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返回上一步

 
田永红《西北行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463  添加时间:2011-3-2 19:33:51
 

鸣 沙 山

——西北行之十一

田永红

    敦煌之南,有奇山,堆沙而成,方圆50里,沙不平铺,起伏如涛,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则二百米三百米直指蓝天,垄条纵横,游峰回旋,犹如巨龙盘踞,更感到稀奇的是,置身其境,往往能听到“轰隆轰隆”之声,故名为鸣沙山。

    2009年8月22日,艳日高照,和风煦煦,正是爬鸣沙山的好天气。沙漠对于南方人而言,可是稀奇的事,所以,我们一走出绿洲敦煌城,一看到茫茫如野的沙漠,心情无比激动。看到沙山那么矮小,就想凭着脚手登上山顶,可走不到二十米,一脚踩下去,满鞋的沙粒,回头看踩过的脚印,被细沙迅速停满,绵绵细沙让人,进一步,退半步,忙了半天,似乎行而无进,再匍下身去,手脚并用,效果也不甚明显。我们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汉子,似乎被小小的沙山难住了。只好打马回府,租上沙靴、骆驼,五人一组,备好水,穿上沙靴,骑上高大、温顺的骆驼,摇着叮叮口当 口当 的 驼铃,朝着起伏的沙山再次奔去。

    骑在骆驼上,起初心慌意乱,生怕从上面坠落在地,继而,觉得舒坦、平稳,把些些小命托付给这庞然大物,也还不奈。于是把悬在半空的心子放回胸腔,拿出照相机对着那一座座沙山一股劲地按快门,只见镜头中那一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又有些如乡村晒谷场上的那些谷堆,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竖的、顺的、脉络分明、走势清晰,梁梁相接,全都向一边斜弯,呈弓形状。我们就在这如刀如刃的刀背上行进着,顺坡缓上,看沙一边像瀑布般地漫坡卷去,一边似乎又像晒席般地贴了上来,风卷着细沙只往身上扑来,一会儿口里、耳里、鼻里,甚至连手机,相机上都粘满了细沙。抬头看山顶,山便不高,朦朦胧胧,如雾霭、万道热气顺下午的阳光倾注,浮阳光上腾,忽聚忽散,散则丝丝缕缕,聚则一带一片,晕染梦幻,走近一切皆无,偶尔见三、五米之外,有彩光耀眼,前去细辨,沙竟分红、黄、蓝、白、黑五色,大惊小呼,终于来到半山,离山顶还有三十来米的黄沙绝壁,只好放弃骆驼,抓着铁链子,手脚并用,一步一喘地往上爬。

    不知吞了多少沙,流了多少汗,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似乎置身于万顷波涛浪尖上,一览众山小,细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远处沙山下的一泓清泉,更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两胁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仿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然的感觉。但当我看到脚下数十丈的陡坡,就要从这坡上返回,心就慌了,心想,今天肯定要出事,然而,真正下滑时,什么也没发生。当我们坐上滑沙木板,两脚一蹬,一齐从山顶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身心好不爽快,此时只听见一阵“轰隆轰隆”的声响,由远而近,似雷鸣一般,又如重锤猛击巨鼓。我想,怪了,天空打雷了,马上就要倾盆大雨了,那时雨中的我们就要像泥拱猪一般狼狈。但看我们身后,那些外国游客,那些中国青年男女还在沙坡上张牙舞爪,你追我赶,或三、五成群携手成团,或双双相搂成抱从山顶翻滚而下,身后顺着烟尘腾起,一点也不像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惊慌。难道是我杞人忧天?

    鸣沙山是怎样形成呢?为什么会发出雷鸣般地声响?这是敦煌自然景观中的一个谜。我问了导游小姐剡晓红,她说很古以前,这里绿树成荫,水清草茂,一位领兵征战西域的将军凯旋归来,心想兵马连日作战,十分疲惫,也该歇息了,便令刀枪入库,马放青山、好生休息。谁知有一天黑夜,敌兵突然前来偷袭,众将士只得赤手空拳与敌兵厮杀,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积尸上万。敌军获胜正得意时,霎时黑风骤起,铺天盖地的黄沙像暴雨一样倾泻而来,顷刻之间,将敌兵和尸体全部埋在下面,形成了累累沙阜,成为大沙山。以后,沙山每到刮风时就轰隆鸣响,说这是战士的不服输的灵魂,在呐喊,似乎也在告诉人们,大敌当前万万不能疏忽大意,还说刮起的沙粒有五种颜色,就是五色旌旗,五色铠甲变成的。

    离奇的传说,大自然的奥秘给鸣沙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绚丽的色彩,其实,历代文献对鸣沙山都有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辛氏三秦记》载:“河西有沙角山,峰鄂危峻……”《后汉书·郡国志》也载:“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难以理解,只好用传说故事来搪塞,而科学发达的今天,对这一自然现象之谜,还是无法给人以科学满意的解释。不能合理解释,又何须硬要解释呢?人心都不能让天识透,何况乎,天地间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神秘诡谲,保留些许神秘,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增加一点色彩,不更好吗?

 

 

月 牙 泉

——西北行之十二

田永红

    置身茫茫沙海之巅,向远处一望,见荒沙深处还有一片小绿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粗大的古树,然后在绿荫中耸立着一座金壁辉煌的古建筑,之前便是一汪清泉,似初上弦的半弯月牙,静静挂在浑黄的天空。我心情非常激动,想怎么在这千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有如此一泉水,四周戈壁沙滩紧紧地拥抱着,沙泉共处,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真乃敦煌一绝。

    来不及多想什么了,我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300来米,宽约50余米,水背坎除了从沙堆中长出来粗大低矮的白杨、垂柳、沙枣外,就是摇曳的丛丛芦苇,正开着白花,水面下飘动着柔柔的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两只洁白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千里戈壁,来到这里。细看,碧波中还有成群的游鱼,穿梭往来,自得其乐。本地人说这水草为七星草,鱼为铁背鱼,草能催生壮阳,鱼能医治疑难杂病,两样一起吃用,就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被称为“药泉”。

    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美丽、多情;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样神秘、温柔、诱人;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瓜——是那样碧绿、甘甜、晶莹。我说,月牙泉就是一位静静酣睡的少女——纯清,优雅,娴静,我轻轻走过,不忍去惊扰了她的美梦。从这里,我更想到了生命。

    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又是那样的顽强,就像月牙泉岸那些千年柳树,虬根曲绕,裸露沙面,高高垅起,然后深深扎入沙漠,最终伸向泉边,寻找水源;生命也像这月牙泉,落在这荒沙里,有许多偶然,也有许多必然,哪一个环节不到位,她就会被无情荒沙掩埋,然而,月牙泉在沙山环抱里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月牙泉的奥秘,就是生命的奥秘。

    月牙泉的奥秘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古人有感于她神奇,便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的神话来诠释这自然现象。其实,任何人到这里要么惊奇得一言不发,要么会神思飞扬,同样可以想象出许多神话。就象导游所讲的那样,让人遐想联篇,她说,很久以前,这里天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干渴难忍,大放悲声,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此地,知晓其情后,便播下甘露化为月牙泉,供人们饮用浇灌。后来人们便在岸上建有娘娘殿、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建筑群,感谢白云仙子的恩德。

    说到这里,古寺里走出一位老尼,颈挂一串佛珠,满脸慈祥,恍惚间如白云仙子再世,手里拿着长竿网袋向月牙泉走来。是来打捞被风刮到泉里的枯叶、杂草什么的。我问:“一粒沙都吹不进泉里,又从何处漂来枯草败叶呢?”她指了指游人们手里的矿泉水瓶、卫生纸。淡淡说:天不会打扰这脉静池,但谁敢保证文明人不惊扰她呢?这话出自佛家之口,虽然平淡,但让人很有嚼头。

    是的,千百年来,月牙泉不涸。是因为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她永远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存状态。月牙泉北的沙山叫前山,泉南的叫后山。前后两山在泉西边是连接为一体的,但山势最低处形成为缺口。泉的东北面有一宽阔的空开着的大缺口,成了一个风口。本地常刮西北风和东风。大风带着黄沙进入风口以后,在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下,又分别成为三段不同方向的风流,沿着月牙泉周围的山坡作离心上旋运动,把挟带的流沙刮上山顶,抛向山峰另一侧。于是大风挟带的流沙和月牙泉周围山坡上滑下来的沙子被风送到四面的沙山背上。这就是刮大风时我们所见到风吹流沙上山坡的奇景,也就是月牙泉“绵历古今,沙不填之”的奥秘。

    正如余秋雨所言: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莫 高 窟

——西北行之十三

田永红

    莫高窟是我向往已久的游览圣地。8月23日这天,这个愿望终于如愿以偿。我们是在阳光灿烂的中午去的。这个时候的我,特别的疲乏,就像公元366年的某一天,乐僔和尚手持禅杖四方云游到此一样,总想找个清静的地方靠一靠。这一靠不要紧。乐僔疲惫的眼睛向对面的三危山看去,奇迹出现了,此时乐僔的心情不亚于我此时读到灿烂佛宫的心情。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三座危峰的金光中化作“三世佛”显出真容,倏地一晃,好像有无数菩萨在诵经说法。金光明暗交替地闪烁着,又隐约看到飞天仙女在金光中飞舞:有的在散花,有的弹奏乐器……一心持戒修行、礼佛诵经的乐僔被佛国奇景炫惑了。他认为三危山上的金光就是佛光显现。这佛光照在他身上,顿感身心愉悦,疲惫尽消。心想,我苦苦寻找,顶礼膜拜的佛祖灵光不就在这《山海经》记载的“舜逐三苗于三危”中的三危山吗?还要到那里去苦苦追寻呢?他决心就此修行拜佛。

    三危金光也许就是佛光,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梵净山见过。在此不想多讲了。反正当时的乐僔和我此时看见了莫高窟的心情一样,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彻底省悟了,决定就在三危山下筑窟造像,使这里真正成为灿烂佛宫,就像佛光中的胜景。

    不久,乐僔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胜景。不久,一个叫法良的和尚也从东方来到这里,在乐僔的禅窟旁又开凿了一个石窟,之后,一个又一个新的石窟挖了出来。官民齐动,或合资,或独筑,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祷,全向这片粗犷的沙石陡坡凿进。就这样经北魏至元代十几个朝代连续千年的营造,其间在这些营造的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的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变成大大小小735个洞窟, 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余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形成了今天让我们惊奇的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的莫高石窟群。这些世界级的艺术珍品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那么神秘而又安详。让你看不够,摸不着,这些艺术就像一千年而始终活着的生命,携带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而自己身不由己地,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里,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而一双眼睛根本不够用。导游还是有选择地将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让我们浏览,如果把这些艺术的门都打开,自己早已被无数双艺术巨手揘成粉末,化为轻尘,变成一阵轻风。

    年轻的导游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小伙子,他按朝代先后带我们走进佛宫,首先,我们进入了北魏时的石窟,那青褐浑厚的色彩,奔放豪迈的笔触如同刀剑。就像驰骋沙场的北方骠壮武士。到了统一中国后的隋朝,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石窟的刀法也显得大气、精细,随着隋炀帝享乐主义的扩张,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暖暖香气。

    我承认艺术是传承的。但进入唐代石窟,不论是彩塑、还是壁画就有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色流猛地一直涡漩卷涌,然而它浓烈却不野,舒舒展展,清清爽爽,流利的线条,细致入微的色调,幻化为壮丽的生命乐章,灵动的人性,令人惊叹。一千多年了,我们诗歌以及绘画艺术,怎么还没有超过唐代,真让不可思议。第96窟为35.5米高弥勒大像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唐代碑铭称其为“北大像”,其佛像的身材和坐姿,显示了初唐时的宏大与开放,又如第130窟为26米的被称之为“南大像”的弥勒佛,衣纹简练流畅,搭于左膝上的左手塑造细腻圆润,富有质感,被称之为东方美手,而右手损坏的是经过宋代重绘,就显得僵硬、呆板。无论是“北大像”还是“南大像”的彩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魅力十足的吟笑和娇嗔。于是,他让你看了就永远忘不了,就安祥,就舒坦,就觉得这个世界可爱。

    在唐代飞天的描绘也表现出成熟而完美的特点。第172窟西壁佛龛顶部,在华盖两侧各画出两身飞天,一身头枕双手,身体舒展,怡然而上,仿佛鱼在水中悠然游过;另一身头朝下,双手捧着花蕾,飘然而下。这两身飞天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身旁彩云也随着不同的方向翻卷,形成一个充满动势的结构。他们身体修长柔和,长长的飘带体现出轻盈如燕的动态,简单的几朵彩云,衬托出她们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是对生命的赞礼,对人生的解读……

    我在灿烂的佛宫里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阅览,不知不觉已夕阳西下,三危山中仿佛也有万道金光,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涌动,化着一尊尊佛像,慈祥地笑着,慢步向我走来。

 

 

 

藏 经 洞

——西北行之十四

田永红

    我们走进莫高窟第16号窟,一股凉气扑面而来,直透着心子。在甬道的北侧有五级上小下大的弧形石阶,顶着一扇打开的铁门。这个铁门内的石室编号为17号窟,它就是震惊中外的敦煌藏经洞。

    1900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多事之秋的一年,八国联军经天津攻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而远在大西北的莫高窟也注定会发生点事,这一年看管莫高窟的王圆箓道士请来了当地一个姓杨的秀才抄写经文,杨秀才觉得室外天气炎热,见16窟通道内凉爽,便将桌案放了进来,伏案抄写经文,每当抄写疲惫时,就用萝萝草杆点火吸旱烟解乏。经常把燃烧剩下的草杆插入墙缝,谁知越插越深,竟然一直向里插了进去。用手轻轻一敲,墙壁发出扑扑的空声。杨秀才感到非常奇怪,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王道士。王急忙来到墙壁前,敲击数次,内空无疑。俩人合力铲去泥皮,显出这个用土块封砌的小门。搬开土块,竟然是座小石窟。里面的经卷、佛幡、铜像和文书不计其数,堆满了石屋。这天,正好是1900年5月26日。一个被埋没了长达950年之久的神秘的洞窟发现了!王道士根本不知道,他用枯瘦颤抖的双手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震惊中外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石窟建立。无数才华横益的学者,将为这个石窟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与耻辱,将由这个小小的石窟来显现。

    这个藏经洞所藏的有公元4世纪至公元之11世纪初的文书,绢画等文物5万余件,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数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具有珍贵价值的“官私文书”。除汉文写本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希伯莱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写本,它们是研究中亚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的重要资料,价值连城。王道士便不识宝,我在藏经洞陈列馆的墙壁见过他的照片,穿着长长的土布道袍,头戴白色的小帽,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道士。他本是湖北省麻城人,没有文化,曾到肃州(今酒泉)的巡防军中当过兵,退役后,在酒泉出家做了道士。后来云游到敦煌,居然在莫高窟前找到了托生之地,几经转折,还堂而皇之地当上了莫高窟的管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那个时候的中国,完全也有可能选王道士这样的人把持某一个要害部门。但王道士确实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了,他完全是这样一副面孔,人家把他卖了,他还在哪里帮人家数钱的角色。他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些文物的重要价值。不过。按照中国人的概念,古物总是很值钱。于是,他选了几件精美的写卷和绢画送给县太爷和衙门的名流,希望能得到点赏赐。可是,令他失望的是,县太爷虽然把它当作古玩来欣赏,但没有太重视,只是下达一道命令,让王道士就地封存起来。

    由此,王道士不断送给熟人朋友们的这些写卷被当作古董或书法艺术品已在很多地方流传开了。

    1902年,金石学家叶昌炽到甘肃省任学台,他曾考订了由敦煌县令汪宗翰派人送上的几种敦煌的唐碑拓及藏经洞里的写卷和绢画水月观音等,认识到这些材料的学术价值。但汪宗翰却告诉他说:藏经洞发现的写卷只有数百卷,发现后已被当地的僧俗分光了。对此,叶昌炽只有叹息而已。或许汪宗翰所说的是来自王道士的谎言,因为要是真的由官府来管理这些宝物,王道士也就没有什么利益可言。而实际上王道士成了这个宝库的直接管理者,恰恰那些石窟里积沙,那些壁画、彩塑的残缺,都需要钱来清扫、修订,王道士就不得不断地偷偷弄出一些古写本送人或估价出售。而此时的慈西清廷正忙着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合约,哪里顾得上几千公里外的敦煌宝库。就这样,由于清廷的黑暗,地方政府的麻木,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幕触目惊心的悲剧,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剧!

    1907年,英藉匈牙利人斯坦因找到王道士打算提供一笔慷慨的捐款,王道士眼睛一亮,随后挑选了24箱古代经卷文书、5箱绘画、刺绣给斯坦因,然而换回的捐助仅130英镑;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仅以500两银子就精心挑选出学术价值极高的写卷6000多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橘瑞起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从1970年至1915年,先后有英、法、日、俄国的探险者来到莫高窟,用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了其中的4万余卷写本及大量绢画,敦煌的宝物流散到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仅存万余残卷。当欧美那些冒险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来到敦煌,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在茫茫沙漠里烧起了股股狼烟时,我们的官员在干什么呢?也许有的正在为争权夺利忙得不也乐乎;或睡在情人身边正做着美梦;或躺在烟床上,正贪婪地享受缕缕鸦片为的清香。如今,我们为了弄清楚敦煌学术上的某一个细节时,还得花钱千里迢迢地跑到外国去,看着人家脸色翻阅、抄录自己的资料,哪滋味谁也能想象得到!

 

 

 

敦 煌 女 神

——西北行之十五

田永红

    当我在敦煌大剧院观看《敦煌女神》大型舞剧时,总觉得这剧情似曾相识,后来终于想起,这不正是前一天看到的莫高窟第257窟的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吗?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线索清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构图严谨,是北魏的经典作品。

    故事是这样:在一座景色秀丽的山中,有一只鹿,双角洁白如雪,浑身是九种鲜艳的毛色,人称九色鹿。一天,它在河边散步,突然见着一个抱着木头顺流而下,在汹涌的波浪中奋力挣扎,高呼:“救命啊,救命!”美丽善良的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跳进河中把那人救了起来,落水人跪在九色鹿面前说:“我何以报答?”九色鹿说:“不用报答,只要你不说出我的住处就行了。”落水人发誓:“若我说出你的住处,身上长疮毒死。”后来,国王以国土、金银为诱饵。叫落水人说出九色鹿的住处。没想到落水人经不住诱惑就出卖了九色鹿,并带着国王来九色鹿住处抓它。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揭穿了落水人丑恶面目。明白事实真相的国王,不仅没抓九色鹿,还斥责落水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行为,落水人因失约而满身长疮毒死。

    故事虽然简单,但经过艺术家精心创作,用歌舞、架技等艺术形式,将九色鹿这个美丽善良的形象,淋尽致地表现出来,人鹿合为一体的飞天女神,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加之在歌舞和音律中融进了神秘多彩的西域情调。其敦煌特色跃然低上。

    从这台节目中,可以看出敦煌传统歌舞是一种热情奔放的、外向张扬的艺术。它带有多种世俗文化交融的华丽色彩,以对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人生的欢乐和赞颂为目的。大气、开放、欢乐是其特征。

    奔波于茫茫戈壁,漫漫风沙中的丝绸路上的商旅,单调的驼铃无休止地重复着,旅人的远离家乡和家的温暖,在数日的风尘和孤寂后,他们得以重返现实生活中的两性世界,然而他们知道,这短暂的停留意味着新的征途即将开始,于是他们需要狂欢,需要美酒美人,需要那比酒更醉人的歌舞。旅人借歌舞以排忧,借歌舞以怀乡,借歌舞以回到他们梦中的那非现实的生活之中。

    于是,敦煌的歌舞便伴随着商贾的驼铃和骚客的低吟高诵而兴盛起来。

    敦煌歌舞和敦煌壁画一样十分典型地体现性意识,这也许是敦煌歌舞起源于**的欢悦,或许是对生命的赞颂,或许是旅人对美人、美酒和歌舞的需求。在歌舞中对性的抑制和张扬。一是通过服饰、头饰等物的遮蔽制造一种神秘和欲盖弥彰的暗示,又通过扭腰、送胯、顾盼等身体动作及表情产生极度的诱惑,以达到对性的张扬。

    然而,产生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世俗需求的敦煌歌舞,其本身并没有流于低级庸俗,因为它是有真挚的人类情感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敦煌歌舞是多种文化的完美结晶,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土著文化磨合融合,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佛教文化在这里碰撞,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的旅人的主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商贾、使团、诗人、侠客等等,他们更多地是在这种歌舞中追求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归宿,这使得敦煌歌舞以文化意味和艺术价值而流传兴旺。

    敦煌歌舞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登台表演,人家都会从众多的歌舞中识别出来,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文化的多元性的佛教氛围的色彩。应该说,丝绸之路最深的历史影响,是它给汉唐社会以及汉文化注入了来自异域的活力,来自西域的多元文化打破了儒家独统天下的呆板与沉闷,使敦煌歌舞处于一种多彩的、跃动的、兴奋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自由空间,增强开放和包容性。

    《敦煌女神》歌舞,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所以,它是一门潇洒飘逸,古朴典雅,民族特色浓厚,时代特征鲜明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现代艺术,给人以全新的美的享受。它吸取了莫高窟飞天艺术的表现形式,又将这些飞天身着五彩衣、手持鲜花盘,臂披彩色长带,遨游于碧蓝的天空之中,飞舞散花,其乐无穷,把吉祥和美好带给人间的喻意,反映出来。

    欣赏《敦煌女神》歌舞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同时,它更应该是一种审视历史,审视文化和人性的历程。或者说,它更多的是给我们在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中以启迪。

 

 

 

牛肉面与黄河母亲

——西北行之十六

田永红

    被称为金城的甘肃兰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牛肉面和黄河母亲雕塑。

    我们从敦煌坐火车在兰州刚下车,一个姓徐的朋友,就要带我们去市中心品尝兰州牛肉面。坐了一夜的车,行程千多公里,肚子确实有些饿,能在这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里,得到如此热情的招待,心情已经很激动了。何况,这牛肉面是兰州最有代表性的食物。

    走进一家铺子,见里面摆着十多张桌子,周围都坐满了狼吞虎咽的食客,我们只好站着等一会。不一会我们都得了座位。随后,只见一个胖嫂笑咪咪地用茶盘端着两大碗牛肉面上来了。

    绿花大碗里盛着热气腾腾的韭菜面条,汤面上浮着细葱的牛肉片、香葱和红红辣椒、花椒,满满一大碗,面条清齐,红绿相间,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筷下去挑起入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一小碗,如若还需牛内,则另盘切送。我饿了一夜,真的也向胖嫂讨要加一份。新添的牛肉,干挺而柔酥,果真是上好黄牛腿肉,经精工烹煮,佐蒜泥辣酱,这餐牛肉面确实吃得爽,出了一身汗,觉得通体舒坦,这西北厚味,给人以热情宽慰。

    牛肉面的纯厚清香也在兰州民风中回荡。与我想象中的西北神貌基本相同,黄河滔滔穿城而过,使这儿的风气颇为疏朗和开放。所以,在滨河大道上,我们见到的“黄河母亲”雕像,也是像兰州人,如此亲切、和谐,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半躺下的“母亲”,脸上的线条是那样的圆满、柔和。紧闭的纹路倔强的嘴,含蓄而幸福地微笑着,给人以大度而慈祥。黄河上吹来高原的万里长风,掀开她衣服的前襟,露出了他喂养了五千年儿女顽强坚挺丰满的乳房!而且怀里还匐伏着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孩子。

    当然,这孩子是男是女还是个谜。据说艺术家在构思这尊作品时,原本想把这小孩塑造成男孩,男孩更有力度,能代表黄河的坚韧、顽强。然而,又怕别人批评他,重男轻女,就只好用了这样一个姿势:匐伏于母亲怀抱里,不显露象征男女的宝贝。

    我倒觉得这小孩是男是女,都无关紧要。有了小孩,这黄河母亲的形象更高大了。她是这样一位母亲:五千年岁月的白发之下,她用她源源不绝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数以千万计的儿女,这些儿女都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生生不息,战斗不止。而她在吞咽了人间最难以忍受的苦难之后,她仍然活着,仰躺在黄河之滨,永不离去。因为外敌的侵略,或因天灾人祸,或因儿女一时的不和,造成的战争,使她失去了许多儿女。她的丧子之痛,念子之深,盼子之切,使她免不了爆发为一次次悲愤欲绝,捶胸顿足的疯狂,淹没了一季庄稼,摧毁一片房屋,打碎一些坛坛罐罐,就像一般女人发怒一样啊。但是正是这时候,你看见了吗?这位混杂有异族血统的高大健硕的母亲,显示了何等不竭的生命活力啊!表现了何等惊人的充沛激情。然后,她发完火,她累了,她会静下来,顿失滔滔。她会梳理着秀丽的长发,更为温柔、体贴,无私地献出自己的血肉乳汁,哺着这个贫瘠而巨大流域。……她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西北高原性格、肤色浅黄的母亲。

    有一位诗人这样地写着:

满脸清雅澄明

微尘不生

双肩韵律流动

仅一背影

亦能倾国倾城

人间几度疮痍

为何你总是眼鼻观心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永红《西北行之五、六、七、八、九、       

 下一条信息: 田建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