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平 辑录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578 添加时间:2010-11-23 19:49:09 | ||
作家田平 田平,山东枣庄人。1945年生,大学本科。曾先后在黑龙江、山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早期的文章以教育教学论文为主,如:《关于自测》、《论教学板书艺术》、《论教学语言艺术》、《枣庄方言和普通话》、《试论外语教学和市场经济之关系》、《谈谈英汉教学语法的异同》、《谈谈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试析专业课在中专教学中的地位》等;长篇小说有《嫩江原》、《蟠龙河》、《低热炭》等。 1962年和1992年两次编修《滕阳田氏族谱》。2006年主编《华夏田氏族谱•第一辑》。“华夏田氏考”,由其历时半年整理完成;另撰写了华夏田氏族务谱务的一系列章程、碑记、祭文、联对等文章文字。
花溪区人民政府区长
国国家一级演员田平 用17年浇灌本地京剧艺术 上个月初,一台为庆祝新中建交20周年,名为“京腔京韵自多情”的京剧交流节目,在滨海艺术中心成功上演。而这台节目的策划人,就是拥有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头衔的著名老旦/老生演员田平。 田平1993年底初到新加坡,被本地京剧社——平社聘为指导老师。1997年金融风暴期间,田平失去受薪工作,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去教华文补习。走过低潮时期,现在她的京剧之路越走越宽。随着新加坡人对京剧艺术的兴趣逐渐提高,以及中国新移民的增加,本地京剧呈现出一些新的活力。 今年10月3日,一台为庆祝新中建交20周年,名为“京腔京韵自多情”的京剧交流节目,在滨海艺术中心上演。250多个座位的音乐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参与这次演出的,是来自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京剧院的四位当红年轻演员,以及本地仅有的两位专业京剧演员。现场观众有幸欣赏到在中国已失传40多年的踩跷绝活,出神入化的水袖、长绸表演,以及十个精彩纷呈的京剧选段。 观众对演出的热情反应,令这台节目的策划人,也是本次演出中唯一拥有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头衔的著名老旦/老生演员田平,备受鼓舞和感动。目前已是新加坡公民的田平(44岁)告诉《新汇点》:“从开始有初步想法,到最后呈献整台节目,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演出的经费主要由两位中国企业家赞助。节目的选择、编排,还有邀请演员等由我负责,演出场地和很多剧务、宣传等工作,则由新加坡的朋友周新华负责。在三个协办单位的配合下,用最短的时间策划了这台专业演出。” 京剧在本地是“小剧种”
田平说,只要嗓子好,老旦可以唱到老,舞台寿命比较长。 新加坡的华族移民大都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方言区,所以在中国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在本地华族戏曲中反而是个“小剧种”,喜欢的人并不多。也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专业京剧演员来新加坡演出的比较少,“赚不到钱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没观众。” 田平1993年底初到新加坡,之后不久被本地京剧社——平社,聘为指导老师。平社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业余京剧社,今年7月刚好是平社70周年大庆。目前是平社艺术顾问的田平,就带领平社的一班业余演员,连导带教,包山包海花了四个多月,策划演出了一场大型新编历史剧《大脚皇后》。 来新教京剧太屈才? 田平出生在北京,7岁随父母到天津,10岁进入天津戏曲学校开始接受专业训练。毕业后她进入天津市京剧团,198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师专业,之后回母校天津戏校任教。 她也是中国京剧界当时正在冒起的一颗新星——曾荣获1991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荧屏奖”,天津电视台主办的戏曲大奖赛“最佳表演奖”等,1994年成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田平最大的特点是能演能教,这也是平社邀请她来新加坡的主要原因。那时候正是中国京剧不景气的阶段,田平坦言,这是促使她选择出国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新加坡,她教的全是票友和业余演员,论先天条件和基本功,无法与国内从小培养的专业学员相比。用中国同行的话来说:这是干“拉牛上树”的活儿,是不是太屈才了? 田平却不这么想。她说,本地京剧爱好者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热忱与坚持,却令她感动。所以她总是尽心尽力地教导学员,还经常受邀到本地学校和一些机构举办京剧欣赏讲座,讲解京剧的服饰、脸谱、身段及不同的行当等。讲座中,她还会穿插示范表演。1996年,她还带平社同仁到北京参与交流演出,受到当地观众好评。 在本地,除琴师外,像田平这样科班出身的专业京剧演员屈指可数。由于大环境艰难,一些人来了不久便离开了。像田平这样十多年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人,另一位也是田平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校友黄平。她们在一起时常自嘲道:“咱俩就是那沙漠中的两滴水……”黄平现任华族戏曲博物馆艺术总监。 “感谢老师让我唱老旦” 谈起这些往事,田平说:“我从小吃苦就比同龄人多。我10岁进戏校,是住校完全封闭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练功房里度过。练功时,骨折、扭伤都发生过。入校快两年了,才让家长参观我们的上课情况。看完后母亲大病一场,非劝我退学。当时也是我自己坚持走下来的。”历经这样的磨砺,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她呢? 六年前,田平受聘于南洋艺术学院,在戏剧系教导形体课。她在课程中,把京剧中的水袖、扇子功、枪、剑等功夫传授给学生,颇受学生欢迎,尤其是英文戏剧班的学生。“他们没有接触过这门艺术,都觉得很新鲜,学得非常用功,所以进步很快。” 最近这些年,中国京剧出现复苏。田平回天津度假时,总会有人请她去演出。今年初在北京一家书店,田平与老同学、国内当红的一位京剧演员,一起被戏迷认出。那名戏迷告诉她,十多年前就爱看她的戏,后来还一直纳闷:怎么田平突然“失踪”了呢? 对此,田平很感动,隔了这么多年还有观众记着她,所以她很珍惜每次在中国的演出机会。 田平说:“这要感谢我的老师。刚进戏校的时候,根据嗓音,老师让我唱老旦。我当时还很不情愿,那时还是小姑娘,谁不愿意扮得美美的,演漂漂亮亮的小花旦呀?为此掉了很多眼泪,也没能打动老师。现在看来,还要感谢老师,只要嗓子好,老旦可以唱到老,舞台寿命很长,而且中国目前这一行当奇缺。” 对本地京剧前景越来越有信心 庆祝新中建交20周年京剧交流演出“京腔京韵自多情”。 田平的路现在越走越宽。因为在中国京剧界的背景,很多当红的大牌演员都是她的同学,她教过的学生也有不少已成为后起之秀。比如这次来新演出的上海京剧团的一个青年演员,就是她的学生。有这样的人脉,她希望今后能多促成一些类似的交流节目。17年过去了,谁会想到沙漠中的“水滴”,也能浇灌出一片绿洲,映出一弯彩虹? 田平说,她对狮城京剧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了。新加坡人对京剧艺术的鉴赏人群正慢慢提高,而且不断增加的中国新移民,已开始为本地京剧注入活力。以平社为例,这几年新移民已增加到会员人数的四成,而且大都是高学历。 坐落在牛车水美食街上的平社,从未刻意做过什么宣传,只是每晚有练唱活动。一些在附近就餐的新移民听到熟悉的京胡旋律,便寻声而至,于是一个带一个,越聚越多。田平说,京剧毕竟是中国国粹,在中国新移民中的“知音”会更多一些。 “当然,对很多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来说,这毕竟只是一个兴趣爱好。他们刚来的时候或许还没有那么时间和心情,等事业和家庭慢慢稳定了,需要追求个人爱好了,那时候我们的京剧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田平每年都会为平社策划一台节目。她坚信,平社将来一定大有可为,演员和观众会越来越多。 为了生活 放下身段教补习 专业京剧演员在新加坡的生存究竟有多艰难?田平的经历或许是最好的证明。1997年适逢亚洲金融风暴,平社因得不到足够赞助,不得不与她解除合约。田平从受薪的专职老师,突然变成了不拿工资的艺术顾问。这一下,连她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新加坡没有专业京剧团,也少有专业京剧演出,演员必须靠教学来赚生活费;有时候,甚至还不能只教京剧。田平说,那段日子是她最低潮、最灰暗的时期。为了生存,她甚至不得不去做华文补习。 “那种感觉很难言表,十年寒窗,一身功夫,难道真的毫无价值?那时候出去找工作,我从不提自己的专业,那一厚达子的获奖证书也全部束之高阁,更别提什么国家一级演员了。提什么呀,一切从零开始。” 而田平教补习,相当成功。很多学生跟她七八年,最长的跟了九年;她还连续三年在一家马来西亚上市公司,教管理层华语。可是她的学生都不知道她的真正专业。前段时间,一名学生家长在报上读到关于她的报道,立刻打电话给她:“总觉得老师的气质不凡,原来是专业京剧演员呀!” 田平还一度在一家私立幼儿园当华文老师。幼儿园K2毕业晚会,她根据一篇小学课文编了一个歌舞剧,其中采用了很多京剧动作,曲调元素运用京剧中的流水板,小朋友们朗朗上口。演出后校长非常吃惊,问她怎么会编排出这么好的节目?才知道自己手下的老师,原来是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山东枣庄人。1945年生,大学本科。曾先后在黑龙江、山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早期的文章以教育教学论文为主,如:《关于自测》、《论教学板书艺术》、《论教学语言艺术》、《枣庄方言和普通话》、《试论外语教学和市场经济之关系》、《谈谈英汉教学语法的异同》、《谈谈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试析专业课在中专教学中的地位》等;长篇小说有《嫩江原》、《蟠龙河》、《低热炭》等。 |
||
| ||
上一条信息: 沿河田氏族譜抄本所載资料:田氏本源世 下一条信息: 田平长篇小说《蟠龙河》上中下由黄河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