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父女:两代画家以墨言心
|
||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246 添加时间:2012-6-14 21:40:05 | ||
他,率真为人、诚实从艺;她,男人禀性、寻求创变;他们就是以墨言心的两代画家——田氏父女 记者 郝莹玉/文 与田老师谈话,脑子里始终回旋着一个词:“稚子之心”。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真诚、睿智、幽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情绪是毫不掩饰的,为不平之事义愤填膺,声色俱厉,而谈到家乡的一草一木时,语调又是那么柔缓情深。 田建通今年72岁,依然声音洪亮,笑声爽朗。口袋里装着月票,外出办事,还时常挤公共汽车。作为著名画家,他的作品色彩丰富浑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女儿田晓菁,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骨子里浸透着的是一种视觉知识分子的情怀。她的视觉图像世界是以水墨叙事来展开的:《鱼系列》、《静物系列》和名著《柳林风声》中一些动物形象的绘画作品,以自我的真诚与沉重和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图像,表达出了对当下社会与艺术人生的一种立场和态度。 田建通,率真为人、诚实从艺;田晓菁,男人禀性、寻求创变;他们就是以墨言心的两代画家——“田氏”父女。 1 当记者走进田建通老师挂满国画小品的画室,顿时被眼前一幅幅气韵生动、格调清新的画作吸引住了。这些饱含传统文人画意境的小品,都是田老师近期创作的。 这些笔墨酣畅的作品,无论是隽雅典美、空灵曼妙的山水写意,还是借物写情、婉约传神的花鸟散笔,都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一股蓬勃盎然的生命质感。 说起年逾古稀的田建通老师,我市书画圈内的人大多都知道,他是一位画工扎实,油画、国画、年画、连环画兼通的老画家。上世纪60年代初,田建通于天津美院毕业后,分配到我市文教系统教书并从事油画创作。 记得60年代中后期,为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我市的主要路口都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油画肖像,仅10几米高的主席肖像就有6幅,而专攻油画的田建通就创作了4幅。通过长期的深入生活实地写生,练就了田建通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油画创作的基本功,同时也成熟了他构图朴实严谨、色彩雄浑厚重的油画创作风格。 说起长年坚持不懈的写生训练,满头华发的田老师显得十分动情。他说,“如今的画家大多都不太注重写生训练了,仅靠拍摄实景照片回来就要依葫芦画瓢,这哪行啊?!古代大画家韩熙载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凭默写画出来,是将熟习的事物和场景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没有日积月累的默写苦练,光凭一朝一夕的才情,也是绝对画不出来的。” 田建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前后这些年,他长年黎明即起,身背画箱,跋涉到我市周边的山岭去实地写生;每逢双休日,他都要坐上火车到官厅和雁翅等景点写生画景,一坚持竟是数十年! 2 谈起往事,田建通还很感念他创作中的一次转型,正是这次重要的转型,成全了他与已逝的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的一段奇缘。 据田建通老师讲,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国画大师吴作人来张家口拍摄人物专题,他有幸陪伴吴作人先生工作,闲暇之余,吴作人对他说:“我看了你的画,你的画与著名画家马常利的画风格相近,但我劝你不要画人物了。你们这里没有模特可画,是画不好人物的。与其这样,你还不如转型,画风景为好。” 听了吴作人先生的肺腑之言,田建通顿开茅塞,却又陷入了踌躇:当时,他的人物油画已在省内外频频获奖,有几幅还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变,还是不变?田建通在犹豫中还是选择了变,这一变,竟让他峰回路转,海阔天空,在油画创作的疆域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风貌! 田建通的第二次转型是应工作之需。当年他出任张家口师专美术系主任之后,因教学所需,他又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写意山水与花鸟画技法,并在繁忙的务政和教学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带有“田氏”特征的写意山水和花鸟作品。而正是从这些风格迥然的作品中,让我们深感到他笔墨的流畅与纯熟,他的画风飘逸、洒脱而不轻浮;枯拙、涩重而不滞呆,在造型上更具西画的扎实功底,于“形似于不似之间”,画出了中国山水和花鸟画的气象与笔墨味道。 近年来,田建通青灯黄卷泼墨挥毫,创作出大量风格鲜明的油画和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部分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有《巍巍中华》、《塞外风情》、《岁月》等。近年多次在各地举办“田建通油画风景作品展”,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画家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油画研究会会员;曾任张家口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3 女儿田晓菁,骨子里浸透着的是一种视觉知识分子的情怀。 田晓菁的视觉图像世界是以水墨叙事来展开的。水墨人物、静物和鱼系列,则是她近期视觉表达的关键词。探寻田晓菁的视觉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家学背景是其从事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自幼随父学画,父亲的那种男人的禀性及责任意识,不仅浸润着她的心灵,更形成了她的那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观。 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田晓菁的水墨彰显出的是一股豪迈之气,而鲜有女性艺术家的特质。饱满的构图,充斥着的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但女性艺术家的敏感天性又促使她能以一颗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灵去感悟人生,去体验社会,进而在艺术上不断寻求突破与超越。由此也不难发现,她的视觉表达是开放的,是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脉搏密切相关的。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现代水墨研究生班。在从教十年后,为了大学时代未能实现的梦想,田晓菁义无反顾地走出张垣,走进宁静的校园,走进刘进安导师的工作室。 在学习期间,从水墨写生的造型、笔墨语言探索中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感受,到走出现代水墨画创作的彷徨,以及从导师、任课教师的言行中体会着对绘画、对生活的感悟。 “在体验这种单纯而快乐的校园生活中,增加了挥之不去的为人母的那份牵挂。就是这种艰辛、痛苦并快乐着的感觉促使我完成了现在的一些《鱼系列》的绘画作品。”田晓菁深有感触地说。 曾多少次田晓菁在工作与学习的路途中奔波,幻想着在一段安静的日子里,把思绪整理到画面上,不为展览而作,只为真实的完善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受快乐而宁静的生活。这又促使她完成了现在一些《静物系列》和名著《柳林风声》中一些动物形象的绘画作品。 众所周知,水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代表,它不仅是文化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礼仪和民族符号。而今的田晓菁,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在传统水墨上进行突破,并且突破水墨的学科界限,进而寻求传统水墨元素进入当代的种种可能性…… |
||
| ||
上一条信息: 土著、濮僚、巴人与土家族 下一条信息: 田松:北师大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