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宗支
返回上一步

 
对麻阳田氏前四世祖身世及生卒年代的思考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6321  添加时间:2013-10-26 11:34:14
 
作者:田松
 
麻阳田氏前四世为:鼻祖延昌公,二世祖万全公、万亩公,三世祖三辅公,四世为麻阳迁始祖德明公、德兴公、德璋公、德瑛公、德寅公。这四代人除了五大祖公之外,前三世的生平事迹记载均不够清晰,仅有少量记载。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首先看延昌公的身世。在《麻阳田氏族谱》中记载如下:“字号未详。原陕西西安(京兆)府蓝田县籍,宋咸淳间进士,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令。流寓入籍。
 
这话透露什么信息?流寓是指流落他乡居住的人,族谱也确切记载延昌公解组后居余姚乌鸦田。宋咸淳间(公元1265—1273年)及之后,原籍蓝田是在蒙古的控制之下,延昌公解组后不能回户籍地是能理解的。但有个问题,蓝田县在北宋灭亡后就是金国的领土,一直到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蓝田县从未归属过南宋。参加科举是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的,一个蒙古国的进士怎么可能在南宋做官呢?既然延昌公能在南宋的余姚为官,只能说明延昌公参加科举时是南宋的国民,已取得了南宋某地的户籍。因此蓝田县只是个原籍,原籍可随父、随祖、甚至曾祖,也就是说延昌公从出生到成长极可能一直在南宋,北方只是这些客居江南的汉人遥远的故乡,靖康之耻亡国恨。
 
在古代,为官有一个回避制度,即不能在户籍地做官,而且解组后得回户籍地去。所以延昌公参加科考时的户籍不在余姚,而是另有地点,那么会在哪里呢?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已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估计那地方还在南宋的控制下。
 
其实就从南宋咸淳年间始,半壁江山就已是千疮百孔,咸淳年之后仅三年余姚就被蒙古占领。延昌公在余姚解组后未还乡,肯定已是无家可归,只能成为流寓就近入籍,能躲起来不被蒙古屠杀就是万幸了。
 
余姚乌鸦田在哪里?如今的浙江余姚地图上没有这地名,但有几个带田字的村分布在余姚四明山镇。另在清代《余姚县志》的余姚地图上,带田字的地名虽无乌鸦田,但也比较集中在今四明山镇一带。今天的四明山镇虽处在四明山脉的腹地,是个令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森林公园,但在古人眼中不就是所谓的穷山恶水吗?如果南宋末年的乌鸦田真在四明山中,那此地不正是个避难之所吗?
 
为何叫乌鸦田?在唐代以前,乌鸦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传说。但唐代之后,乌鸦的出现开始代表凶兆,预示着要倒霉。一个地名用乌鸦来定名,可能是想让人觉得那是个倒霉之地吧,或许还真是一个凶险之地。
 
延昌公作为一个县级长官,虽已解组但仍可以选择土地肥沃的平坦之地去定居,但偏偏躲进了山里,躲进了凶兽毒虫横行的森林,可以想象国破家亡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么,延昌公出生于何年呢?
 
族谱记载了延昌公有两个儿子:
 
万全,延昌公长子。字号未详。元至治(公元1321—1323年)间进士。
 
万亩,延昌公次子。元泰定(公元1324—1327年)间乡士。
 
进士和乡士均是古代爵位之一,只是进士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并能授予官职。但乡士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授予的爵位,乡士也没有做官的资格。而是国家的尊老举措,给活到一定年龄的老人爵位。史料记载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赐爵乡士,又曰里士。
 
也就是说,公元1324—1327年时,延昌公的次子万亩公已是个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他应该出生在公元1233—1236年间。
 
延昌公的长子万全公则更长寿,即便只比弟弟大三岁,考中进士时已是90岁的老人。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创下科考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广东顺德的秀才黄章。据清代《郎潜纪闻二笔》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乡试时已102岁,都有重孙了。令人感慨的是,像黄章这样的高龄考生并不少见。比如乾隆六十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
 
虽然这些大龄考生因为年事已高,朝廷不会授予官职了,但还能为一个爵位、为荣誉而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甘心与父亲在亡国之后就躲进深山老林从此默默无闻了,所以万全公能以90高龄考中进士就是对人生的一个安慰吧。
 
如果万全公比万亩公大三岁,那么应出生于公元1230年—1233年间。若延昌公是20岁娶妻生子,那么延昌公就应出生于公元1210—1213年间,这时离北宋灭亡有70来年,祖父辈经历了北宋的灭亡,从故乡蓝田县逃到江南或者别的地方,所以延昌公以蓝田县为原籍。
 
族谱载延昌公是宋咸淳间(公元1265—1273年)进士,任余姚县令。查《余姚县志》职官表并无田延昌。景定三年赵崇倏任、陈维嘉咸淳七年任、赵从简咸淳八年任、施炎祥兴元年任,其中景定年号共用5年、咸淳年号共用10年。南宋县令一般任期三年,极少连任,即使连任一般也不超过两届。也就是说景定三年当上县令的赵崇倏应在咸淳元年离任,即使连任也应于咸淳四年离任,所以这期间至少缺记了一名县令,即咸淳元年或咸淳四年任的县令。进士三年一考,延昌公是咸淳间进士,查这期间的科考时间为景定三年、咸淳元年、咸淳四年、咸淳七年……如此分析认为,延昌公应是咸淳元年进士,一般不当年接任要职,成为候补官员下放基层。预计延昌公于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任余姚县令,咸淳七年弃任由陈维嘉接任,延昌公解组6年之后余姚就被蒙古攻占由蒙古人任县令,9年之后南宋就彻底灭亡了。
 
由此分析,延昌公58—61岁任余姚县令,预计两个儿子万全公为38—41岁、万亩公为35—38岁。 随后不久便山河破碎,此时这一家已无故里可归,只得拖儿带孙进入深山老林隐居,即余姚乌鸦田。元代,南方汉人被蒙古歧视,难有作为。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已九十高龄的长寿老人万全公才显山露水。
 
那么延昌公的孙子三辅公应出生于何年呢?应该从其子五大祖公推论。
 
族谱、余姚县志及麻阳县志均记载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三辅公长子德明公任麻阳主薄,从此举家从浙江余姚迁居湖南麻阳,十年之后即明洪武元年,德明公长子亚保公于洪武三年生,之前有两个女儿。族谱记载德明公之妻聂氏为麻阳本地人,也就是说德明公是到麻阳赴任后才娶妻的,在至正十九年间至洪武二年这11年间生了两个女儿。
 
族谱又记载德明公之四弟德瑛公的小儿子宏烈公于洪武四年迁四川,大哥的大女儿才十一岁左右,四弟的小儿子都已有迁徙外地定居的能力了,至少也得18岁成年,大儿子可能已30岁左右。也就是说五大祖公于元至正十八年迁麻阳时,四弟德瑛公已成家,大儿子都已十五岁左右。如果德瑛公是20岁娶妻生子,那么至正十八年时,德瑛公的年龄为35岁左右。若三辅公每三年得一子,此时德璋公38岁,德兴公41岁,德明公44岁,德寅公32岁。
 
依以上推论,德明公则出生于公元1315年,族谱记载德明公逝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公享年80岁以上。
 
如果三辅公于20岁娶妻生子,则出生于公元1295年左右。前面推论万全公生于公元1230年—1233年间,所以万全公估计在62—65岁间得三辅公。元代时,南方汉人受蒙古人歧视和压迫,地位低贱的汉人名字要以数字编号起名,如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排行第八。三辅公可能是万全公的第三子,只是在深山之中条件恶劣,前两个可能已因某种原因去世而无记载了。万全公当年随父延昌公隐居深山时已是四十多岁的人,若也是二十岁娶妻生子,那么孩子二十来岁正值从戎之年,在国破家亡之际血气方刚的儿子是否坐得住?是否已为国尽忠战死疆场?
 
另一个思考:德明公本应二十来岁娶妻,因为至正十八年时四弟的长子都十五岁左右了,大哥为何这时才在任所麻阳成家?二哥更是一个亲生儿子都没留下,是否还有一段不堪回首血泪史?
 
缅怀祖先。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俊(彦甫)】《自家网上圆大梦》       

 下一条信息: 寻找宝庆府新化县迁贵州毕节,云南镇雄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