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田林生编撰《田氏春秋》选录十三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894  添加时间:2016-7-17 21:56:01
 
96、山东临淄田齐王陵概述
 
田齐王陵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是战国时期齐国六君王墓。田齐王陵地处山岭之中,南有稷山,北临淄水、西靠牛山、东枕鼎足山。陵区有王陵 6 座,分“二王冢”和“四王冢”两组,中隔胶济铁路南北相望。据考,二王冢为战国田齐太公子倄剡和齐桓公墓。四王冢文献记载为战国田齐国君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和齐襄王墓。1988年,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冢
“二王冢”俗称“二女坟”、“齐王冢”,在陵区东北的鼎足山上。该山为高约60米的石灰岩山丘,北为辽阔的鲁北平原。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
四王冢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这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考古勘探知,在四王冢和二王冢的周围,分布着有封的大墓30座,探出无封的大墓74座,小型墓葬300余座;大型墓葬的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左右,最大者有2000平方米,墓葬形制以“甲”字型居多。仅四王冢正北600米见方范围内就探出大墓25座,且分布有序,它们应是齐王近臣及仆人的陪葬墓。于此证明四王冢和二王冢周围分布着方圆5000平方米的陪葬墓区。
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盯足山上,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于三山之间,民间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传说。二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30余米,方基圆顶,犹如山上之山,气势雄伟。
临淄墓群
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齐王冢
“二王冢”俗称“二女坟”、“齐王冢”,在陵区东北的鼎足山上。该山为高约60米的石灰岩山丘,北为辽阔的鲁北平原。“二王冢”就山造墓,方基圆坟,东西并列。方基接连成一体,东西总长 320米,南北宽约190 米,墓基似有 3层,逐层收缩。其中西冢墓基长约190 米。圆坟高约12米,东冢较西冢略小。在“二王冢”西北山麓,有一冢一基两坟。墓基东西150米,南北110米,有 3层。其上东西并立两方台,台上各有圆坟。“二王冢”东北40米处也有一座东西向的小冢。这些冢墓似与“二王冢”有关系。
四王冢
“四王冢”俗称“四女坟”,在“二王冢”西南的山阿。冢南依一平顶丘岗,皆就山造墓,方墓圆坟,东西并列。四冢墓基相连,总长约 700米。由于山水长期冲刷和耕作,墓基的北面、西面已经沟壑连绵,坑洼不平,但四冢墓基轮廓仍然清晰。西起第一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约155米,圆坟高 8 米,是四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第二冢、第三冢的墓基约138米和145米,圆坟均较第一冢稍显矮小。第四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155米,与第一冢大小相等,墓基与第三冢间隔63米。四冢墓基南沿成直线,推测北沿原来也应齐平。墓前有小冢,可能是他们亲属的墓。在“四王冢”西谷地,南北分布着8 座小冢,皆方基圆坟,尚不知和“四王冢”有无联系。
二王冢
二王冢位于鼎足山的东麓,传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和齐景公的墓葬。桓公吕氏,名小白,是齐国的公子,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以管仲为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国力,壮大军事力量,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任晏婴为相,政绩为当时人所称道。二冢东西相列,因山为冢,高达20米,周长120米。
传说
四王冢在淄河村南,传说是战国田齐威王、宣王、瑉王、襄王墓。威王约在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国力空前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约在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聚集文学游说之士,创立稷下学派。四墓冢自西而东并列,封冢高大,周长为100~120米。
田齐王陵
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认为史籍的记载可能有误,二王冢墓主应是田齐侯剡、田齐桓公午。虽有相同的称谓,姜氏“齐桓公”的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整整早了三个世纪。或许正是这相同的称谓,加上许多具体的原因,使后人将事迹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年代相差300余年的两位齐桓公混作一谈。而齐景公已被专家初步认定为东周殉马坑拱卫的陵墓主人,位于齐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距鼎足山足有20里之遥。临淄南部边界地区至今没有发现姜齐国君墓地的迹象。从二王冢“上圆下方”的封土形制,也可以推断出它形成于战国,而不是姜齐桓公、景公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澄清这些历史的误会之后,来认识一下二王冢真正的墓主人——田齐侯剡和桓公午。
对田侯剡这一历史人物,历史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并没有提到田齐第二代国君田侯剡。
《史记索隐》引《竹书记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
田齐王陵
“又引《春秋后传》说:“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可见史籍对田氏世系的记载,有相互矛盾之处,而当代史学家大都认为确实发生过田剡继立的事,并普遍认为太公田和、田侯剡、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湣王地、襄王法章、齐王建依次为田齐政权的八位国君。田桓公午,公元前374年起为田齐国君,在位18年,是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父亲。
漫长的岁月
田氏代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田乞立姜齐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国之政的先河。后继的姜齐简公、平公、宣公、康公,也都以田氏为相,诸如田常相齐简公、平公,田盘、田白相齐宣公,田和相齐宣公、康公等。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白为相的齐宣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13年),齐国出兵讨伐晋国,第二年又讨伐鲁、葛和安陵,第三年又攻取鲁国一座城池。田白死后,由田和相齐宣公,在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军攻取鲁国的郕邑。齐宣公死后,他的儿子康公贷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即位。康公沉醉于酒色,政权操纵于田和手中。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迁于“东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其后,田和在浊泽会见魏文侯,请求魏文侯向周天子和众诸侯转达他请立诸侯的愿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得到周天子立他为诸侯的允许,“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在田完奔齐近300年、田乞专政100余年之后,姜太公之后终于绝祀,田氏贵族则一步步取代了姜氏王族,登上了齐国权力的顶峰。
田氏代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其篡位计划能够成功,除了以“小斗进大斗出”之类的方法收买民心,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称陈氏始祖是黄帝,推行黄老之学,为夺取政权大造舆论。田氏贵族的祖先陈完,是春秋初年为躲避陈国内乱逃到齐国的,受到姜齐统治者的不少恩惠。后来田氏发展了势力,逐步萌发取代姜齐之心。至于陈完为何改陈为田,计有三种说法:一是田与陈读音相近,遂以为田氏;二是陈完食采地在“田”这一地方,于是改姓田氏;三是陈完奔齐后不愿再称本国故号,因此改陈为田。虽然在姜齐桓公以后,明主少昏君多,习于淫乐荒于政事,亲小人而疏贤士,自掘坟墓,田氏还是采取稳妥的手段,以媚君术、惑君术、欺君术、政争术等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这些做法,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策略,都被后世阴谋家效法。
二王冢墓主中的田齐桓公,是田齐第三位国君。这一时期齐国国力比较虚弱,曾经和燕、魏、鲁、赵、卫国交战,而无功可言。只有田齐桓公将“养士之风”发展到极致而创办的稷下学宫,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桓公午设立稷下学宫,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智慧,巩固齐国的封建统治,进而统一中国。通过稷下先生们的议政、参政,初步巩固了田齐政权,并为后代国君在七雄争霸的战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奠定基础,应该是桓公午作为一代君王的最重要贡献。
今人站在田齐桓公午墓前,常会不由地想起长眠于姜齐国君墓地的桓公小白。姜太公封齐以后,确立的是一种开明君主制政体,由周天子册命的世袭上卿国氏、高氏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到管仲时,齐桓公又开以相执政的先河。但相国重臣都是在国君掌握之下,辅佐国君执政的。正是这一对名君、贤相的最佳组合,把一个东方大国的实力与威望发展到了顶峰,成就了桓公小白的千秋英名,使他在延续六个世纪的姜齐政权30余位国君中脱颖而出,其显赫政绩几乎可与开国君王姜太公媲美。然而小白却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对于管仲去世前除掉易牙、竖刁、堂巫、开方四个奸臣的建议置若罔闻,因此酿成并饱尝了四人专权作乱的苦酒。晚年的小白被四人软禁,连最平常的饮食都得不到。直到小白死后若干天,身上的蛆虫爬出门外,百官才知道他的死讯。当初的极度荣耀与晚年的极度悲惨,就这样极不协调的发生在同一人身上,这其中深刻的教训,值得后人细细咀嚼。
事迹
在齐国历史上,权臣擅权即由易牙等4人开始,到齐景公时有崔杼、庆封专权,此后又有二惠、阚止、田氏专断自恣,引发了姜氏王室的彻底衰败,为田氏代齐提供了时机。而田齐桓公午并没有姜齐桓公小白那样轰轰烈烈的事迹,甚至算不上是有作为的国君,一生政绩平平,却因为创办稷下学宫而青史留名。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或许正是一部齐国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关传说
关于田齐王陵诸墓之墓主人。据方志和当地传说,四王冢分别是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之墓。而二王冢则是春秋时期姜氏齐景公和齐桓公的陵墓。按我国先秦时期陵寝制度考察,四王冢和二王冢此六墓陵均应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国王之墓陵,故称之谓田齐王陵。检索齐国历史,战国时期齐国自太公田和立为诸侯到齐王建降秦,前后173年,历经8君,即太公和、田侯剡、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闵王地、襄王法章、王建。据考证,上述8王中,田侯剡,王建因史有缘故,此陵寝均不应在此王陵内,余6王均有可能为田齐王陵六墓之主人。孰是孰非,待后考古发掘证之。
陵墓——四王冢。它南依山岭,北面淄水,呈东西向一字排开,宛如连绵群峰,气势巍峨。古时牛山一带万木葱茏,风光旖旎,是一处距离齐都临淄较近的游览胜地,姜齐景公常登临牛山北望齐都。后来的田齐统治者选择此处作为永久的安息之所,显然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域风光。
四王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齐王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二王陵一起构成了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是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265年90年间相继执政的田齐威、宣、湣、襄王四代国君的陵墓。郦道元《水经·淄水注》曰:淄水“又经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墓圆坟,咸高七尺(注:尺为丈之误),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余考田氏中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所谓四王,则威、宣、湣、襄是矣。” 《齐记补遗》则指出“四王”是田齐威、宣、湣、襄四王。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齐四王墓,在(临淄)县南牛山东。”顾炎武的《四王冢记》对此又作了进一步论证。从此,四王为田齐威、宣、湣、襄四王的陵墓几成定论。
四王冢位于鼎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东西直列,状如山丘。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距齐威王墓130米,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湣王墓,距齐宣王墓105米,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距齐湣王墓160米,高23米,周长130米。四冢东西排列,总长541米,在四王冢北侧600米见方的范围内,另有排列井然有序的多座小型坟墓。考古学家认为,在当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指导下,有身份的人是忌讳在此修墓的,因此这些应该是王室成员或臣属的陪葬墓。《周礼·春宫》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辩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四王冢与近旁小型坟墓的排列,显然是“子孙各就其所出王,以尊卑处其前后”的公墓埋葬原则的具体体现。田齐王陵与这些置于陵前的墓葬高低错落,大小相衬,凸显着君王生前君临天下的气派和死后依然驾驭群臣的威严。
齐威王,名因齐,他是桓公午之子,田齐政权第四任国君,也是齐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者。公元前356年起执政,公元前320年卒,在位36年。他曾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使齐国大治。经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军,极一时之盛,列战国七雄之一。史料记载,他即位初期曾经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一旦浪子回头便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名君。邹忌“鼓琴”谏威王、拜相治国的故事,淳于髡“隐语”谏威王,使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其中的核心人物都是威王。
齐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为田齐政权第五任国君。公元前320年即位,公元前301年卒,在位19年。齐国自田齐桓公午始,设立稷下学宫,倡导百家争鸣,至宣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宣王给予文学游说之士很高的待遇,邹衍、田骈、慎到、环渊、淳于髡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士达到上千人。司马光《稷下赋》赞曰:“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齐湣王,名地,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17年。曾经号称“东帝”,后经苏代说之,去除东帝称号复称王。执政前期兵力甚盛,裕以并周室为天子,引起诸侯恐惧。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合谋,大举伐齐。湣王出亡于莒,楚使淖齿领兵救齐。淖齿阴谋与燕瓜分齐国领土,遂杀死齐湣王。后世多以为,是齐湣王执政后期的穷兵黩武,毁掉了自己的半世英名,也断送了齐国的命运前程。
齐襄王,名法章,齐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湣王死于淖齿之手以后,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中作佣人,并与敫家女儿私定终身。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军,收复齐地后,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齐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65年归西,把一个破烂摊子留给他的儿子齐王建。44年后,消灭东方五国后的秦国一举灭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仰望着气势恢弘的东方金字塔,历数生活在2200年前的墓主人之是非功过,心潮久久难以平静。田齐政权共历八代君王,而安息在东方金字塔下的威、宣、湣、襄四位国君,正巧经历了田齐由平庸而强盛,再由强盛到衰败的过程。齐国虽然葬送在齐王建手中,而祸根却是由他的先人埋下的。因此,这巍峨的四王冢也就成为田齐历史兴衰的见证。这些珍贵的古代遗物,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7年,临淄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政府设石质标志于齐故城南。1981年,临淄区政府对田齐王陵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修建了台阶、院墙,栽植了树木,刻制了石碑画像。淄博市政府于1982年拨款建“四王冢”石质标志一座,立于王陵北侧、胶济铁路以南的田野上。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侯混战的时代早已经远去,那些在遥远的历史舞台上有过出色或拙劣表演的君王们,早已化作了累累朽骨。只有建制宏大的四王冢,依旧静静地耸立在齐国故土南山岭上,端看着人间的沧海桑田,经历着世界的千变万化,关注着21世纪的齐地人民,怎样在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上,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剧目。
 
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盘活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这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
四王冢在淄河村南,传说是战国田齐威王、宣王、瑉王、襄王墓。威王约在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国力空前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约在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聚集文学游说之士,创立稷下学派。四墓冢自西而东并列,封冢高大,周长为100~120米。
附:1.田齐王陵保护纪实 临淄,周为齐国都城,汉为齐王首府,长达千余年。其间,齐国的王侯、大臣、贵族死后大都葬与此地,形成庞大墓群。但因历经沧桑,墓形已失原貌、有的封土高大如山,有的状若小丘,有的夷为平地,有的已无痕迹,现仅存150余座,而且多数已不详其主姓名,即使是知其名者,也系世传的,并非—一考实。为此,古墓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1977年,“临淄墓群”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石质标志于故城南古墓旁。在临淄城东南山岭间,因田齐有六王葬于此,主要有二王民四王冢,被称为田齐王陵。
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鼎足山上,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座落在三山之间。“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传说来自这里。二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近30米,方基圆顶,犹如山上之山,气势雄伟。
二王冢,文献多记载为姜齐桓公小白与景公杵臼之墓。《史记·齐太公世家》引《皇览》曰:“桓公冢在临淄城南七里所淄水南”。又引《括地志》云:“齐桓公墓在临淄城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又引《皇览》曰:“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这里把鼎足山误为牛山。
齐桓公名小白,是姜齐第十六代国君,在位43年(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救邢、卫,南伐楚,北斩孤竹,九会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景公名杵臼,为姜齐第二十五代国君,在位58年(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任晏婴为相,名显诸侯。他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稽考,确认二王冢为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
田剡,《史记》未载,《田敬中完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引《春秋后传》云:“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
田桓公午,齐候太公田和之子。公元前374年为君,在位18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齐桓侯乃桓公午,并为之看病。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此乃田齐威、宣、闵、襄齐国四代君主之墓。位于鼎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侧,东西直列,壮若山丘。按自西而东的顺序:其一、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高34米调长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高 23米,周长 130米。四墓相间,二距一 130米,三距二105米,四距三 160米,总长 541米,俨然四峰并峙,气势雄伟,十分壮观。
郦道元《水经注》曰:“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墓员(圆)坟,咸高六尺(丈),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家也。余考田氏之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所谓四王,则威、宣、闵、襄是矣。”
威王,名因齐,田齐第四代国君,是齐国第一位称王者。在位36年(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他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晚为军师,经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盛极一时,列战国七雄之一。淳于髡以隐语进谏,使威王“一鸣惊人”而图治,于是乃朝诸县令长72人,赏1人,诛1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莫敢致兵于齐20余年。
宣王,威王子,名辟疆,在位19年(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01年)齐自田桓公始,设“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上复盛,且数百千人”。使稷下学宫达于鼎盛时期。
闵王,宣王子,名地。在位17年(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他好大喜功,骄纵狂妄,一度称帝。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闵王亡莒,楚使淖齿谋与燕分齐国之地,遂杀闵王。
襄王,闵王子,名法章。闵王遇杀后,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敫家庸。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复齐,迎襄王人临淄。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64年)。
田齐王陵位于齐都城南山岭之中,南有稷山,北临淄水,西靠牛山,东枕鼎足山。陵墓山水相映,铁路、公路穿过陵区,铁桥双架,路桥双飞,更增加了田齐王陵的雄姿。淄博市政府于1982年拨款建石质标志一座,立于四墓北侧题曰:“四王冢”。1983年刻立“二王冢”石志立于二墓北,以示保护。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几十年来,临淄区政府和广大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者,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积极做好临淄地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弘扬齐国历史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田齐王陵保护的基本现状
众所周知,临淄是齐鲁大地上的一个文物大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田齐王陵作为重点保护的文物景点,临淄区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田齐王陵的保护管理工作。早在50年代初就成立了以徐文美副县长为主任委员的第一届临淄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由县文教科领导,文化馆具体负责。60年代中期,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研究,把田齐王陵规划为重点保护区,树立了保护标志。对田齐王陵的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1975年设立了专职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临淄区文物管理所。1984年公布建立了文物收藏、陈列宣传、科学研究机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1992年在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临淄区文物旅游局。并组织建立了文物稽查大队,专门从事田齐王陵等田野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更加有力地促进了田齐王陵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县),为临淄赢得了文物保护的最高荣誉。
二、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建设,依法保护田齐王陵
重视文物保护法规的建设,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几十年来,区政府依法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制度,1956年7月,临淄县委下发了第一个《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同年9月份,又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将田齐王陵列入首位。区文化局、**局于1951年4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通知》,1983年 9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文物古迹的通告》,1986年9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违章破坏、文物的罚款规定》,1986年5月,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决议》,1987年4月,临淄区文化局又发出了《关于密切注意防止破坏文物古迹,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1987年8月,区委宣传部编印了《文物保护宣传提纲入1993年5月,临淄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基本建设项目施工前进行文物勘探发掘的有关规定人1997年7月,临淄区人民政府颁布了精淄区文物保护管理实施细则人这些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与建立,为田齐王陵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依据,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文化(文物)部门和**、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在文物保护、安全保卫和盗掘古墓等违法犯罪活动中都进行了认真的落实和实施,做到了依法保护,维护和保持了国家《文物保护法》和地方文物法规的尊严。
1、集中解决了在田齐王陵保护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田齐王陵同其他文物古迹一样,难逃厄运,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极左思潮的影响,田齐王陵遭到了破坏。在古墓上建起了石灰窑、砖窑,在古墓附近建起了猪圈,重点保护区的标志被砸毁。这些情况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1981年,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亲临现场,观察了田齐王陵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地方政府守土有责,地方官守土有责”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亲自来临淄召开了会议,研究了文物保护措施,并印发了会议“纪要”。临淄区委区政府根据会议精神和出现的问题,立即研究制定了保护措施,恢复建立了临淄区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在田齐王陵所在地齐陵镇成立了文管组,**、文管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宣传工作,无偿拆除了田齐王陵等家墓边的猪圈100余间,房屋10余间,停止、迁移了石灰窑、砖窑,共计价值百万余元。终于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田齐王陵保护管理中老大难问题。同时给今后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2、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宣传文物政策法规。文物保护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尤其在临淄地区,它牵扯到千家万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另外,文物保护同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把文物政策法规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宣传到群众中去,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群众自觉保护好文物的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为做好这一工作,临淄区政府和文化(文物)。**等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自1980年至今,先后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分局。文管所编印了《文物宣传提纲》人临淄文物人《关于文物保护的通告》。《文物政策法规选编》等宣传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据统计,自1980年至今,召开全区性的文物工作会议5次,发放张贴文物保护宣传材料3万余份,组织宣传车50-多辆次。另外,在春节、国庆节期间与文化馆等单位经常组织举办以保护文物为题材的书画,与电影公司、电影院共同制作文物保护宣传的幻灯片,放映300余场次,与临淄广播电视局共同开辟了“临淄文物——田齐王陵”专题节目,使受教育人数达百万人次之多。这些都有力的推进了田齐王陵的保护工作的开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充实完善文物保护“四有”工作。文物保护中的“四有”工作,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根本体现和保证,亦是《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和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临淄区各级党政部门对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使田齐王陵的保护工作走向正现化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改、村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它给田齐王陵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问题,特别是村、队干部的变化与调整,原来的文保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在古墓周围种地的对象,由原来的集体耕种变成了几户人耕种,有的村民为扩大耕作面积,竟在古墓上开荒种地,为解决这一问题,区文化局与**局及时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由文化局和城乡建委共同划定了田齐王陵的保护单位,成立了田齐王陵保护小组并颁发了文物保护委托书,将田齐王陵划为绝对保护区,制定了建设控制地带,在田齐王陵埋设了水泥标准桩和花岗岩保护碑刻,并配合城乡建委搞了绿化规划,给田齐王陵穿上了绿衣,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蚕食封土的制约作用。通过实地考察、勘探、拍照,绘测等程序,对田开王陵原来的档案进行了补充完善,建立了规范化的保护档案。
4、依法保护,执法必严,维护《文物保护法》的尊严。依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工作者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也是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律依据和准则。在长期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临淄文物部门和**、工商等部门配合密切,做到了奖惩分明,从而使群众自觉保护文物。在1982年召开的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对在田齐王陵保护中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那些无视《文物保护法》,在古墓旁违法建筑的给予了严肃处理和经济处罚。1992年成立的文物稽查大队,自成立至今,严格执法,不断加大田齐王陵的保护力度,在强化文物工作行为规范的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春冬白天巡逻晚上搜集,夏秋青纱帐起来后和收割前,采取全方位巡逻和蹲点守候的措施,发现情况配合*****立即行动,使田齐王陵得到了有效保护。另外,在严厉打击盗掘古墓的犯罪活动中,临淄区在全省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了全国全省和全市文化、**部门的表彰奖励。
三、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为齐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国文物工作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临淄区文化局制定了田齐王陵建设发展规划。1981年,对田齐王陵进行了保护性的维修,修建了台阶、院墙,并栽植了树木,刻制了石碑、图像,进行了绿化保护和宣传,共投资2万元。深深吸收了来齐故城观光游览的人们到此驻足,浮想昔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此运筹帷幄,折冲掉组,导演过的幕幕壮丽的史剧。自1980年至今,在各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领导下,先后为临淄的文物保护、齐文化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投资3000余万元,开辟了旅游专线,建设了一批人文景观,先后共接待20多个国家和国内游客300余万人次。奥地利前总统基希施莱格博士参观后称为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鹏、万里、田纪云、姚依林、刘华清等先后来临淄视察参观了文物保护和齐文化开发建设情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临淄文物保护与齐文化开发旅游建设的有机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对临淄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98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四王冢前话墓主   
在临淄区齐陵镇南面的丛山峻岭上,在碧草染绿、稼禾盈畴的牛山东侧,坐落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墓——四王冢。它南依山岭,北面淄水,呈东西向一字排开,宛如连绵群峰,气势巍峨。古时牛山一带万木葱茏,风光旖旎,是一处距离齐都临淄较近的游览胜地,姜齐景公常登临牛山北望齐都。后来的田齐统治者选择此处作为永久的安息之所,显然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域风光。
四王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齐王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二王陵一起构成了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是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265年90年间相继执政的田齐威、宣、闵、襄王四代国君的陵墓。郦道元《水经?淄水注》曰:淄水“又经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墓圆坟,咸高七尺(注:尺为丈之误),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余考田氏中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所谓四王,则威、宣、闵、襄是矣。”《齐记补遗》则指出“四王”是田齐威、宣、闵、襄四王。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齐四王墓,在(临淄)县南牛山东。”顾炎武的《四王冢记》对此又作了进一步论证。从此,四王为田齐威、宣、闵、襄四王的陵墓几成定论。
四王冢位于鼎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东西直列,状如山丘。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距齐威王墓130米,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闵王墓,距齐宣王墓105米,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距齐闵王墓160米,高23米,周长130米。四冢东西排列,总长541米,犹如四峰并立,气势雄浑壮阔,显现出一派泱泱大国气象。
在四王冢北侧600米见方的范围内,另有排列井然有序的多座小型坟墓。考古学家认为,在当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指导下,有身份的人是忌讳在此修墓的,因此这些应该是王室成员或臣属的陪葬墓。《周礼?春宫》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辩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四王冢与近旁小型坟墓的排列,显然是“子孙各就其所出王,以尊卑处其前后”的公墓埋葬原则的具体体现。田齐王陵与这些置于陵前的墓葬高低错落,大小相衬,凸显着君王生前君临天下的气派和死后依然驾驭群臣的威严。
齐威王,名因齐,他是桓公午之子,田齐政权第四任国君,也是齐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者。公元前356年起执政,公元前320年卒,在位36年。他曾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使齐国大治。经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军,极一时之盛,列战国七雄之一。史料记载,他即位初期曾经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一旦浪子回头便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名君。邹忌“鼓琴”谏威王、拜相治国的故事,淳于髡“隐语”谏威王,使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其中的核心人物都是威王。
齐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为田齐政权第五任国君。公元前320年即位,公元前301年卒,在位19年。齐国自田齐桓公午始,设立稷下学宫,倡导百家争鸣,至宣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宣王给予文学游说之士很高的待遇,邹衍、田骈、慎到、环渊、淳于髡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士达到上千人。司马光《稷下赋》赞曰:“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齐闵王,名地,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17年。曾经号称“东帝”,后经苏代说之,去除东帝称号复称王。执政前期兵力甚盛,裕以并周室为天子,引起诸侯恐惧。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合谋,大举伐齐。闵王出亡于莒,楚使淖齿领兵救齐。淖齿阴谋与燕瓜分齐国领土,遂杀死齐闵王。后世多以为,是齐闵王执政后期的穷兵黩武,毁掉了自己的半世英名,也断送了齐国的命运前程。
齐襄王,名法章,齐闵王之子,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闵王死于淖齿之手以后,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中作佣人,并与敫家女儿私定终身。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军,收复齐地后,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齐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65年归西,把一个破烂摊子留给他的儿子齐王建。44年后,消灭东方五国后的秦国一举灭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仰望着气势恢弘的东方金字塔,历数生活在2200年前的墓主人之是非功过,心潮久久难以平静。田齐政权共历八代君王,而安息在东方金字塔下的威、宣、闵、襄四位国君,正巧经历了田齐由平庸而强盛,再由强盛到衰败的过程。齐国虽然葬送在齐王建手中,而祸根却是由他的先人埋下的。因此,这巍峨的四王冢也就成为田齐历史兴衰的见证。这些珍贵的古代遗物,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7年,临淄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政府设石质标志于齐故城南。1981年,临淄区政府对田齐王陵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修建了台阶、院墙,栽植了树木,刻制了石碑画像。淄博市政府于1982年拨款建“四王冢”石质标志一座,立于王陵北侧、胶济铁路以南的田野上。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侯混战的时代早已经远去,那些在遥远的历史舞台上有过出色或拙劣表演的君王们,早已化作了累累朽骨。只有建制宏大的四王冢,依旧静静地耸立在齐国故土南山岭上,端看着人间的沧海桑田,经历着世界的千变万化,关注着21世纪的齐地人民,怎样在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上,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剧目。
3.名胜古迹之临淄四王冢  
临淄区境东南隅齐陵镇境内的牛山东麓,有四座巍峨高大的古墓,依山而立,一基四巅,东西并列,绵延相连。墓基东西总长541米,直径均约45米。墓自西向东分别高为29.4米、34米、22米和23米。据史、志书记载,此四墓为我国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威王、宣王、闵王、襄王之墓,故称四王冢,又称四豪冢、四王墓,当地居民有习称四王坟、四辈坟、四女坟者。
民国九年(1920年)所修《临淄县志》载:“齐四王墓在县南,牛山东。《齐记补遗》云:“齐威、宣、闵、襄四王墓。《魏书·地形志》作四豪冢。”巍巍四墓,壮如山丘,路人无不瞠目而视,远方客人驻足赞叹。它就象四个巨人,似乎仍在吟唱着战国“七雄”之首那段辉煌的历史之歌。
齐威王,田姓,名因齐(有作婴齐),公元前356年即位。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酒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史记·滑稽列传》)朝中大夫淳于髡善说隐语,他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也。”(见《月上》)齐威王醒悟,对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立时召集全国七十二邑大夫到都城临淄,先用油锅烹了荒于政事,投机钻营,贿赂朝中官员为他说好话的阿邑大夫和十多个贫赃枉法的朝中权贵,同时褒奖了忠厚正直,勤于政务的即墨大夫,加封万户。由是国人震惊,不敢再隐过饰非。自此,齐威王一改往日恶习,日日亲临朝政,齐国大治,诸侯畏服。并于公元前353年出兵救赵,前341年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了强大的魏国,从而雄霸东方,成为当时势力强大的战国“七雄”之首。由此可见,齐威王不愧是一个知错能改,且有雄才大略的贤明君主。
齐威王死后,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即齐宣王。齐宣王秉承霸业,富国强兵。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干预,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市城西南部)杀了燕王,差一点就把燕国灭了。韩、赵、魏等国纷纷到齐国朝见,齐国的威望在诸侯国中大大提高,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国力之强盛。齐宣王另一建树,就是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规模,招揽天下贤士,发展文化事业,使“稷下学宫”达到了鼎盛时期。他说:“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见《战国策·齐策》)《史记·田敬仲世家》载:“宣王喜文字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齐宣王可以说是治国有方,因人善用,进一步巩固了齐国“七雄”之首的地位,为发展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齐闵王是齐宣王的儿子,名田地,公元前301年即位。齐闵王即位初期,依仗力力强盛,公元前288年,与秦武王相约,分别称为东、西帝。后恐激怒诸侯,取消帝号,合纵攻秦。公元前286年,约楚、魏联合攻宋,尽分宋地。而后转而攻楚军,从而全部侵占了淮北的辽阔土地。接着又入侵三晋,令卫、鲁、邹三君入齐称臣。并扬言取用天子而代之。此时,齐闵王可以说是气益骄恣,不可一世。这当然引起了各诸侯国的忌恨。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韩、魏、秦五国伐齐。燕军直抵临淄,齐闵王东逃莒城,并求救于楚,反被楚将所杀。齐闵王本来可以依靠强大的国力,称雄诸侯,完成霸业。然而由于他骄傲专横,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激怒诸侯,群而攻之,落得个可悲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齐闵王死后,齐将田单在即墨巧布火牛阵,突袭燕军,并乘胜追击,所到之处,国民奋起响应,齐军很快尽复齐国失地。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即位,即是齐襄王。
齐襄王接受齐闵王的教训,与诸侯修好。但齐国由于经过了几近灭国的战争以后,国力大伤,齐国的地位,也已在不如前。齐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65年卒。
齐威、宣、闵、襄四王,可以说贯穿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生产条件尚不发达的时候,建造如此高大封土的墓葬,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力之强盛。据考古部门发现,“四王冢”前后各有四座无封土的小墓葬,当是殉葬墓。
1982年6月淄博市人民政府于墓北立石碑一方,上书:“四王冢”,以示保护。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临淄区人民政府已制订“田齐王陵”旅游开发区规则。“四王冢”将与“二王冢”“管仲墓”等一并规划建设,届时这里将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区,供人们吊古揽胜,度假观光。
州市西北乡一带流传着两句民间谚语:“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千年不为京”,“一个齐国两个姓,春秋姓姜战国田”。
这里说的齐王是谁?为什么葬在三山口?三山口又在哪里?为什么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千年不为京?为什么说一个齐国两个姓,春秋姓姜,战国姓田?
慕名踏上二王冢,芳草萋萋斜阳正浓。看云卷云舒,想几千年历史沧海桑田,地下的齐桓公倘若有知会做何感想?站在二王冢顶的高巅之上,历史的巷道急速回转,俯瞰今日的青州大地,想象着昔日华夏大地第一霸国的繁华和强大,想象着齐桓公治下齐国的街道衣袂飘飘,车马斑斑。不免心下凄然。谁能想象得出这个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是被活活饿死的呢?今人难解齐王恨,稻谷香里说风流。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一代霸主齐桓公小白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近三百年历史中由姜子牙的后代统治,史称姜齐;(战国时期田和代齐,史称田齐。) 齐桓公是姜齐的第十六代国君,是第十五代国君齐襄公的兄弟。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齐襄公时,小白的师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齐国正卿高傒和小白从小是好朋友,一听说雍林人杀无知,就和国氏秘密召小白从莒国回来。鲁国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抢占王位,派管仲带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鲁国发兵征讨齐桓公,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齐桓公把鲁军击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我幸运地跟从了您,您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您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您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管仲和桓公谈论霸王之术,齐桓公大喜过望,委以重任。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锐意改革,使齐国空前繁荣强大。
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尊王攘夷,与邻国修好,归还以前侵占的别国的领地。桓公五年春(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晚年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三人专权。晚年的齐桓公面临生病和五个公子争夺王位的情况,三人把齐桓公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开始由太监送饭,后来在饥饿交加中悲惨死去。当时五个儿子忙于争夺王位,67天后新立的齐君才把齐桓公收敛。齐桓公的尸体已经腐烂不堪,蛆虫爬出墙外,恶臭难闻。可叹一代霸主悲惨离去,齐国霸业从此衰落。齐桓公在位43年。享年73岁。
髯仙有一绝,叹桓公一生英雄,到头不得善终:
  四十余年号方伯,南摧西抑雄无敌。
  一朝疾卧牙刁狂,仲父原来死不得!
 
二王冢
二王冢也叫二王墓、二王陵、齐家陵。位于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就座落在三山中间。
《水经注》、《礼记》、《齐记补遗》、《山东通制》、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顾炎武的《四王冢记》都对此有明确记载,这两座高大的陵墓为齐桓公与齐景公墓。齐桓公和齐景公墓东西并列,在鼎足山三个山头的环抱之中,犹如山上之山。从下向上观望,巍峨雄伟。西冢可看出有好几层,逐层收缩,东冢高于西冢,传说晋永嘉末年曾被盗掘,现在还能看到一个洞口遮蔽在荒草丛中。
站在齐景公的墓顶向东观望可以观齐桓公的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遥想当年,他们是怎么把这两个大的陵墓累积起来的?据说,当时来齐国朝拜的时候,都必须进贡自己国家的土,内行人说,一看这两个冢子上的土就不是当地的土壤,从颜色也可以看出是从别处运来的。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当地曾有传说,齐桓公的墓其实不一定在这个高大的冢子下面,齐桓公所埋葬的冢子,有可能是站在齐桓公的墓上向南才能望见的那些无名的冢子里。这个传说也有其道理,因为历代皇帝有很多虚设的坟墓,称为“虚冢”,以防被盗被掘墓。楚平王如果有很多“虚冢”也许就不至于遭遇伍子胥鞭尸三百的命运。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以设虚冢的防盗手段。
关于齐桓公墓的防盗还有一些传说。附近村里很多人都知道,站在二王陵向南望,在青州邵庄兴旺村一带依山傍涧有一些无名古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大雨的时候曾经冲出些金银玉器等小件的宝贝,有些农民在田里耕地时就拾了回家。传说有几个人在那里挖出金褛玉衣,因不懂它的真实价值,把上面的玉片拆了当玩意儿分了。后来盗墓贼闻讯而来,据附近的村民回忆,如果晚上在睡梦里听到一声闷响,那多是盗墓者在墓地里放炮盗墓。当年曾有兄弟两个下到这些无名的群墓中,再也没有上来,据说是中了古墓防盗设施中的一种毒。具体是什么手段不得而知。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卷32)中关于齐桓公墓的记载,齐桓公陵墓内有“水银池”,晋代的盗墓者很有心计,为验证是否有毒,牵了一条狗进去,发现狗没有中毒气,才大胆地进去抢盗陪葬物品。很多皇帝在墓穴或棺椁内悄悄地放置有毒物质,甚至有意在尸体涂抺毒药,形成“尸毒”,使盗墓者不敢贸然进入。进入者不是身染顽疾,就是痛苦一生,或当场中毒死亡,遭遇如同进入埃及金字塔一样的命运。这种反盗墓方法,也是中国古人反盗墓时最常见的一大“毒”招。
综上所述,虽然文献多记载座落在三山口上的二王冢就是陵墓所在,但没听说有人从中盗得什么宝贝,反而是这些无名的古墓,屡屡有文物出土(论是官方的还是盗墓的形式)。既然二王冢的坟墓有可能是虚设,那么站在上面向南望到的这一带有文物出土的无名古墓到底哪个是齐桓公的墓地呢?
无论是在文献记载的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高大陵墓里,还是在传说的青州市邵庄兴旺庄一代无名的群冢里,都是在青州境内,应是确定无疑了。
 
三山
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东高初中教务中心主任、历史教师崔怀永,把我们带到了二王冢,他说,如果不到二王冢的山顶,就难以真正体会什么叫“三山口”。他说的二王冢就是上面谈到的,位于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二王冢。墓顶上面燕子斜飞,蝴蝶乱舞。真是芳草萋萋满别情,荒冢一堆草没了。
举目环望,可以看到的三山就是上面提到的鼎足山,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山、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名。紫金山,当地人也称为辛庄子山,附近开满了紫金花,七十年代因紫金山而建立了紫金山水泥厂,现在已经被个人承包。这座山已经被挖掘到地下,现在已经禁止开采。
三山脚下一对中年夫妻正从枣园里出来,他们指着邻居家的田地说,邻居家的玉米一直种到齐陵镇郑家沟村的院子前。  三山脚下,张石羊村的北边有一群自称齐王子民的老人,建了一个老年活动的土场子,立了一石碑,上写“青州市东高镇太极拳协会太极宝地”,场子内还有个大石碑上刻着巨大的红“武”字。他们经常来这里舞拳耍剑,颇有盛时齐国的遗风。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二王冢东西并列座落在三山之间,沉睡的齐王头枕群山,脚踏淄河,确是风水宝地。
传说当年齐桓公要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临淄城西的愚公山,而不想葬在城南的鼎足山上。因为葬在鼎足山上会破坏临淄作为大国京都的风脉。但是他深知自己的五个儿子不孝,向来和他对着干。于是桓公把话反着说,叮嘱五个儿子一定要把他葬到城南的鼎足山上。
或许是良心发现吧,新国王这一次却听了父亲的话,果真把桓公葬到了城南的鼎足山上。(还颇近人情地把为齐桓公殉死的晏娥儿葬在齐桓公的身边)。当地老百姓说,这样一来,就把临淄的风水全破了,以后的齐国再也没有象桓公时期那样辉煌强大,因此便有了“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说法,至今还在当地流传着。
鼎足山上,碧草苍苍,知了声声。明代诗人王衮《景公冢遇雨》曾描绘了二王冢附近的初春景色:
  小店疏篱野水旁,肯容闲客暂追凉。
  云封枣叶连村暗,雨洗荆花溢路香。
  尝酒招邻拼得醉,借驴寻寺偶成忙。
  眼前齐景遗阡在,一体萧萧蔓草荒。
 
四王冢
只要来青州市境内看“二王冢”的,一定要涉及到“四王冢”,所以“四王冢”的情况不能不做介绍。“四王冢”又名“四豪冢”,当地百姓俗称“四辈坟”、“四女坟”、“四王墓”,为战国时期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湣王、襄王之墓。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原东高镇境内的鼎足山西南、青州市邵庄镇境内。四冢依山而立,一基四巅,东西并列,壮若山丘,绵延相连。墓基东西总长541米,直径均约45米。按自西而东的顺序:第一个是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齐湣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齐襄王墓,高 23米,周长 130米。四墓间相距100——160米不等,俨然四峰并峙,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四王冢”后各有四座无封土的小墓葬,应是殉葬墓,当地百姓称之为“狗冢子”。四王冢无论从建筑规模、形制、文化内涵,还是文物完好程度、历史研究价值,在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可与各朝代王陵相媲美,因此有专家称之为“东方金字塔”。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四王冢在文献中记载明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齐记补遗》、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顾炎武的《四王冢记》都对此有明确记载。
四王冢墓主之一为齐威王,名田因齐(婴齐),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是一个知错能改,且有雄才大略的贤明君主。他接受淳于髡、邹忌等人劝谏,整顿吏治,悬赏纳谏,“一鸣惊人”,使齐国国力大盛,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冠;他还重用孙膑、田忌等人,于公元前353年出兵救赵,前341年救韩,围魏救赵,以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击败强大的魏国,从而雄霸东方,使齐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冢墓主之二为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田辟疆,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301年在位。齐宣王时期,治国有方,因人善用,进一步巩固了齐国“七雄”之首的地位,是战国时期齐国最富裕、最强盛的时期。他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的规模,招揽天下贤士,发展文化事业,使稷下学宫达到了鼎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干预,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燕都,几乎灭燕,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国力之强盛。
冢墓主之三为齐湣王,齐宣王的儿子田地,公元前301年到公元前284年在位。齐湣王即位初期,国力强盛,公元前288年,与秦武王相约,分别称为东、西帝;公元前286年,灭宋;后又攻楚,侵占了楚国淮北的全部土地;接着又入侵三晋,令卫、鲁、邹三君入齐称臣。并扬言取周天子而代之。由于齐湣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刚愎自用,飞扬跋扈,招致各诸侯国的怨恨。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韩、魏、秦五国伐齐。燕军直抵临淄,齐湣王东逃莒城,并求救于楚,反被楚将所杀。齐湣王死后,齐将田单火牛破燕,光复了齐国领土,公元前279年,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田法章从莒返回国都临淄。
墓主之四为齐襄王,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65年在位。齐襄王接受齐湣王的教训,与诸侯修好,复建稷下学宫,使齐国的国力有所恢复。但齐襄王为人偏狭,嫉妒田单,个人能力有限,再加上齐国经过了此次长达四年的战乱,国力大伤,所以齐襄王时期,齐国的地位没有明显的提高。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晏蛾儿
齐桓公姜小白晚年被三个竖臣困住,只在墙上留一个洞,开始太监还来送饭,后来太监也不来了。病饿交加的齐桓公,想坐起来身上却一点力气也没有,向身边召唤佣人,也没有一个人过来。齐桓公眯着双眼呆呆地切盼着,忽然从墙上掉下一个人来,齐桓公睁眼一看,是一个女子翻墙而入。等这个女子推开窗户跳进来,齐桓公才看清是小妾晏蛾儿。齐桓公又惊又喜,强撑着问,你怎么来这里了?晏蛾儿说,奴曾经在马车上受主公一幸之恩,常思报答主公,所以不顾生命危险,翻墙来到主公这里,拼死来见主公一面。话未说完已哭成了泪人儿。齐桓公悲喜交加,老泪纵横地说,我的爱奴,我腹中饥饿,你为我取些粥来。晏蛾儿说,奴罪该万死,没有办法取粥来伺候主公。齐桓公说,那你给我端杯水来让我解解渴吧。晏蛾儿说,水也弄不来。齐桓公说,这是为何?晏蛾儿说,易牙与竖刁作乱,守禁宫门,筑起三丈高墙,隔绝内外,不许人出入。齐桓公说,我的儿子也不能进来吗?晏蛾儿说:你的儿子被二人阻挡在外,不得入宫。桓公叹曰:我真后悔当初不听管仲的话,重用这三个小人,才导致今天的结局。苍天啊,我齐桓公从此就完结了吗?连叫数声,口吐鲜血。又对晏蛾儿说,真可悲啊,我齐桓公有宠妾六人,子十余人,无一人在眼前,单只你一奴婢为朕送终,平日没有好好待你,深感惭愧。晏蛾儿说,主公一定好好保重身体,万一你走了,奴愿以死相送,奴愿意追随主公到另一个世界去,永远伺候主公。齐桓公被深深感动,有心想搂过这个可怜女子劝说她好好活着,却更加感到自己的无力,事到如今还能说什么呢?他用衣袖遮住脸说,唉,我死了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管仲呢?我死了以后有什么脸面见管仲?……连叹数声,绝尘而去。
晏蛾儿见桓公命绝,痛哭欲绝。想叫外面的人,无奈壁垒森严,声音传不出去。想要逾墙而出,却找不到一点垫脚的东西。晏娥儿哭一场昏一场,直到眼泪都哭干了,才想起自己刚才的许诺。于是长叹一声说,我说过‘以死送君’,但出殡的事情不是我一个小女子能办得到的。晏蛾儿跪在齐桓公的身边,擦干泪痕,解开扣子,脱下衣服,轻轻盖在齐桓公尸体上,然后站起身来拼上尽全身力气用肩膀抗下两扇窗户,盖在衣服上,就当是棺木和土将其掩埋。最后向着齐桓公跪下叩头做最后的告别,主公慢行,等待小奴一起相送!以头触柱,脑裂而死。张石羊村的老人充满敬意地指着晏蛾儿的小墓说:“为齐桓公殉死的晏娥儿就葬在齐桓公的身边。”看来齐桓公东北角的小墓很有可能就是晏蛾儿的墓。谁能不同意把一个忠于爱为爱殉死的女子陪葬在桓公身边呢?一个凄美的宫廷爱情的牺牲品。一个痴情的被王宫亲情倾轧的绝世女子。一个懂得爱情箴言的幸福女子。临死之际,齐桓公才明白,放弃身外之物,晏蛾儿才是与自己真正相伴的人。
历史记载,齐陵镇郑家沟村南二王冢附近(也就是现在青州境内张石羊村西北的二王冢)有晏蛾儿墓,高7米,直径9米。青州市北辛村的一个老大爷正好从二王冢坡上自己家的枣园里回来,他听老辈子的人讲,晏蛾儿墓东侧是女水泉子的源头,群泉并涌,清澈见底;以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到初十的庙会,更是商贩云集,热闹非凡。
斜阳芳草话沧桑—田齐王陵
田齐六陵
田齐六陵,就是上面提到的二王冢和四王冢两大部分,合称田齐六陵。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其中的“四王冢”被称为“东方金字塔”。你可能会问,上面说的二王冢不是春秋姜齐小白的陵墓吗?怎么又被称为战国田齐的陵墓了呢?这是因为齐国的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曾经来二王冢考察,根据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提出了新的观点,写下了《田齐六陵考》,青州市二王冢山上立的石碑“田齐王陵”有可能是根据张学海的这一观点定论的,此碑立于1988年。张学海认为,“二王冢”和战国墓“四王冢”都是方基圆坟,这种墓葬的形式至少春秋中期的齐桓公时还没有。所以“二王冢应该是战国墓”。“二王冢”与“四王冢”南北相望,距离不远,应当是同一时期的墓葬。春秋末年之后,齐国田氏执政,姜齐的平、宣二公实际成了田氏的傀儡,不一定有如此之大的陵墓;康公则被迁于海滨,老死当地。因此,“二王冢”应当是田齐君主的陵墓,“二王冢”和“四王冢”有可能是田氏齐王墓。“二王冢”应该是侯剡、田齐桓公午。虽然称呼相同,姜氏“齐桓公”的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登基时间早300多年。
张学海说的另一个齐桓公是战国时期的人是田氏代齐后的第三代齐王,姓田名午,生于前375年卒于前358年,在位时虽没有大的功绩,但他的儿子却是不亚于老齐桓公的齐威王,齐威王为政期间曾任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公元前353年—341年两次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马陵战役,打败了强大的魏国而称霸东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围魏救赵”、“滥竽充数”等成语都是出自这个时候。“四王冢”分别是田齐桓公的四个后代:儿子、孙子、重孙子、第三代孙子。
齐国历史上之所以出现两个齐桓公是因为田氏代齐前386年后,仍然沿用了齐国的国号,但倘若田齐桓公能像他的儿子一样,自封为王的话就不会叫齐桓公了,也许会叫齐桓王,叫公是因为尊奉周天子,叫王就和周王并列了,那是大不敬的罪名。实际上此时的周王已经只剩下一个名号,没有哪个诸侯国把他放在眼里了。
按照张学海的说法,《水经注》、《礼记》、《齐记补遗》等古代著述难道都是错误的吗?我们期盼着有一天,有人以铁的事实证明二王冢的真实主人。
齐桓公墓千年依旧,青州大地一年千变。为什么齐桓公已经去了这么多年了,还有人在谈论齐桓公有关的故事?因为他曾经创造过齐国历史的辉煌,推动了齐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
 
 
 
97、山东滕州孟尝君陵园概述
 
孟尝君陵园地处薛国故城东北隅,西距枣沛公路150米,京沪铁路350米。孟尝君田文为我国战国时著名“四公子”之一,其父田婴在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中立下战功,封于薛田婴死后,田文继封于薛,死地均葬于封地。孟尝君礼贤下士,养士三千和焚券市义之举,深得后人赞赏。
1陵园概述
孟尝君陵园位于官桥镇南1公里,薛国故城内东北隅,原有小山似的大坟丘,据史书记载是齐相孟尝君田文及其父靖郭君田婴之墓。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于《水经注疏》中写道:“今郭侧犹有文冢,(守敬按:《续汉志·注》引《皇览》,孟尝君冢在城中向门东北边。郦氏今郭侧犹有文冢云云,直以目验得之,是孟尝君封於薛,即葬其地。故《地形志》,薛有孟尝君冢。《括地志》,冢在滕县南五十二里。《环宇记》,在滕县南五十里。别无异说,在今滕县东南。”
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少子田婴随父驾前任职,经常带兵出征。齐宣王九年(公元前312年)田婴被任命为相国;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9年)封于薛地。田婴去世后,他的儿子田文继承其父的封爵,仍居薛邑,称薛公号孟尝君。
2孟尝君典故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而闻名天下。他善于用人,广招天下贤士,宁肯毁家产也要厚待宾客。因此,各地志士贤人纷纷前来相投,门下食客多达3000余人。孟尝君名声佳誉天下,列为战国埋藏著名的四君子(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之一,被齐湣王任为相国。孟尝君对门客不分出身贵戝,不厚此薄彼,一视同仁,门客均感恩戴德,忠于职守。因此不少历史典故至今广为传颂。一次,孟尝君的门客冯驩自告奋勇到薛地收取债息。冯谖到达薛地后,知道百姓连年受灾,庄稼歉收,民不聊生。他把一些无力偿还地租的债户的所有债券全部焚烧,并对老百姓讲这是薛公的旨意,百姓闻言伏首叩谢。冯驩回到孟尝君那里去复命,并说给主人买回“义”。孟尝君听了详细情况后,罢免了他相国之职,孟尝君便回到封地薛国。百姓闻之扶老携幼于路边跪拜相迎,争献美食佳酿,这时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对冯驩说,当年你焚券释义,今日所见功德无量。
在薛期间,对孟尝君进谏,人若立于不败之地应效狡兔有三窟。今君有薛地为一窟,我再为您营造二窟,保后世平安。于是冯驩去魏国、秦国游说,说服魏昭王、秦昭王均拜孟尝君为相国,以重金相聘。冯驩又去齐国向齐王陈述利害,使齐湣王亲自驱车来薛地向孟尝君道歉,请回齐都,重封相位。
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孟尝君的故事仍传为佳话,
3陵园近况
1991年春孟尝君墓经官桥镇政府立碑重修。
1992年春在陵墓前建“礼贤馆”五间和围墙等。
1996年又将镇文化中心的文物展览迁至孟尝君礼贤馆,征集了石逐相、石羊等石刻。
现为各地游人凭吊历史先贤的地方。
 
 
98、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概述
 
临淄齐国故城是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战国时期齐国田氏政权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临淄齐国故城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西周初年,周王朝大封宗族勋戚,封姜太公(姜尚)于山东北部地区,建立了齐国。它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一个东方诸侯大国,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历史阶段,临淄是它的都城。
临淄是我国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公元前9世纪50年代姜氏第七代国君献公由薄姑(今属山东桓台)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长达630余年之久。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临淄县城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关村南,西依系水(今泥河),东临淄河,故名临淄。
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两城相连接。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面积15.5平方公里。
城墙残垣部分尚存,是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有的地方高达五米,且夯痕依然城墙均依其地形而筑,多不取直线形,东、西沿河岸蜿蜒曲折,有城墙拐角24处,小城墙基宽一般在20-30米,最宽达50-67米。大城墙基宽都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两城周长约42华里。
《齐记》云:齐城有十三门。见于史书记载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未记确切方位,后人说法不一,比较肯定的有西门曰:申门、雍门。广门为大城的东门。现已探明十一座城门遗址,其中小城五座,大城六座。门道宽度都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
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多与城门相通,已探明十条主要交通干道,其中小城内三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7条,路宽10米、15米、20米不等。
城内排水系统,布局合理。现已发现四处排水道口,建造精巧,把天然河流、城壕(护城壕)和城内河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网。
城内原来地势起伏,断垣残迹,比比可见,文化层深厚,已发现有冶铁、炼铜、铸钱、制骨等四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大城东北部的“韩信岭”高地,曾发现过西周晚期的文化层,是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这里的河崖头村下及村西一带,是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贵族的墓地,已探出大、中型墓葬二十余座,其中一座“甲”字型石椁大墓周围拥有规模宏大的殉马坑。
故城内外,还有众多的宫室台榭基址。桓公台坐落于小城内,与小城北门外的晏冢南北对应,其周围是大面积的宫殿建筑基址。大城南部有韶院村,是相传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
临淄齐国故城虽然延续时间很长,但仍然是保存较好的我国东周时期的一座大城市,地上地下浩繁的文物古迹,是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见证,对研究我国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墓葬特点
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城东北部河崖头、东古城一带,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墓口面积4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在其中 1座甲字型大墓的东、西、北三面发现有殉马坑,据已发掘部分推算,共殉马 600余匹。这一带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均属西周和春秋时期,当是姜齐的公墓地。另一处在大城南部刘家寨、邰院一带,这里的墓葬都是积石、积蛤壳的中型墓。城南一带有多处东周墓地。在南城外约0.5公里的郎家庄发掘一座战国早期人殉墓,椁室周围埋有17个女性殉葬人,年龄最小的15岁,皆有墓坑和棺椁,陪葬者均有丰富的随葬品。临淄故城南10公里左右的牛山一带,今犹存高大的封土堆10余座,有称“四王冢”、“二王冢”,当为田齐时的王陵。
城垣遗迹
齐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为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最长处4.5公里,东西最宽处近4公里,周长14公里余。东墙因临河修筑,多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基宽20~30米,最宽达43米。地面保存最高处达 5米以上。早期夯层较薄,多小杵夯,晚期夯层厚,多平夯。已探出城门 6座,东西面各1座,南北面各2座,门道宽一般10米左右。城内已探出 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 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若干街区。小城为宫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东北部嵌入大城,南北长 2.5公里,东西宽 1.5公里,周长7公里余。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1座,南面2 座。东、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探出的 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 8~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 6米左右的“环涂”。城内有排水明渠。大城西部有一条南北干渠,南与小城东北角城壕相接,北部分为 2支,一支出北墙注入北护城河,一支向西北出西墙注入系水。东北部也有水渠分别注入北护城河和淄河。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经宫殿区穿西城墙注入系水。在城墙处均有自然石叠砌的排水道口,已发掘的西墙排水道口东西长16.7米,宽约7~8米,高约 3米。有3层流水孔,每层5孔,各层孔互相错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排水道口及东西进出水道的两壁均用石块垒砌,底铺石块。
城墙排水道口
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首先在大、小城南北墙外,都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其次又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开多处沟渠,在垣基施工中设有建造精巧的排水道口,以此将故城内外河流与城壕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网.
据钻探得知,故城内主要有两大排水系统,四处城墙排水道口。小城排水系统在西北部,自桓公台东南方起,经桓公台东部和北部,通西墙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沟渠全长700米、宽20米,深3米左右。大城西部最大的排水系统,由一条南北和东西河道组成。南面河道,在小城东北角外,和小城东墙、北墙的护城壕相接,顺势北流,直通大城北墙西部排水口,注入墙外城壕。这条内河沟,长280米,宽30米左右,深3米以上。河沟北段又分一支流,流向稍偏西北,从大城西墙排水道口流入系不。此处排水道口,已于1979年发掘,它东西长42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开然巨石砌垒而成,距今两千余载。水口分上下三层,每层五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上下跌荡而出,人却不能通过。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上所仅见。
现已在排水道口周围,修建了保护性院墙,并刻文字介绍及平面图嵌于院门两侧墙壁上。
手工业作坊遗址
故城内地势起伏,小城中部、南部和“桓公台”周围地势较高,北部较低,东北部大片地区,地势更为低洼;大城西部南北河道以西,较为平坦,以东地势起伏显著,高地连绵不绝,其中尤以东北部地势最高。高地之间的低洼处,往往是古道路或古河沟流经的遗址。凡高地,地层复杂,遗迹丰富,文化堆积深厚,一般在2—3米之间,有些地方为3—4米,达四至五层之多。
大量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就分布在这些文化堆积之中。今已发现冶铁遗址六处、炼铜遗址两处、铸钱遗址两处,制骨遗址四处。分述于下:
冶铁遗址
Ⅰ、小城西部冶铁遗址:在小城西门东北200米处。范围南北约150米、东西约100米,属下层堆积(这一带有两层堆积,厚二米左右)。周围有许多夯土遗存,其间并有10米宽的道路通向西门。
Ⅱ、小城东部冶铁遗址:位于今临淄城关面粉厂北400米处,西距辛(辛店)、东(东营)公路约100米。范围南北约70米、东西约60米。经钻探得知,属第二层堆积(这里一般有三层堆积,厚二米左右),曾有探孔在铁渣之下的路土中瓷片,可能是一晚期的冶铁遗址。
Ⅲ、大城西部冶铁遗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石佛堂村及村南一带,范围约四至五万平方米,属第三层堆积(这一带有三层堆积,厚二米下下),应是一东周晚期的炼铁遗址。
Ⅳ、大城中部偏西的冶铁遗址:在南北河道以东,位于付家庙村西和西南一带,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属下层堆积(这一带一般有两层堆积,厚一米至二米)。
Ⅴ、大城南部冶铁遗址:位于小城东门以东,韶院村西,刘家寨村南的大片地区都有冶铁遗迹存在,但中心地区似在大城南墙西门以内,大道的两侧,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属于二、三层堆积(这一带一般有三个地层堆积,厚二至三米以上)。这是六处冶铁遗迹中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在遗址内,特别是它的北部一喧有许多夯土基址,曾在此发现过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当是汉代的“铁官”所在。
Ⅵ 、大城东北部冶铁遗址:在阚家寨村的东南和村北,崔家庄的东北和村北,河崖头村西等大片地区都有冶铁遗迹存在,分布较广,但不集中。遗迹较丰富处在崔家庄东北至村西北一带,面积约30,000—40,000平方米,这一带地层堆积厚,离地一般都在三以上,有三层堆积,冶铁遗迹属第二层,当属东周时期。
炼铜遗址
Ⅰ、小城南部炼铜遗址:分两片,一片是在小徐村北,其范围东西约80米,南北100余米,属下层文化堆积(这一带地层堆积三米左右,共两层);另一片位于西关石羊村北头,其范围东西约150米,南北100米,层位与前者相同。皆属东周时期。
Ⅱ、大城东北部炼铜遗址:位于阚家寨东南及东北方向的“韩信岭”一带,探知这一带地层堆积有四层,铜渣、炉渣、烧土等发现于二至三层之间,第三层是灰绿土,质坚实,从试掘中知是春秋前期的地层。
铸钱遗址
Ⅰ、齐刀币铸址:位于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墙。其范围自安河村南东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东向西各100米。上层已受到严重扰乱,曾出土过“齐法化”刀币和铸范。
Ⅱ、西汉“半两”钱铸址:位于阚家寨村南一带,村南的东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两钱范”出土,耕土层下即铸钱遗迹。其范围阚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东250米,南起变压器向北250米。在这片范围内,亦间有居住区、冶铁、炼铜遗址。
制骨遗址
故城内制骨作坊遗迹范围较广,主要在大城东北部和北部,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地方,即崔家庄东北;河崖头村西南部;东古城村以南;田家庄东北。这里的遗物十分丰富,不仅出土过刀石砥砺,而且残骨余料遍地皆是(图四)。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位于齐国故城宫城遗址东部,是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形似古代城堡。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顶高15米,四周有宫殿建筑遗址桓公台、齐故城城墙遗址、排水道口、东周墓殉马坑、孔子闻韶处、晏婴墓、三士冢、稷下学宫、营丘故城等众多遗址。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齐国历史陈列》。
该陈列1997年完成,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内分14个展厅,有序厅、龙山厅、西周厅、春秋厅、韶乐厅、武威厅、城郭厅、科技厅、秦汉厅等15个展厅,展柜21个,壁龛6个,异型展柜2个,展出先齐至秦汉时期重要文物308件(套),复制文物35件(套),图表13块,壁画12幅,照片50张,历史名人雕塑8个。通过300多件珍贵文物和大量的文献资料、模型、沙盘、雕塑、照片、图表等,全面介绍了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和礼俗,记述了齐国的产生、发展、兴盛、衰亡史;反映了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内部装饰古朴、典雅,与齐国历史十分吻合、协调。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可以使人们在轻松欢悦的气氛下了解历史,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受到启迪。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除文物陈列以外,还辖有东周殉马坑、临淄石刻馆、城墙遗址、排水道口等文物旅游景点。
  

声明:本连载资料,是编者田林生宗亲授权华夏田氏网发布,未经作者田林生及华夏田氏网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责任。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关于日照海曲田氏宗谱东徐家沟村支谱卷       

 下一条信息: 田林生编撰《田氏春秋》选录十四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