使渝州(重庆)及其以下的川东地区,又呈现了稳定平安的政治局面。
身为黔州剌史的田世康,本是前隋始任黔中太守田宗显之子,在田世康率部从黔州(今彭水)溯江南进开发黔州以南辖域时,他始终没有忘记先世黔中太守田宗显创意的以田姓为首,以十大姓为中心的“思”字建置政署之作。继黔中太守田宗显在黔中清江流域创建“恩思”,(今恩施)、“思南”(后改施南今宣恩)姓政合一的政署名称之后,黔州剌史田世康承袭先父以“思”建署之作,在他执管的黔州乌江流域营建了以“思”字冠以政署的名称。据《贵州通志?前事志》卷一235页—241页史载:“武德三年(620年),置思王县”;“武德四年(621年),置思义县”;“贞观四年(630年)置思州署”;“贞观八年(634年),置思征县”;以及“思元”、“思峨”、“思宁”、“思源”等衔接“思”字的治署名称,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在乌江流域下游之地的古代贵州北部。
由史可鉴,在唐高祖于“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今彭水)以田世康为第一任黔州剌史时,于“武德三年(620年)置思王县”的以“思”建署之作,就于唐朝建国之初,在乌江流域的黔州辖地上就载有典籍了。
在这些相见于史册上的以“思”建署的的名称中,除以“思”置县的名称外,最使人显目的是“思州”这个署名。作为州级的称呼,自然要比县级政府级别要高,黔中剌史田世康于公元630年在乌江流域下游北部创建的第一个州级的“思州(务川)”政署,这是标志着黔州剌史田世康麾下的汉氏政权,已经从黔江(彭水)进至乌江流域(古代贵州省的北部)。“思州(务川)”治署的建制,它成为日后开拓乌江流域中上游,开发夜郎旧境的奠基地。
黔州剌史田世康为什么要于“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务川)为思州”,从地理位置上讲,思州务川这里不仅是黔州通向夜郎国旧境的最近之路,时下令黔中剌史田世康最青睐务州的是那里盛产的水银、朱砂等矿产资源。当年,黔州剌史田世康踏过黔江(彭水以下称黔江)进至乌江(彭水以上称乌江)的第一步战略就占据务州,且将“务州改为思州.
《中国姓氏寻根逰》一书载述:“从鄂西到湘西,二十余万田姓是土家族的第一大姓”,正是隋文帝时以田宗显为黔中太守久留此方的田氏宗室,那座耸立在凤凰城沱江北岸的“田氏宗祠”是湘西最大祠堂。今天在湘西还保留的古阳(现名古丈),吉首,干州方名中的“古”与“吉”字,就是十大姓汉军,十口之姓及田姓的柝写体缘结而得的方名。位于吉首古镇的干州是田氏居聚地,“干”者天,“州”者地,干州方名蕴义着那是田姓的一片天地。早在《宋史?蛮夷传》史载了从辰州到长沙,邵阳,以至沅澧二水流域中的“懿州剌史田汉琼,锦州剌史田汉希,晃州剌史田汉权,奖州剌史田处达,保金皆为朝命”的文史典藉,就表明这些归顺的黔中十大姓汉军首领,都一一被宋廷剌封为剌史。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撰成的《黔南田氏宗谱》史云:“十一世田承文,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庚戍,奉敕安宁交趾将军,号为田老虎,远近无不畏服,加义勇将军都指挥右仆射平章事”的高级军事指挥官,统辖着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和中部集成一体的交趾之地的安宁。
在思州田承文授封为安宁交趾将军一职的前后,《贵州通志?前事志》卷—318页—322页记有:“咸平三年(1000年),高州刺史田彦伊遣子田承宝贡方物及输兵器”;“五年(1002年)秋七月,高州刺史田彦伊子田承宝等百二十二人来朝,赐巾服,器币,以田承宝为山河使,九溪十洞抚谕都监”;“六年(1003年),高州义军务头角田承进等擒生蛮六百六十余人,夺所掠汉口四百余人”;“六年(1003年)七月,高州义军指挥使田彦强,防御指挥使田承海来贡 ”;“景德四年(1007年)五月,以田承宝为宁武郎将”;“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安、远、顺、南、永宁、浊水州蛮首田承晓等三百七十三人来贡”。
梳理上述之史,不仅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史载宋廷于:“至道三年(997年),封交趾王黎桓为南平王,置镇戍军”的前因,而且还可以看到《贵州通志》史载:田承宝、田承时、田承海、田承晓等领旨讨蛮及以近四百人进京朝贡的积极因素促进下,才使宋廷于公元1010年启用敕封黔中十大姓之首的思州(务川)田承文当任为安宁交趾将军的。
自北宋启用思州十一世田承文任安宁交趾将军一职后,位于南边的交趾之地相对得以安宁。可是到了北宋仁宗在位之时,一场爆发于黔中南边的广西蛮的反叛却震惊了朝廷,朝廷于“庆历八年(1048年)秋,命思州田政允(十二世)收服南边叛寇王贵千,傅事鲁,授义军兵马使都指挥,封武略将军”(《黔南田氏宗谱》载)。关于宋廷旨令思州出兵征讨南边广西蛮叛之史,当代史学家伍新福先生在他撰着的《中国苗族通史》一书97页这样写道:“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4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朝廷派狄青率领大批官军及思州(务川)、播州(遵义)、靖州土丁三万余人前往镇压。这些土丁有许多就是苗族,事平之后,他们被留在当地的忠州,文州、习安驻守,以后定居下来,成为广西凌云、凤山、天峨、东兰、南丹、海池等县苗族的最初来源之一”。实质上从思州、播州乃至靖州去征讨广西侬智高反叛的兵士,几乎全都是当时黔中十大姓的汉军汉民。
由史可鉴,北宋在派大将狄青率宋官军(于公元1049年)镇压广西侬智高叛军之前一年,就已经于公元1048年,旨令“思播田杨”思州田正允率兵征讨侬智高叛军中的王贵千,傅事鲁等叛部了。
鉴于《黔南田氏宗谱》中史云:“田正允收服南边叛寇”一语的典籍源于何故?经考,就是出于收服讨平王贵干、傅事鲁叛军主帅侬智高在黔中以南的广西邕州(南宁),独自建立南天国,即建立所谓地处南边的最大的一片天地的“南天国”之史事,所以才有《黔南田氏宗谱》中,以“南”为方位,史云了:“田正允收服南边叛寇”的文字史载及吻合的历史时间。有关叛军主帅侬智高在黔中南边的广西邕州(南宁)建立“南天国”即南边国之史,《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史曰:“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广源州蛮侬智高犯邕州,称南天国;四年(1052年),侬智高陷邕州建大南国”。由史可见,无论是叛军侬智高建称的“南天国”或是“大南国”的“南”字,都成为《黔南田氏宗谱》史记“十二世田正允收服南边(即南天国)叛寇”的真实的历史史事反映。
到了宋徽宗即位时,徽宗帝诏思州当任黔南(即古代贵州全境)五十个羁縻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番部长田佑恭(十四世)入朝,领旨黔南路,即《贵州通志》卷一353、354、363页史云:“大观元年(1107年),诏番部长田佑恭入朝,置黔南路”战略,一举消灭五十个羁縻州,成为以集大为贵,以合(和)为贵的贵州防御使”区划一统贵州之史事,已属水到渠成之事了。
总结:当开皇二年(582年)以黔中太守田宗显(一世)率领的张杨邵安李,何冉谢朱覃十大姓汉军将士,从鄂西清江流域,三峡之地溯江南进占据乌江彭水时,便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在彭水建立黔安郡署治以后,到唐高祖于武德元年(618年)一统天下时,黔安郡的汉军们顺应历史潮流归附唐廷,唐于“武德元年(618年),敕田世康(二世)为黔州刺史”,“武德四年(621年),诏黔州刺史田世康攻潭州(长沙)肖铣,五州四镇皆克之”①,经过这次攻克肖铣之战后,黔中汉军们已经占据了湖南以长沙为中心的五州四镇要塞之地。两年后,唐廷又于“武德元年(623年)渝州人张大智反,刺史薛敬仁弃城走,张大智侵涪州(涪陵),刺史田世康等讨之,大智以众降”② 的这次战争,使黔州汉军们又占据了渝州(重庆)以下的长江地区。到了唐贞观元年,黔州刺史田世康率军南进开拓乌江流域,黔州汉军首先占据了盛产水银,朱砂的务州(即务川),于“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即后又于“贞观十三年(639年),改罗蒙为播州”③,历史上建立在古代贵州北部的“思播田杨”军政集团就从这时开始了。
资料来源 《贵州建制始于思南 》(田维华著)
收集整理者:重庆酉阳田太华
供稿:重庆酉阳田太华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绍日诗文20190715       

 下一条信息: 田绍日诗文20190720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