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田辛华】漂泊的歌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4392  添加时间:2012-1-17 18:17:59
 

田辛华

   生我养我的这地方,曾经是个戏窝。可惜戏最红火的那些年,我是个不懂戏的,只感觉那样一种声音,叫人一听便醉,一听就悲的声音,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骨子里长出来。无论哪里,随时随地,但只要那声音有端无端地一响起,便就把人的眼泪催下来了,叫做长歌当哭。

   最早熟悉这种曲调,是在一些丧葬事上,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谁家死了人,场面无拘大小,单只要请来一班响器,那气氛便就铺天盖地了。因响器的音调将悲伤扩张到极致,一声一句地听下来,不悲也悲,不痛也痛,不用说亲人,就许多路人,与那死者八杆子打不着的,也禁不得落了泪,那是人生的千头万绪,由不得让人悲从中来!

   后来长大些,知道中原一带许多的剧种,都与历史上的战争、灾荒缕缕牵缠,是人们乞讨路上的歌。历史上,黄河在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这片广袤的冲积平原留下一条条干涸的河道,豫东、豫北并河北、鲁西南的大片土地,一眼望去沙窝盐碱,荒草萋萋。贫瘠的土地不长庄稼,却生戏曲与歌谣。这里的人们,一出娘胎便就在乞讨的路上了,孩子们会说话便就咿咿呀呀,似语非语,似唱非唱,那是骨子里带出来的一分水韵与歌谣,就像那刘欢的《好汉》歌里唱的“大河向东流啊”“说走咱就走哇”,只是曲意略有些不同罢了:

   大河向东流啊

   只见种来不见收哇

   拉上爷娘的要饭棍呀

   打起梆鼓咱就走哇……

   豫剧最早起源于豫东,清乾隆年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记载,“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于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即后来的河南绑子戏。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又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当年黄河流经这里,河上大小船只,与一些戏班总有些瓜葛。一般的渡口习俗,唱戏说书的、打卦算命的及乡医,过河一律不收费。因黄河行船多有风险,沿河两岸许多庙宇,一年四季香火极盛,航行中遇到风险的船家,发了财的商家,许愿,还愿,俱都要为龙王唱戏,每逢节日,船家与商家更是请人做好戏装送给龙王庙里的戏班。早年这地方灾荒贫穷,一般人家吃穿都困难,龙王庙里的戏班却从不缺行头,当年著名的豫剧演员常香玉的父亲张凤仙,就曾在黄河岸边的一个戏班里。

   千里黄河,有一首旧歌谣如此唱道:“黄河水,湾连湾,湾湾都是鬼门关,今日播船黄河上,明日不知还不还?”用船工们自己的话说,那是“把舵使船,命在眼前”。过惯了水上风流日月的人们,人生与水泡在一起,生命也是另一种张力,久了竟离不开那水那船那戏,所谓“要待玩,撑大船;要待欢,耍戏班;累煞孩子种菜园!”一个“玩”字,活现出人们对船对水乃至对风险人生的戏剧情结,在他们眼里,小小菜园子里的琐细劳作,那简直就不叫活。千里黄河水上行船,曾有过许多禁忌,规矩之一就是不行哑巴船。船工上了船,逮什么唱什么。比如:“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上世纪末一首流传很广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启礼】《故乡明月》《怀念黄牛》       

 下一条信息: 【田启义】永远的志气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