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田俊(彦甫)】孟良崮遊记(一)--(九)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388  添加时间:2013-11-6 10:30:40
 
孟 良 崮 遊 记
 
(一)
     自打看了《红日》小说、电影、电视连续剧之后,身为沂蒙人的我,心生了“一定要游历孟良崮”的强烈愿望。
     2011年9月26、阴历八月二十九,期待已久的孟良崮之旅终于成行。
     早五点,繁星满天、清风送爽。我骑上崭新的自行车,途经本县的西南门户重镇《姚店子》、沂南县的《铜井》、再由《铜井》西行,经《依汶》、《马牧池》两镇的多个村落,到达《岸堤》镇。《岸堤》南眺,二十里外连绵的群山当中,屹立在巍峨的孟良崮主峰上的战役纪念碑已经隐约可见了。
      自《铜井》至《岸堤》的县乡级公路恰逢全段重修。一路断断续续挖的扬而翻天。非但汽车不能通过,就连自行车也是骑一段、推一段、再难走处甚或抗一段。这种路况我始料未及,大大延迟了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过也有好处,让我能有充裕的时间观赏沿途的风光。
      一路走来,沂蒙山景尽收眼底。山楂红、柿子黄、棉花白······松柏苍翠、菊桂飘香。一坡坡的好庄稼都已开始收获。突兀在路边眼前的一块豆子着实馋人:不知是什么优良品种、齐刷刷、密实实的挤成片,80多公分、匀呵呵的一般高,鼓鼓的夹子都是三个排粒,就像干饭团一样粘满了整个桔棵,挤得连叶子都不见了,猛眼望去,就是一片赭红色的豆荚墙!
      走到《马牧池》乡万松山烈士陵园,我特意下车致意。先烈们多数是当年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以生命的代价赢取了战役的胜利,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先烈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由《岸堤》继续南行,经《塘子村》、《五石垛子》、《栗村》、《卢山》,西行过桥,南拐、至《大碾子》,已是孟良崮后山脚下。继续上坡南行二里许,没有路径了。大白天被迷糊在一片栗子林里。幸好有小两口子正在收栗子,小伙子在树上用杆子抽打,像猴子一样灵活,下来这棵上那棵。妻子在下面用筢子搂。满地的像刺猬皮一样的栗子外壳,不但扎手,甚至能扎透布单鞋。多亏这位热情的小伙子,帮我提着自行车,漫荒拉草的走出树林子。
      再上坡,石崖以东,杂树怪石隐僻处,坐落着十多户人家。叫《荞麦石子》村。人口全姓刘,本是一家分生的。兄弟八个全外出打工了,姊妹三个都嫁在山外了,孙儿孙女们都去山下大村上学了,老汉去世了,只剩下老太太留守家门。老人八十五岁,不聋不花、牙齿齐全,发如银丝、面如观音。坐在马扎上,吸着长烟袋。对我很热情。我把车子存在老人家里,开始向崮顶攀登。
      其时已十三点。至山半腰时,我已精疲力尽。只得坐下来歇一会。身边溪流淙淙、涧水幽幽、巨石嶙峋、洞穴深邃、古树蔽日、荒草齐腰、蛛网密布、虫蛇频现,山势陡峭凶险、无径可攀。我开始惊慌害怕起来:如若再有狼,我一人赤手空拳、连只木棍也没有,岂不白送了性命?巨大的恐惧骤然袭上心头。我决定立即返回!
      经验谈“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话一点不假:我几乎是连滚带爬的下来的。惊魂未定,来到刘老太太家门口,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这时我才注意到周围的几棵大柿子树,树龄估计有上百年了吧!就像一把把巨大的天伞,枝子捶地连小孩子也够得着。果实满满当当,全是烘柿了。也没有人顾得摘。我吃了两个,真甜!
      和老太太拉了一会家常,临走,我把随身带的点心、香烟留给老人。老人送给我一袋栗子。我说:祝您老健康长寿!三、五年后,我再来看望您!······
      方言土语讲:一百杆子爬了九十九、最后一杆子没上去!第一次遊孟良崮未登顶,以失败告终,遗憾!(待续)
 
(二)
      在家休息了四天,经过充分而周密的准备之后,决定于十月一日国庆节这天,再次踏上拜访孟良崮的征途。
      一改上次自以为是的盲动行为,今回采取稳、准的行动方针。暗下决心:“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破楼兰终不还”!
      上次去孟良崮的路线,仅凭地图测量对比。认为从《铜井》西下的这条路,比走《界胡》《青驼寺》起码近十多里,贪图近才走的。殊不知:(1)路况不好;(2)是通孟良崮后山的不是正路。山后无路通顶(后面要提到)。上次行动计划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了。不过也有它的好处:虽然没有达顶,却额外增加了观赏领略沂蒙山区秋景的机会。悉知了孟良崮的后山风貌,增进了对当时整个战区的全方位的考察和了解。虽然多费了一天功夫、多走了130多里路但是我觉得很值。
      这次改乘汽车。经沂南县《界胡》转车西南至《青驼寺》205国道、折西北《垛庄》、《蒙阴》方向,至沂南、蒙阴两县交界处、孟良崮南麓,下车。
      看表,8点整,时间很充足。比上次登脚踏车到崮后提前了整整5个小时!上次累的半死,歇了好几天,这次20块钱的车费、买的很舒服!心情很好!观望着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端详着跟前雄壮巍峨的孟良崮,我情不自禁的放开嗓门:“一座座青-山--······”一直唱完,意犹未尽反而更加激动起来!再唱:“人人那个都说哎~~~不远处有人搭上了:“沂蒙山好~~~”·······
呵!沂蒙山好,沂蒙山区的人更好!(待续)
 
(三)
      孟良崮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连绵二十多里。其主峰就在我的正北方向。黑压压地就像从北半天涌上来的乌云一样。看似很近了,其实还离公路十几里。205国道东南西北经过这里。沥青铺面、六车道,平坦宽敞干净明亮。周围全是新建的楼群。公路与向正北通孟良崮的大道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丁字路口。路口北面,人工叠起了一座十多米高、近百米方圆的石体假山。朝南的正面上竖刻行草“孟良崮战役遗址”七个红色阴文大字。这个地标性建筑物的北面半里路,“孟良崮医院”五个红色正黑体字嵌挂在粉白的楼顶。横跨公路、牌坊式的松门上插满了红旗。横幅上大书:“热烈庆祝10·1国庆节·孟良崮旅游区欢迎您!”两边对联: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
      继续北行约百米,又是一道大横幅:“相约红色孟良崮;畅游绿色新蒙阴”。
      过横幅是大理石铺垫的广场。广场正中是圆型的花坛。向北上坡路接十六级汉白玉台阶,东西两边玉石栏杆,特色炮弹型的垃圾桶一边两个。登完台阶,山字形建筑《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迎面开放。纪念馆正门外的广场上,大理石浮雕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浮雕底座上有鲁人文昌行草阴刻陈毅元帅诗:"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耀眼、照明处处人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那得逃!暴戾蒋伙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
       今天虽是国庆假日,但来参观旅游的人并不拥挤。步入纪念馆展厅,讲解员全是身着草绿军装的女士。她们的讲解以及我本人的阅览从略。仅从最关心的问题来阐述:我注意有一张挂表:《孟良崮战役主要战绩和我军伤亡损耗统计》——
      在主要战绩栏中:(1)歼敌番号: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部;第五十一、五十七、五十八旅全部;整编第八十三师十九旅五十七团。
(2)歼敌兵力:毙伤13000;俘虏19676,合记32676
(3)主要缴获:山野炮28;步兵炮、防空炮14;轻重迫击炮235;轻重机枪987;长短枪9828;火箭筒43;枪榴弹掷弹筒61;各种枪 弹2082580;各种炮弹7202;汽车3;马匹1397;电台28;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4。
      在我军伤亡及损耗栏中:  
(1)阵亡2043;负伤9300;其他减员846;合计12189.
(2)轻重迫击炮6.  
(3)轻重机枪153.
(4)长短枪571.
(5)各种炮弹33730.  
(6)各种枪弹1996720.
(7)手榴弹29570.     
      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敌我伤亡比为2·7:1
      都是中国人!
      内战,死的可都是一家人哪!!(待续)
                                   
 
(四)
      纪念馆出口摆放着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孟良崮战役事件及与其有关联的书籍。供游客们随意选购。
      出纪念馆北上,即到战役遗址景区入口。无人把守。门口停有出租车供游客租用。入口内广场供游客停放车辆。社会车辆需支付费用,军警车辆是免费的。
      景区入口北上,地势渐高。经射箭场(娱乐场所)、未停留。来到武器馆展区。当年战役中使用过的各种武器、以及从1953年抗美援朝战场上退役的各种飞机、缴获敌方的坦克、装甲车等······偌大的广场停放的满满当当。
      与武器馆展区紧邻的一个场所,以老照片、画像、雕塑、实物等形式,展示着战争年代、沂蒙山区老百姓支援子弟兵的动人场景——
      亲人们踊跃送子、送夫参军入伍;民兵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冒着枪林弹雨、火线抢救伤亡人员的担架队;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红嫂;缝军衣做军鞋、推碾磨、烙煎饼的大娘大婶大嫂识字班;站岗放哨盘查敌特送信送情报搞宣传的儿童团······这就叫全民参战!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依靠人民的支持取得的。人民战争的海洋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
      实物展出的有:石碾石磨石碓、纺线的木头车子、烙煎饼的铁鏊子、耕地的犁、扬场的锨······很多很多,全是百年前庄户人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如今它们被作为历史文物静悄悄的陈列在这里供后代人观赏。我想:它们纵然是无生命物体、但是它们都曾经陪伴着它们的主人为解放战争做过贡献。使我记忆犹新的有一把巨大的木头独轮手推车的模型,横空出世一般、露天停放在高高的展台上。方圆数里都能看到。雕塑家赋予了它壮硕倔强的人性。的确,独轮车在北方、尤其在山东数百年来早已与庄户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三大战役中,车轮滚滚的民工支前队伍为子弟兵送给养、送武器、送弹药······潮水般的车子队紧跟着参战部队上火线。保障了供给,奠定了夺取胜利的基础。陈毅元帅说过这样的话:“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是有道理的。(待续)
 
(五)
从这里向东北上坡走里多路,在上山的公交车道东,是当时我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的军指挥部。仍保持着当时的原貌:两间东倒西歪的小茅屋、一堵碎石头干垒的短矮墙。两个雕塑的警卫员把门站岗,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参谋长······等的雕像围着铺有军用地图、电话机的破桌子,这是围歼七十四师的我军主力部队的指挥枢纽。它的上级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部则设在我沂水县境内西北隅的王庄,与孟良崮直线距离尚有七十多里。当时,陈毅、粟裕二位将军就在这里遥控掌握着整个华东战区的战局。
由指挥部返西南方向里许,是步行进山的总大门。山门面南大开,东西两廊一字排开很多店铺门市,要说山上的人多,大概就数这里了。其实这里才是进山的开始,选择步行的人都在这里汇集。门票每人40元。60——70岁的人半票;70岁以上的老人全免。我享受了半票的优惠,进入山门。
此前的路段上、以及山门外的周围,有很多山里人蹲守在各自的小摊点上,向游客们兜售各种各样的山货、土特产品、当地名吃、手工艺品·······等。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对游客热情诚实、买卖公平、慷慨大方。譬如:卖给你干鲜果品,称好之后,格外再搭上两个、让上两个;收钱的时候从不计较三毛两毛、只收块票整数。我打心底里赞赏和佩服这些憨厚朴实的沂蒙山区的老乡们。他们才是我们山东农民的真正形象!战争年代,他们不惜身家性命,支持子弟兵打仗、夺取胜利。虽然上世纪末曾经有过一段被“遗忘”的时期,但是从未改过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沂蒙大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祝福你们!老乡们!(待续)
 
(六)
      山门内西侧,高悬着一杆大红幡,上书:“马术俱乐部”五个杏黄大字。呵!有点像水泊梁山的味道!栅栏里五匹配鞍的枣红马正等待着为游客服务。伴随着悦耳的辔铃声,操场里圆形的跑道上,缓跑着一匹白龙马。骑士红衣短袖、飒爽英姿。白马红袍、对比鲜明!
      正北百米之外,一道大半人高的白色花墙围绕在山的下半腰。花墙内苍松翠柏、气势昂然。《阵亡烈士陵园》斗大的六个黑体字耀然在陵园大门的拱顶上,庄然肃穆。迎门正中是粟裕将军(1907——1984)五米高的墓碑。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华东战区、淮海战役、功拔头筹。是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辉煌胜利。他对沂蒙山区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一九八四年二月五日,伟大的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大将军粟裕与我们永别了!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安葬在北京八宝山;一半安葬在孟良崮。在将军的墓后及左右,众星捧月一般,按军衔高低、整整齐齐布满了烈士们的坟头。每座坟都是红五星大理石盖顶。上面供放着前来瞻仰祭奠的人们敬献的鲜花。我默立在烈士们的墓前致哀。我的心情很沉重。我突然联想到:内战,敌我双方的人不都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一家子吗!“国军”中,除上层少数反动顽固派以及部分流氓兵油子之外,大多数是被抓壮丁强征入伍的劳苦穷人。走错了门、站错了队、注定了他们悲惨的下场,枉死在内战的漩涡里。
      一位山下田家庄的闫姓老人七十八岁,在陵园边漫步。他同我谈起当年战斗的惨烈情景——
      打孟良崮那年,他才十岁。国民党七十四师的部队驻严了山前的几个村庄。战斗开始后龟缩到山上。随着战斗的进展,张灵甫的人被逼得一步步向山顶撤。断粮断水,蒋介石慌了神,派了多架飞机紧贴着七十四师的阵地投水投干粮。战斗白热化,打了交手仗、拼了刺刀、进入了拉锯胶着状态。敌我彼此的阵地你夺回去、我夺回来、反反复复。七十四师阵地标徽来不及撤,就被我军占领了。敌军飞机照着标徽呼呼的往下扔,我们的战士们来者不拒、不打收条!可怜七十四师的人,被打死、渴死、饿死在阵地上!
       战斗结束后,这位闫姓孩子跟着大人们帮助我军清理战场。“国军”那崭新的枪啊、炮啊、步话机啊、汽车啊、铁甲车啊、坦克啊······清一色全是美国造。肩挑人扛、车拉驴驮,拾掇了两天。真不愧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部队!蒋介石运输大队长又给咱们送上了一笔厚礼!
      当时我军装备与之相比天差地远,处于明显劣势。但就是硬把这块骨头啃下来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
      不是吗?就连骄横跋扈、狂妄自大的七十四师的俘虏兵都不服,说他们七十四师是天兵天将、国内无敌,不是好惹的!单纯拼武器、共军赢不了。“国军”的失败是天意。
      也对,是天意!逆天意者亡!失民心者亡!
      毛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
      顺天意者胜,得民心者胜!
      这是真理。(待续)
 
(七)
      烈士陵园的背后山势陡然高起。整个山系的东西方向一直到山顶几乎完全掩没在林海中,连上山的路径不到跟前都找不着。看样子,纵有千人万马埋伏于内都难以被发现。此前闫姓老人曾说过:打仗的那年,山上哪有这么多树!几乎是个秃石头山。建国后随着立烈士陵栽种了很多松柏和花草,陆陆续续全山种严了。现在树龄都在六七十年左右,打仗前存留下来的,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了。
      一条水泥铺成的登山盘道向林海的纵深伸展。盘道依沿山势铺建。曲折廻绕、错落无序。上山的主道分出岔道;岔道再生出岔道···蛛网般密匝。穿行其中,如入迷宫。所幸每条道上隔不远就有一块景点介绍指示牌;每条岔口都有方向标。这对于我来说,即便有这么多明确的导向设备,走时间长了,也辨不清方向、晕了头。路面时宽时窄、时高时低;由平坦光滑的水泥路面到上上下下的石头台阶,盘上盘下、翻来覆去···我终于累的挺不住了,一屁股坐在石头上不想起来了。休息了好一会,想想还在半山腰,决不能再和那天爬后山一样半途而废了。一咬牙,一撑拄棍(幸亏自带着)站起来继续攀登。
      边走边看,盘道两边每隔适当距离便配置一组带有CD音响功能的垃圾桶。桶的形状很具特色:有炮弹型的;有坦克形的;有碉堡形的···反反复复播放着革命歌曲 。
      沿途分布着一些针对游客的服务网点,出售一些登山用品、零星杂食、快餐饮料、报刊书籍、摄影照相专业服务······等等。
      游人仨一组、俩一伙的零零星星散布在这个大山的林海中。唯有我还是和那天爬后山一样,单人独戟。但是这回我不害怕了:因为在我上下左右前后周围的盘道上同时都有人在攀登着。不时有走的快的赶上来,同我擦肩而过,走到前面去了。他们大多都是年轻人,打扮时髦,提着挎着照相摄影器材,说说笑笑、指指点点。相比之下,显得我既寒碜又冷清。我多么希望我的家祺孙孙也能和我一起来呀!但是不巧,他和同学在学校另有活动。
      看景点介绍材料,这附近还有滑索道、铁索桥、电子对抗、射击场、椿抱石、民俗园······等景点。虽然热闹,但已经都不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所适好的了,不去也罢,登顶要紧。
      对,登顶要紧!我来的主要目的就是登顶。
      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嘛!(待续)
 
(八)
      张灵甫疯狂残忍、顽固不化,他身边的人拚净了之后······待会儿提。
      十三点一刻。紧紧裤腰带、系系鞋带子,抖抖精神喝口水,边走边吃着。
       左前上方的岔路口,两间小亭子彩绘的光鲜夺目。聚拢着一大伙人。走到跟前,大牌子上写着《滑索上站》。原来是个娱乐兼有送旅客下山代步作用的设施。这里山势陡峭,近50度的坡很适合利用做滑道。亭子建在石坡的边缘,向下开口处接上一米宽度的滑梯,滑梯两边各有半米高的护栏兼扶手。每人付五元、发给一副座垫,预备——一开栏板、唰······两耳生风、飞驰而下!不抵弹丸快、亦似流星落!很刺激。拐拐弯弯不到半支烟的工夫便降停在跑马场以北的下站口。距出山大门仅百米之遥。常步下山走这段路需大半小时。仅花五块钱、同时体验了坐滑翔机的感觉,值。一些年轻人,或朋友、或情侣分组拉开适当的距离散佈在这条落差300m、滑程近400m的滑道上,一路嘻嘻哈哈。我在亭子边俯瞰目送他们到拐弯处、还听到他们的欢笑声。
      我受到年轻人情绪的感染,突然间很兴奋,一时忘记了疲劳。脑海里浮现出大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中的滑雪飞山······那种意境、那种感受、全都与眼前的情形有着某些相似的联系。
      滑梯管理员看我痴迷而激动的样子,以为我也想体验一把,友善的提醒我:谢绝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坐。并且解释说:这个娱乐项目有一定的风险性,仅适合于8——60岁、且身体和精神状况健康良好的人群。我说;谢谢您的提醒和解释!其实我早已经看到牌子上写的规则了。再说,我还没有登顶怎么会就此坐滑梯下山呢?我是在为年轻人高兴,我是在分享他们的欢乐和幸福。我胡诌了一首诗、大家愿意听听吗?
      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一齐围拢来,我缓慢的吟诵道:
      “孟良崮上滑道边,红男绿女乐翩迁。”大家拍手叫好。
      “滑雪飞山离弦箭;流瀑挂川泻银帘。””“好!”“好!”
      “喜见后辈茁壮起;叹息老朽唯心馋。”
      “萧墙之祸应反省、孟良崮顶在眼前!”
      有人问我:大爷贵姓?-免贵姓田!-高寿?-谢谢!虚度六十六岁。-哎呀,还以为您七十多了呢!-我是少白头,打年轻就装年纪。-什么岗位退休?-农民,永不退休!哪里断耕那里卸牛!小车不倒只管推!-不信!一定当过老师!-抬举了!我这个脏像!哪配当老师!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土老帽啊!(待续)
 
(九)
    《滑索上站》西南部的大片区域,是当年打仗最激烈的战场。也是七十四师最后的一块阵地。如今六十八年过去了,作为战争遗址展区,仍然保留着当时的真实场景。七十四师的碉堡、暗堡、战壕、掩体,都还是当时的原状原貌。阵地上遍地丢盔弃甲,坦克、汽车、摩托车、步话机、各种火炮、重武器、枪支弹药一片狼藉。通过实景实物的展示,能让我们联想和体会到当年战争的惨烈程度。
      展区采用了当今声光电科技手段,模拟演示着战斗场面;遍地硝烟弥漫、碉堡暗堡的射击孔连续的向外喷吐着火舌;炮弹、燃烧弹的爆炸把这里变成了一片火海焦土;枪声炮声、冲锋的号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资料显示:当时战斗进行至第四天凌晨,自山半腰以下的国军阵地失守殆尽,残兵败将溃逃龟缩在山腰以上、固顶以下这片不足十平方公里的最后防线上做垂死挣扎。并妄想伺机反扑。
      至此、张灵甫的人马已损失大半。崭新的美国大炮、装甲车等重型武器非但用不上、反倒变成了累赘,被迫丢弃在山下,号称世界第一的马克沁水压重机枪、打红了枪筒成了哑巴。随着战斗的进展,七十四师的美式装备已毫无优势可言。"国军"饥渴难耐、弹尽援绝。兵败如山倒,督战队残酷狂烈的扫射也挡不住士兵们洪水决堤般的溃退。
      七十四师指挥部就设在阵地西北隅的老君庙里,其实就是一个约五十平方米左右的石头山洞。现在参观此地,里面除了人是雕塑的以外,其余的物品均是七十四师师部原来的东西。
      张灵甫眼见大势已去,连收拾都来不及便领着人向山顶逃窜。半路上又被紧追其后的华野战士射杀、活捉了不少。其时张灵甫身边仅剩下十余人。有人劝张投降共军,红了眼的他勃然大怒,将其枪毙。
      逃至崮顶,仅剩张灵甫一人。仓促躲至一石崖下的夹缝间。追兵骤至······枪声之后,张将军为党国捐躯了。(待续)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请走出源流探讨的误区       

 下一条信息: 珍藏大明太赠公田经神主牌位于癸巳年归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