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田启礼《史说作泽先公》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2828  添加时间:2024-1-21 19:16:27
 

史说作泽先公


一、出身宦官世家

田作泽,字天波,一字小宛,号雪龛,别号松巢、松巢子、松巢野叟。归德田氏十世祖,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享年77岁。他生于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的一个官宦世家,曾祖田宾,字良卿,号西庵,寿官以子珍贵明;祖父文学公田瑞,字子祥,号碧溪,是个“明廪膳生”,也就是由朝廷发给膳食补贴的秀才;父亲田国根,号孟源,是个礼部儒士,从事誊录等低微的文书工作;从伯父田榈,明末仕至京卫经历;其叔祖父田珍,明末崇祯年间官至南京通政使,负责诉状文书转呈,素有清誉,死后入祀“名宦祠”。受此影响,田作泽也自幼勤学机敏,雅好诗文,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望族才子”。


二、经历“壬午之难”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田作泽30岁,正值壮年之时,赶上明末战乱。这年(农历壬午年)三月,李自成率10万起义大军攻破商丘,《明史》载:“义军围城攻打七天七夜不得破,战斗十分惨烈。闯贼陷城……同时死者,十余万人。”史称“壬午之变”,亦称“壬午之难”。该事难中,田氏家族遭到重创,田作泽之父田国根,叔辈田国赖、田国用、田国命,兄弟田克盛、田克久、田克从,田作震、田有翼、田有祉、田有祺等20多人死于兵寇交战之际。田作泽率家人仓皇逃离,他背负母亲,还有奶、婶、娣和幼侄等,一路奔波,蹚水渡过黄河,在曹县、濮阳一带四处流离,乞讨为生,三个月后母亲去世,求得一块大布收殓……“外忧饥寒交迫,内伤骨肉之惨”,田作泽惟有吞声泣血,五内崩摧而已。这些经历,对他以后在河间、泰州等地做官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任职河间知县

顺治五年(1648年),37岁的田作泽以第一名考中贡生,先授予推官,四年后任河间知县。任知县期间,他修建县学、祠堂,表彰有德行之人,河间古城一片和谐祯祥。

谁知,在河间任职这几年,恰是多灾多难的年份,可以说是非旱即涝。据康熙《河间县志》记载,旱灾时,田作泽恭恭敬敬地步行祈雨,之后立即天降喜雨,高兴得他立作《祷雨有应志喜》一诗;祷雨灵验之说,虽有过度神话之嫌,却也能看出他对老百姓疾苦之虔诚用心。遇上水灾,田作泽就与随从亲驾舟楫,蹚水踩泥,四处察看灾情。据康熙《河间县志》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六月间,河间县大雨如注,十天不停,平地水深一丈多高,大麦小麦全部绝收,遍地都是蛤蟆;到了秋天,又逢大水,淹没房屋无数,各地村庄已成“南湖一片”。受灾百姓个个衣衫褴褛,处处都有无家可归者,有的枕着蓑衣、卧着斗笠睡去,有的妇人带着孩子到积水浅处搭棚住宿。举目四望,只见“巨浪千层”,连城隍庙都淹了,四野传来哭声,处处皆是饥寒交迫、嗷嗷待哺之状。田作泽见此惨景,以《四公村》为题吟诗一首,诗曰:“戴笠披蓑夜宿沙,新迁儿女岸为家;浮檠数木将鸡犬,乱挽长繵刈菽麻。民以奇穷知减讼,官安拙朴不成衙;怆心时事终何补,隔岸鸣蝉引暮笳。” 说的是古洋河岸边有一个叫四公的小村子,刚刚遭受了洪水侵袭,把很多民房都淹没了。村里的百姓无处可去,只好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抵挡一下雨淋,晚上就住宿在河岸边;洪水激荡之处,不时漂起几根木头,连鸡犬都无处可去,菽麻草在各个角落疯长;水灾过后,家家缺衣少食,因为贫穷,百姓连争讼的官司都少了,官府衙门都处处拮据;看到水灾后的凄惨景象,心中一阵悲怆,但又于事何补呢?夕阳西下,河对岸的鸣蝉叫个不停,好似胡笳奏响哀伤的音乐……

看到这样的场景,田作泽想的是如何尽快将灾情上报朝廷,解除百姓生活困苦,只好用手中之笔,将受灾情形绘成地图,紧急上奏朝廷。之后,皇帝下旨赈济,当年救济灾民1.2万多人,花费白银6100余两;其中七十岁以上百姓1092名,每人再救济一匹布。

那首《四公村》诗,即是田作泽乘舟四处察看灾情时所作。原诗共有《问水吟》八首,至今仅存两首。另一首为《八里滩与河伯誓》:“接年水涝苦难言,唯望仁君蠲税恩。司牧不良天示儆,蒸黎何辜灾临门;宸宫屡洒伤残泪,橇横犹留疏沦痕;敢告螭龙莫肆虐,王灵不赦鬼神昏。”大意是,河间县经年累月的洪涝灾害,让百姓有苦难言,盼望着皇帝能够免除往年积欠的税粮;如果水灾频繁是上天对地方官员的示警,那么黎民百姓灾害盈门又何辜如此呢?看到如此人间惨状,连天帝都会伤心落泪吧!在此,正告那些带来洪水的螭龙,上天不会绕过肆虐人间的鬼神!田作泽在《问水吟序》中写道:“癸巳六月,河伯四冲,醮墨波天。先狂霖之十日,银浆泄地,继巨浪之千层,涨溢城隍。妇子结巢潴上,横漂屋舍,官僚立马泥中,忍见我民其鱼?敢云邻国为壑,灾罹身见,变罔常闻。乃驾扁舟于四郊,遍问灾祲于万户。钱镈河用?会父老以言愁。柕柚其空,曾输将之奚自。逋逃遮路,号月啼风,褴褛盈前,枕蓑卧笠。村里南湖一片,竟成滟滪千堆。有笔难书,唯听哭声四野。无灾弗告,用当绘图九重,爰赋八章。聊申三叹,匪云歌咏,实切涕涟。”即是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和描述。

《四公村》以村为诗题,村名沿用至今,那么《八里滩与河伯誓》中的“八里滩”是说的哪里呢?现今,河间城南有南八里铺村,明清时期为古洋河、古唐河分叉之处,每遇洪水,上游水势颇大,史称为“苏家口”。田作泽所说的“八里滩”,极有可能是指这里。田作泽的两首诗及自序,生动记述了顺治年间河间县的一次水灾,如实展现了底层百姓的悲惨穷苦,处处体现出一位清官对受难百姓的深刻同情。


四、擢升泰州知州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对知县进行考核,田作泽此时45岁,在河间五年,因体察民情、政绩卓著,被皇帝钦赐官袍官帽,升任江南扬州府泰州知州。

在泰州任上,田作泽仍是自律甚严,勤政为民,日夜操劳,治绩颇佳,从不谋取任何私利,清正廉洁,是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始到即修饬学宫,举措得宜,治行循卓,暇则从贤士夫论文为乐,所识拔皆知名士。”有一位叫黄云的士人跟他一向交好,见他身为知州,却颇为穷困,曾指点他“发财之道”,可田作泽绝不做私营舞弊之事,黄云由此对他十分佩服。

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受人陷害,1659年田作泽因为受他人牵连而丢官,想返回家乡,却因居官至廉,经济拮据,连路费都拿不出,一时间困在泰州不得能去。此时,黄云从汝宁回到泰州,身上带有别人馈赠的二十两白银,他听说田作泽窘况,先赶到田作泽寓所,把银两分给田作泽一半。后来有人问黄云:为何如此急着给田作泽送去银两?黄云说,当时我家里也很缺钱,如果我先回家,恐怕就不能带着银子去接济田知州了。幸得黄云接济,田作泽这才返回家乡。这段小故事,既见证了田作泽之清廉,也看出他交往的都是一些豪爽诚义的朋友。此间名士唱酬颇多,如方拱乾、陈希稷等人曾作《泰州公像赞》,颂扬其功绩,赞颂其品德,赞曰:“其冠巍峨,其骨棱棱。介于石贞于松。虽不与诸阮同流,实有陶靖节之风。”(季之翰)“嵌崎者丈夫,骨灵者文人。心根而蔼,以卒者,慈母而神君。吾不能以丘壑置此子良。惟悬金石而贞古今。”(方拱乾)“烟云摇笔,星斗罗胸,偶作风尘之吏。旋归石户之农,摊书怪石,杖策长松。……文中之虎,人中之龙。”(曲安刘佑)“展卷余真气,悠然见古狂。文章推巨丽,风度羡汪洋。膏雨循良传,秋山蔚荔裳。生平惟我法,无处不羲皇。”(黎丘陈希稷)

在泰州任职期间,田作泽主修《归德田氏家乘》,并为之作序。《重修家乘旧序》曰:“……吾田氏,世系出有虞氏。厥后支派繁衍,各迁其土,或建业天壤,或垂绅廊庙,或隐迹山林,或伏处田间,世代遥远,而宗派不可复识矣。乃原籍山西之泽州高平人,一迁而世居大梁。迨至元,追封开封郡公讳滋者之传其后裔也,鼎盛中州,代有伟人,不悉哉。……明洪武四年,吾之始祖讳德甫者,由汴之浚仪再徙于归德郡城东三十里柳河集东南三里,因家焉。居归德者,实惟德甫始。……大清定鼎,前谱载罹兵火。传世既久,同姓至有不识面者。溯厥渊源,孰非一脉所自分耶。及今不为纂修,将来湮没莫之或稽,祖宗有灵,能无怨恫?作泽、雨普,从百岁族尊讳梯者,及诸伯叔兄弟辈讨论祥确,刊为一册,传之永久。”田作泽除自己作序外,还特邀赐赐进士出身国史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李目为之撰序。使得吾归德田氏之家谱印刷装订成册,成卷传世,承续至今,与商丘名门沈、宋、侯三氏《家乘》并称归德府四大名谱。作泽先公功德无量,光耀千秋!


五、创办“五隐诗社”

清初顺治年间,商丘文风盛兴,侯方域等人的雪苑六子社蜚声海内文坛。与此同时,商丘城东还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社团——平台五隐诗社,主要成员有:田作泽、陈明盛、李上林、叶元澍、叶元溥等。

田作泽自幼聪颖,一生雅好诗文,尤工于诗,为郡人所称。“素擅才子,居官廉能,交游亦颇为广泛。”据文献记载,田作泽著有《清罕斋诗集》、《松巢遗稿》及《问水吟》诗八首,并刻有《曲江会艺》。但其存世作品不多,只散见于其他一些书籍中。《中州诗钞》卷二录其诗一首;康熙《商丘县志》卷十九录诗二首;康熙《河间县志》卷十二录诗二首;《河间府部艺文二》录诗一首;(清)郑廉撰《豫变纪略》附序文一篇;《归德田氏家乘》载文十篇。载入《家乘》的诗作《赠侯若孩表弟》:“花压春城长绿莎,髯公天上远相过。惊心离乱烽烟隔,掩面存亡岁月多。范蠡自成湖畔隐,邺侯岂受世中魔。广陵痛饮他乡酒,何处寒江问钓蓑。”此诗是问候远在他乡的表弟侯若孩的,诗的情调凄清落寞,充满家国之痛。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家国情怀。侯若孩,姓侯,名性,字若孩,商丘名门侯之介养子,与田作泽为表弟关系,因为侯性之母(侯之介妻子)是田作泽叔祖、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田珍之女也。

田作泽虽然存世作品不多,诗有纪实、赠友,文有序、例、传、说、题辞、墓表、行状等,体裁内容也算丰富,展现出明末清初一系列的社会现实,体现一位出身百姓、造福百姓封建宦官对社会民生的广泛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索和追求;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家乡及宦地的文化教育发展均产生过显著的影响。

(归德田氏二十二世田启礼顿首拜撰)


供稿:田启礼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生斌《严审奏章 心系苍生》       

 下一条信息: 【田解】名闻天下,彪炳后世 ——田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