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名人 - 古代名人
返回上一步

 
清白宰相田从典-“清谨公方”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1378  添加时间:2008-10-18 9:09:45
 

    田从典(1652-1728)字克五,号光山。山西阳城通济里(今东关)人。他从小就很有才气。10岁就能写文章,与县人张泰交齐名,时称“田张”。康熙甲子年(1684)乡试,名列第二,康熙戊辰年(1688)中进士。从典由广东英德县知县,历任御史、右通政参议、左右通政、光禄寺卿、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郞兼管光禄寺、左都御史、户总尚书、吏部尚书等职。雍正三年(1725)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著有《砥愚说》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入阁后,对自己要求更严,退朝后,正坐读书,对国是决策严格保密,“虽子弟莫能知”(清同治《阳城县志》)。从政30多年,田从典性甘俭约,食不兼味,家无厚产,门无杂宾。从典于雍正六年(1728)因病辞职,加太子太师,以原官致仕。行至良乡驿病逝,享年77岁。谥文端。

清白宰相田从典 (作者:石桦 ) 

  在山西省阳城县,无论城乡,无论妇男,一提起田阁老,尽管大多说不上他的名字来,但许多人都知道田阁老是位清官,都能够讲出一些与他有关的典故和传说。百姓口传的田阁老,本名田从典(1652─1728),字克五,号峣山,阳城通济里(今东关)人。因为在雍正三年(1725)曾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职,被人尊称为阁老。田从典从政30多年,历任广东英德知县、御史、左右通政、光禄寺卿、兵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可谓是位高职显,但他始终保护俭朴本色,食无兼味,家无厚产,被世人称为“清白宰相”。雍正皇帝亲自书写了“清谨公方”四字,赐赠田从典,并赠诗赞其“出纳望同天北斗,清芳品拟省中兰”,对其一生为官清正、严谨认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捐俸兴学

  田从典从小专心好学,以宋代五子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康熙二十七年(1688),36岁的田从典考中进士。随即因老父亲去世,居家服丧。一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43岁时始任广东英德知县。这里地瘠民贫,百姓负担十分沉重。旧有的户口名籍多非其实, 作为地方官加在农民头上的诸多杂派中,以耗羡(也称火耗,即是官府征收田赋时附加的损耗)最重,每两加至八九钱,这在全国来说也属于较重的地区。为了逃避赋役,富户大多采取将自己的田产隐瞒起来,诡寄于亲邻、佃仆之家等种种手法隐瞒丁口,躲避赋税;穷人则由于无力负担赋税,遂多向外逃亡。田从典暗自发誓,要改变这种状况,还百姓一个安康的生活。他在文章中写到:“若为囊橐之计而倾一人之家,任喜怒之私而戕一人之命,则大庚岭上将同颓石齐倾,始兴江头直与流波俱逝”。田从典首先革除了繁重的耗羡银,在此基础上,彻底查清了田亩户籍,规范了税收秩序,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广大农民摆脱了长期压在他们头上的丁银负担,原来因逃避丁税而逃亡、诡寄、隐漏等已无必要,老百姓纷纷回到原籍定居。田从典认为,地方之所以落后,民众之所以贫困,官员之所以肆行无忌,都是因为愚昧无知造成的。因此,他极力主张兴办教育,并且身体力行,捐出自己的俸薪,建立了近圣书斋。据英德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知县田从典将前浈江书院的基础上。“捐俸拓买左右后隙地,创建头门三间,中甬道两旁学舍十六间,后讲堂三间”。我们不知道田从典当时的俸银是多少,也无从考查具体拿出了多少来建立学校。据《清代爵禄》,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六品60两,禄米60斛;七品45两,禄米45斛;八品40两,禄米40斛;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从九品兼未入流31两5钱,禄米31斛5斗。从雍正起,由于京官清苦,特支双俸(米除外),称“恩俸”。明清时,知县一般为正七品,田从典作为知县,按当时的规定,他的官俸当是“俸银45两,禄米45斛”;又要买地,又要建房,耗费一定不菲。他又聘请名师任教,致使每次中举者八九人。近圣书斋成为古时的重要书院之一。田从典离任时,英德县的百姓们攀车挽留,依依不舍,有的一直把他送过大庚岭。田从典在英德曾为在当地任过县令的三个宋代贤臣唐介、郑侠、洪皓建立“三贤祠”。他死后,英德县百姓把他供入祠内,改“三贤祠”为“四贤祠”。

                     陈弊惩贪

  康熙四十二年(1703),田从典被推荐保举调京任职。第二年,任云南道御史。御史的职责主要是监察百官。设于各道的御史,品级虽低,但因代天子巡狩,所以权力很大。知府以下均奉其命。但田从典自律甚严,从不滥用权力。为了查清通州仓储的真实情况,他微服私访,租住在寺庙里,庙里管香火的和尚看他象个当官的,不敢接受他给的房费。他说,住店给钱,是理所应当的,你如若不收,我就不在你这庙里住了。和尚只得收下了他给的房费。在巡视西城时,田从典发现这里官场黑暗,有钱有势的人主动拿钱买通地方官员,老百姓打官司要先交铺垫费。他对这些地方恶习十分痛恨,当即下令不得收取铺垫费。
当时,官员的铨选和除授例归中央,为吏部之责,然而,总督与巡抚作为地方一级的最高长官亦参予铨政。他们以保举和题补的形式,向朝廷荐举人才,升调属吏。因而,清代的地方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督抚选用的。督抚题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以功名出身取人的弊端,使选官的重点转向了官员的实际才能和为官经验,官员的选拔,不再为循资迁转的旧习所束缚。而督抚不仅可以借题缺之机对通省官员进行个别的调整,以达到“人地相宜”,同时也可将饶有才干之员荐于朝廷。但是,这种保举和题缺制度也存在严重弊端。田从典自己虽然也是经保举上任京官的,但他认为,这种制度为一些地方大员随意调动官员,营私舞弊,任用私人,买官卖官的借口和捷径。田从典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向康熙皇帝呈上了《请禁滥调疏》奏折,他提出:“督抚不拘成例,请调州县,有秉公者,即有徇私者。州县求调,其弊有三:图优缺,避冲繁,预为卓荐地。督抚滥调,其弊亦有三:徇请托,得贿赂,引用其私人。名为整顿地方,简拔贤良,实乃巧开捷径。屡经败露,有骇听闻。嗣后请除江、浙等省一百一十余县钱粮难征,及边远烟瘴地,仍旧例调补,其他不准滥调”。“京官考选科道,令部院堂官保送,恐平日之交结,临时之营谋,在所难免。请敕吏部,遇考选科道,凡正途部属,及自知县升任中、行、评、博,与翰林一体论俸开列,听候考选。”他提出的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同,责成吏部讨论实施。
  康熙五十八年,田从典任左都御史。两江总督常鼐上书,弹劾安徽布政使年希尧、凤阳知府蒋国正贪婪无度,被下属揭发。田从典受命与副都御史屠沂前往调查处理。他们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凤阳,这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彰的家乡。虽然出过皇帝,但这里的百姓并不因此而有好日子过。到处是流浪行乞的百姓,因饥饿而倒毙在街头路边的,随处可见。田从典和屠沂,避开官员的迎奉,认真调查取证,证实了二人贪赃受贿的事实,最终蒋国正被处斩,年希尧免职。
  康熙五十九年,田从典升任户部尚书。雍正二年,任协办大学士。三年,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入阁后,对自己要求更严,对朝廷的大小事情,他都严格保密,就是自己的夫人、孩子也不予说知。六年三月,因年老辞官,加封为太子太师。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病而逝,终年七十八岁。葬于阳城县凤城镇酒庄村。

                  朴诚家风

  田从典的家附近有一座关帝庙,不知建于何朝何代,当地人信仰关公,供奉关公,深受关公精神的影响,凡事讲究一个“义”字。田从典的父亲田雨时是明末的诸生。还在田从典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一帮强盗进了村,田雨时带领儿子田从典和兄长的独生子外出躲避,考虑到带两个小孩,不能兼顾,他就把自己的儿子放在路旁的草丛中,背着哥哥的儿子躲进了山里。强盗走了以后,田时雨才把儿子田从典从草丛中找了回来。父亲为人处世的方式在田从典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田从典从小与一帮小伙伴,整日里在关帝庙玩耍,扮演“三国戏”、“关公戏”,他总要演关公。稍大后,田从典又进入“文庙”读书。文庙又称孔圣庙,位于县城东南。始建于宋代,明洪武初年重建,是从前文人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旧时县级学府。庙内殿宇辉煌,古木参天。前院有棂星门、畔池、名宦祠、乡贤祠,后院有大成殿、东西庑殿,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儒学建筑群。田从典在这里受到浓厚的儒教文化熏陶。《四书》、《五经》是当时的必修课。田从典特别尊崇朱熹,手中经常拿着朱熹写的《四书章名集注》。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身体力行。他将关公的“忠” 与“义”,孔子的“礼”与“仁”,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科举成名前,田从典因家寒在洪上村教书糊口。洪上一家范姓财主的女儿从绣楼上看中了他,但父母兄嫂都不同意。因她哭得死去活来,非田从典不嫁,家里人勉强答应,威胁她说“嫁过她,以后就别进范家的门”。田从典结婚后,妻子纺织,自己攻读每至深夜。夫妻相敬如宾。他为妻子不嫌贫爱富的美德所感动,更加发奋读书,终于考中了进士。成为一代名相。同乡人田嘉谷问他为什么能够受到皇帝的倚重和同行的敬信,他回答“朴诚而已”。
田从典的儿子田懋。从小受父亲的教诲,在家乡有贤良孝友的名声。乾隆初,任礼科给事中。上书连续弹劾河南巡抚尹会一、按察使隋人鹏、工部尚书赵弘恩。高宗皇帝夸奖其敢言,破格提拔为副都御史。一次,一个朝中大官的弟弟仗势欺人,看到一个新娘长得好看,就拦截回家。新郎告到朝廷。田懋到当地办理此案。他带了一个随从,微服私访,弄明真情后,立即将恶人予以正法。被人称为“白面包公”。但因他弹劾过多,犯了忌讳,皇帝以“嗜酒务博”之名,罢了他的官。从此返家,闭门读书。栽花种竹,奉侍母亲,力尽孝心。 
  明清时退职的官员或文人多建别墅或精舍(读书之所)。如,明末张慎言在屯城建有洎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田懋在鸣凤村建有依园。依园建于村东,门外有一砖砌的拱圈门,额上题有“是一香山”四字。圈门内依园住宅大门上题额为“山林气象”。院落大小三进,院北依崖傍山,因势建有重叠的楼阁和窑洞。宅东旁门外,建有眺台,花木葱笼,是园中风景之地。东南方在用太湖石砌起的台基上建有五角凉亭。园内有鱼池一方,上架石栏桥梁,游鱼可见。与南楼相连的是一片坡地,上近城垣。园门内迎面有多株桃树,春来花天灼灼,因此,别名“桃园”。其实更多的是青松。道光末年,村内盐商白陵买走依园,又加修葺,使园林面貌一新。人皆称之为“白陵池上”。白陵之子白少山好以文会友,城内文士常在此饮酒赋诗,每会常遇雨,白少山因此将依园戏称为“酿雨山房”。咸丰五年(1855)正月,“闹盐粮”义军入城,将盐商白氏住宅捣毁。白氏家境从此破落,依园旧貌不复存。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重庆合川田氏族谱       

 下一条信息: 田 耕 田雨时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