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动态
返回上一步

 
田家渔村变奏曲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7103  添加时间:2008-4-12 13:11:39
 
  记者:首先隆重请出我们这一期的嘉宾,西霞口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田文霸。你好。我想问一下,就是咱们村里的人一般称您称什么呢,是称田总还是称什么? 

  田文霸:他们现在都称呼我霸书记,因为我们农村还是喜欢受党的领导的这种东西。因为我叫田文霸,我们村里都姓田,所以叫最后一个字,叫霸书记。 

  记者:那咱们村的党委书记田文科一般你们都称他? 

  田文霸:叫科书记。 

  记者:然后你是霸书记。 

  田文霸:对。 

  记者:就是因为都姓田? 

  田文霸:都姓田,中间那个字是一个辈分,也有的是重复的。 

  记者:是咱们整个西霞口村都是一个田姓的大村是吗? 

  田文霸:95%姓田。 

  记者:这也算是咱们西霞口的一个特色? 

  田文霸:对。 

  记者:我记得我们在底下看到一个好象是乾隆皇帝题的一个字,叫什么福田花园。 

  田文霸:福田花园。 

  记者:这个是什么意思?也是跟这个田姓有关系是吗? 

  田文霸:因为福田花园,实际上就是这个地方像花田雨露那样的,是一块宝地。 

  主持人:咱们西霞口村虽然名字上是有一个村,但是却有很多的全国第一。我先来数一下咱们一共有几个全国第一?一个是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港口,一个是全国第一家村办的国际海运公司,还有是全国第一家村办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全国第一家村办的4A级风景名胜区。不知道我说的这四个全国第一对不对? 

  田文霸:对。 

  主持人:除了刚才说的这四个全国第一,我这儿也发现了有一个第一,就是在咱们西霞口村的一本书上看到的,1977年田文科当上了村支书,两年时间就让西霞口村的粮食产量在全公社的20个自然村排到了第一。我想这个第一应该说是咱们西霞口村一系列第一的一个开端吧? 

  田文霸:对,这是一个开端,在1977年以前,西霞口村人那个时候全部就是靠种地,就是农民。这个77年以前是全公社的倒数第一。 

  记者:倒数第一。 

  田文霸:倒数第一,77年以前是倒数第一,田文科77年当村支部书记以后,就是第二年就是全公社的第一。 

  记者:那他是怎么做到这个第一的呢? 

  田文霸:那个时候就是靠体力种地,这个靠带领大家拼体力,再一个是种地也得靠智慧,就是靠着实际种的米,什么地种什么粮食,也有一定的科学,但是大部分还是靠体力。 

  记者:都是种地,但是咱干的比别人好,比别人卖力。 

  田文霸:因为文科他比较有号召力,再加上他肯带头,大家都拥护他,愿意跟着他干。 

  记者:他那会率先先去种地是吗? 

  田文霸:对。 

  记者:原来咱们西霞口村一直是种地的,但是现在我好像在这儿走一圈,没有看到有谁在种地。那么这个种地后来是什么时候开始改的呢?就什么时候你们开始不种地? 

  田文霸:到94年全部没有种地的,因为这个村有接近30年的发展,现在我们村村民的生活基本上改变了原始那种农民的生活方式。 

  记者:当时是怎么决定你们不种地的呢? 

  田文霸:当时是田文科提出来的。 

  记者:当时有一个什么口号呢? 

  田文霸:大家都提出,田文科就提出来,向渔队的支部书记田文虎,上来就说都是一个老祖宗,在一个村里,我们靠海不吃海,显得有点怪,大家都想致富,为什么不合在一块?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是共同大家共同致富,就这样渐渐合并起来。 

  记者:就利用你们西霞口村这个特有的资源,靠海吃海,然后逐渐摆脱了贫困? 

  田文霸:是。 

  主持人:在1987年的时候,西霞口村就已经有了全省第一家的渔业公司,我想问一下这个渔业公司当时成立的时候还顺利吗? 

  田文霸: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就说是一些农民打鱼,就说你搞这个水产应该是,是有好多人不同意,渔农,原来渔农是经济收益有点差别,渔队原来有些人也不同意,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反对,说你把一些农民搞了去打鱼不能成功。 

  田文霸:结果经过田文科同志的带领下,大家就是农民和渔民结合在一块非常团结,就是原来的渔民带领农民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全都会打鱼了。 

  记者: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渔民。 

  田文霸:对。 

  主持人:渔业公司成立以后,西霞口村是完成了从小农经济向渔业经济的转变,原来咱们这儿好象是农队和渔队分开作业,那么成立了渔业公司之后,我想问一下您的收入提高了吗? 

  田文霸:87年合并以后,一年就达到了1087万。 

  记者:1087万,那翻了有十几倍。 

  田文霸:它的利润就达到了300多万。 

  记者:那么如果说在转型之前,就是咱们西霞口村是农队和渔队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比喻说咱们这儿老百姓可以说是既吃不好又吃不饱的话,那么转型之后咱们转变成渔业经济的时候,老百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田文霸:不但是吃得饱,而且是吃得好。记者:吃得好?解说词:“靠海吃海”让西霞口的村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相对于日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说,这仅仅是个开端。 

  主持人:在完成第一次转型之后,据我所知,后边还有变化。在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其实靠海吃海,顺理成章,又容易又赚钱,为什么不一直做下去呢?是怎么想到后边再继续转型的呢? 

  田文霸:后来就是,因为是打了几年鱼,那时候海上资源特别好,田文科,我们当时的支部书记田文科同志,他发现打鱼吃的是资源饭,慢慢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那么那个时间正好赶上这个时候,工业产品短缺,我们就是慢慢地把渔船,有一部分渔船卖掉,发展工业,发展造船。 

  记者:发展造船? 

  田文霸:嗯。 

  记者:那这个时候就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田文霸:对。 

  记者:由渔业经济向工业经济。 

  田文霸:向工业经济转型。记者:您刚才说到了西霞口村要建一个造船厂,那么我想对于一个村来说,建一个造船厂应该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田文霸:也是经过一个,怎么说呢,是漫长也是很短暂的,通过到现在才十几年的时间。因为当时一开始是发展造的小的渔船,从修造木船开始一直到港口渔船,一直到现在造大型的货船。 

  记者:造船这块是不是也需要引进一些外来的资源? 

  田文霸:对,我们聘请了很多的这个外面的一些工程师。我们现在船业公司的经理就是我们高薪聘请的。 

  记者:用高薪吸引外边的人才? 

  田文霸:对,包括我们船厂现在的船厂的大部分的高层管理人员,经理还有副经理,修船的经理还有总工程师都是聘请的。 

  记者:可以说在聘请人才方面,西霞口村从来是不吝啬花钱对吧? 

  田文霸:对。 

  记者:也就是不惜重金请他们来,为咱们西霞口村创造经济发展。 

  田文霸:是。 

  记者:同时让咱们村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田文霸:是,他们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记者:那这个造船厂现在已经运行得怎么样了,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了,你给介绍一下。 

  田文霸:现在是造船能力能达到15000吨,修船可以有两个钢船坞,一个35000吨,一个65000吨的钢船坞,现在就说是在屋里边修理能达到65000吨,在码头维修的话能达到10万吨。 

  记者:咱们一般接的都是哪的订单? 

  田文霸:世界各地的都有。 

  记者:世界各地的都有? 

  田文霸:造船的订单现在已经接到2012年。 

  记者:已经到了四年之内的订单都已经满了? 

  田文霸:对。 

  记者:那生意非常得兴隆? 

  田文霸:生意非常兴隆。 

  记者:那咱们这儿是怎么把咱们西霞口村的新的造船厂给打出去了,吸引外边的,世界各地的人来咱们这儿修船、造船? 

  田文霸:因为我们船厂不断在扩大,而且地理位置比较有优势。这个有了好的人才以后,就是修船的质量还有速度都比较快,也比较好。所以有些客户一修理一遍以后,都是大的船业公司,他一来修了以后就知道这儿比较好,下次接着再来。他现在的信息都非常灵通,现在网络时代,大家都知道这有个船厂,大家很快大家都来。现在我们修船厂的来修船的船,都是在那儿排队,一天都没有闲着这个船坞。 

  记者:等于说咱们这儿是有好的质量,形成了好的口碑? 

  田文霸:对。 

  记者:吸引了不少的回头客。然后再通过这些回头客和一些互联网的传播,让咱们的名气越来越大。 

  田文霸:对,是一个良性循环。 

  解说词:由“渔业经济”转向了“工业经济”,村党委又一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因为他们的高瞻远瞩,西霞口又将迎来第三次转型。 

  记者:这个造船厂它的厂址是在咱们的龙眼港这个港口? 

  田文霸:原来我们是龙眼港本身就有,原来是个小渔港,以后不断地扩建,开始成为国家二类开放港口,最后申请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 

  记者:原来就是一个普通的渔港? 

  田文霸:原来就是普通的渔港。 

  记者:你小时候对龙眼港的记忆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田文霸:没有,原来以前我小的时候龙眼港是一个没有港,就是一个湾。 

  记者:就是一个湾? 

  田文霸:那是87年合并以后,到90年才开始,89年才开始投资建这个港。 

  记者:现在的那些公路,那些建筑、楼房,包括机器都是以前没有的,以前就是一片石头? 

  田文霸:一片荒凉的海滩 

  记者:一片荒凉的海滩? 

  田文霸: 

  记者:那也是很了不起。就是一个这么普通的海滩,变成了一个全国的,全国第一的这么一个称号的港口,然后给咱们西霞口村带来了多少的创收呢? 

  田文霸:现在每年它的销售收入,港口应该在5个亿吧。 

  记者:5个亿? 

  田文霸:嗯。 

  记者:占咱们西霞口村总量的多少?其他的一些企业? 

  田文霸:1/5。 

  记者:1/5。等于五大支柱的一个? 

  田文霸:一个,对。 

  记者:当时这个港口是谁提出来要兴办这个港口的,就是怎么会想到那么一个不起眼的海湾,却把它建成这样一个港口? 

  田文霸:当时扩建这个港口的时候,提出了很多方案。以后我们原来这么小港口也有一个小的港口,还有人提议在这边扩建。但是田文科同志提出了在龙眼扩建,但是最后经过大家的慎重讨论,还有也询问了一些专家,最后就确定,为了长远的眼光,长远的发展就定在龙眼港。 

  记者:那为什么定在龙眼港?龙眼港跟别的港口有什么它的优势吗? 

  田文霸:因为它一来是天然的地理位置比较好,二来就说它有发展的空间。在当时就是田文科同志选的,就是因为它有发展的空间。当时就是龙眼港修建投资比较大,但是为了以后的发展,还是定在龙眼港。 

  记者:您指的它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是指哪方面? 

  田文霸:因为它是一个天然的一个避风港。 

  记者:避风港? 

  田文霸:嗯。然后就是现在来说就是它龙眼港离国际主航道只有5海里。 

  记者:离哪? 

  田文霸:国际主航道。 

  记者:国际主航道? 

  田文霸:嗯。 

  记者:只有5海里? 

  田文霸:只有5海里。所以说现在也是我们修船的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之一。 

  记者:咱们搭着国际主航道的顺风道了。 

  田文霸:对。 

  记者:开始挣自己的钱。 

  田文霸:对。 

  记者:这个也是一个,可以说是科书记当时眼光比较敏锐,想的很长远做的这个决定? 

  田文霸:对。 

  主持人:龙眼港成为了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的对外开放港口,这也是咱们西霞口村迎来的第一个全国第一。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西霞口村也是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工商贸多业并举。 

  记者:我知道咱们这儿好象还有比较有名的是海参和鲍鱼是吗? 

  田文霸:对,那个是从也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因为还是靠海吃海,原来就是野生环境,资源繁殖以后渔民下去采捕。采捕多了它的繁殖能力跟不上,慢慢就枯竭了。 

  田文霸:后来我们和中科院,就是中国中科院联合建立了一个海产品育苗厂,在这里我们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开发,现在是海参和鲍鱼育苗非常成功,我们的这个鲍鱼的(多倍体)实验室还是国家863计划项目。 

  记者:863计划项目。 

  田文霸:嗯。 

  记者:现在这个咱们的海参和鲍鱼的养殖发展得怎么样?销量好吗? 

  田文霸:现在除了我们自己的海域以外,又租用了其他的海域,现在是海产品养殖基地达到了两万五。每年都是育苗厂育的海参苗和鲍鱼苗大量地投放海底,这个产量比改造以前翻十番。 

  记者:这个主要是销往哪里? 

  田文霸:海参鲍鱼现在是国内也有,出口的也有。因为现在中国人民生活提高了,高档的海产品价格比国外的不低。 

  记者:等于说在以前咱们西霞口村村民打上来的鱼就是自己吃?现在呢,打上的鱼有新鲜的卖出去,有养殖的卖出去,加工的卖出去。 

  田文霸:现在在经过一个过程,就是87年以前打下的鱼就是自己吃,卖还卖不出去,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也不方便,只能把这个鲜鱼加工成鱼干,然后卖一点,换一点钱回来。87年以后慢慢就是我们打上鱼在国内销售,以后把大量好的鱼拿到国外销售。到现在我们养高档的水产品,除了我们自己吃吃不完以后,大部分是卖给国内的,很少卖给国外。 

  记者:就是充分地利用了,也是利用了咱们海边的资源,但是做得相当好? 

  田文霸:对。 

  记者:我想问一下,咱们西霞口村五大支柱产业,那么您觉得最值得您骄傲的是哪一个? 

  田文霸:最成功应该是旅游产业吧。记者:旅游产业?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田文霸:因为它是属于我们现在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我们其他的四大产业都是我们的基础产业,发展到这个旅游,现在就是国内国外来的游客很多,也是凭借这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这个旅游。大家来看旅游的话,同时也看我们西霞口村,也看到这个整体实力,这是一个互补的项目。以后对于我们企业的对外的知名度提高了很多。 

  记者:就是别的游客可能去别的景点就是看看景? 

  田文霸:就是看看景,对。 

  记者:咱们这儿来了个游客先看景。 

  田文霸:先看景。 

  记者:再买海鲜,然后觉得咱这儿工业发展不错了,再签个合同再走,是吗? 

  田文霸:对,也对我们村整体有所了解,是这样。 

  记者:就是诓住游客,让他把钱包全掏了,再让人家走。田文霸:没有,他们是自愿把钱都留下的记者:自愿把钱都留下了。解说词:西霞口旅游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链,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山头,是中国海滨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并誉为亚细亚太阳起升的地方。在神雕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游人们可以与猕猴相戏,可以听虎啸狮吼,可以驾骏马御风而行,可以看海狮、海豹赛泳,可以欣赏海精灵鲸豚表演。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中,有一座由传说和自然点缀的仙山奇岛海驴岛。岛上山石嶙峋,层层叠叠,造型生动。记者:我想问一下,就是咱们这边行政单位其实是一个村,对吧? 

  田文霸:对。 

  记者:那住在咱这儿的居民可以说还是那个词,叫村民? 

  田文霸:对。 

  记者:那么我想问一下咱们这儿的村民生活得怎么样? 

  田文霸:大家现在说是丰衣足食也是不在话下,反正大家非常得富足。 

  记者:非常得富足? 

  田文霸:非常得富足,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少有所扶,人均住房达到65平方米,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达到60%。主持人:咱们刚才聊了很多都是关于西霞口村的一些发展,那么我想问一下咱们西霞口村的村民怎么样,他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您刚才提到了他们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我想知道这个富裕具体是什么程度?他们能和城里人相比吗?比如说以前我们去农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能用的是茅厕,烧的是柴灶,那么现在呢?田文霸:我们是农民,怎么,不能和城市人比,反正我们自己觉得是非常满足。 

  记者:我在村里也看了一圈,基本上完全改变了以前对农村的一种想法,我们去过一户村民的人家,他们家厕所,就是卫生间用的是抽水马桶,这个以前农村不是这样的,只有城里人才用抽水马桶,对吧? 

  田文霸:对,你说起抽水马桶还有一个故事。在80年代的中期,我们田文科他到大连去出差,背回来一个抽水马桶,他们家是第一个,我们村第一个按抽水马桶。那个时候他按的抽水马桶他老岳父都去骂他。 

  记者:为什么骂他呢? 

  田文霸:因为你是农民嘛,你这个粪便还得留着喂地,你是农民,你嫌这个脏,怎么能当农民,不能当好农民。就骂他。 

  记者:他当年第一个背回来抽水马桶? 

  田文霸:对。 

  记者:然后就挣钱让大家都用上了抽水马桶? 

  田文霸:以后他,不单是让大家用抽水马桶,他的意愿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经过他这代人的努力奋斗,把这个村民还有后代改变以往农民的那种生活方式。 

  记者:现在没人再骂他了吧,用抽水马桶? 

  田文霸:没有,现在感谢还来不及呢。 

  记者:我还看到就是咱们村民的厨房做饭用的是天然气。 

  田文霸:嗯。 

  记者:但是原来咱们对农村的印象就是做饭是用的是灶,烧的是柴,对吧? 

  田文霸:对。 

  记者:这个是什么时候开始改的? 

  田文霸:这个用液化气灶,第一个用液化气灶也是文科书记家,他也是出差买回来这么一个,当时买那个液化气罐,还不是现在那个小的液化气罐,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液化气罐。那种气头原来是一个生铁的,老式的,以后那时候用火柴一划火,有一个小开关一划火“嘭”。他,当时他的太太就不用,赶快拿走,我不用,这个我用不习惯,不如我用柴油炉,她不用。刚开始,从那开始慢慢慢慢大家都开始普及了。 

  记者:等于觉得文科书记挺奇怪的,好象什么会说人家出差买的都是土特产,买个衣服买个鞋回来。文科书记出差,头回背一个马桶回来,第二回背一个液化气灶回来。 

  田文霸:那个年代我们村人都很奇怪,因为他做事大家都不理解。你现在,从现在看来说,他做的那些事都是非常超前的一些事情。 

  记者:他在逐步地改变村里人的生活习惯? 

  田文霸:对。 

  记者:用他这种出差一个一个背的方式,背回来一些先进的文明和先进的理念? 

  田文霸:因为刚开始就是说是他用自己的,自己的表现就是带领大家改变这种生活模式。他的宿愿就是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那么那个时候他没有能力让大家都来改变,只是从自己的平时仪态当中,领导大家来改变。那么就是通过合并的时候,村里经济发展有一定经济实力以后,就是他在觉得我有这个义务让大家来改变生活方式,他有一些通过发一些福利,还有一些,就是做一些工作,慢慢大家都理解他,都改变了这种生活方式。 

  记者:听您这么说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文科书记是一个特别不喜欢墨守陈规的人? 

  田文霸:对对,他是一个特别不喜欢墨守陈规的人,是一个非常超前的。 

  记者:而且很喜欢创新,喜欢大胆尝试? 

  田文霸:对。 

  记者:就比如说别人可能,那我生在农村,我一辈子我就烧柴火的灶,我就用那种厕所,用茅坑,他就会想到去改变。 

  田文霸:他总是这样。 

  记者:总是这样? 

  田文霸:嗯。到现在也是这样,他到现在对我们的发展还是不满足。 

  记者:永远不满足,永远在。田文霸:永远在向前。 

  记者:那您能说一下文科书记在您心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就比如说用您刚才的那个词,比如说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永远在创新的人,或者说胆大的人,老第一个尝试新鲜事物嘛,老第一个提出原来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一些想法或者一些举措,是这样吗?田文霸:对。 

  记者:那这个具体在您心中是怎么理解? 

  田文霸:我刚才介绍,就是以前他做的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都不理解,你回过头来,回想一下30年的发展,那么他做的那些事,有的时候他做那个事一到两年大家还不理解,回过头来看30年的历史过程,他做的每一件事,包括我们村的产业转型,每一步现在都是走对。但是当时他提出改的时候,大家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有的还提出反对,那到现在来说事实证明,全部是对的。你现在就说是我们村现在要是有什么大的项目,现在去问村民,征求村民的意见,村民不会管的。 

  记者:村民不管。 

  田文霸:现在要是我们村有什么大的项目,他们不会管的,再也不会参与,这事我们不管了,说你们领导的事,当年就是田文科领导,总是大家说我们不参与了,我们以前有反对他都是错误的,现在他们说我们不管了,我们集体发展好了,我们有吃有喝了,不管了,我们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记者:等于说领导班子让他们彻底放心了,完全的信任?田文霸:是。解说词: 田文科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更改变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从心底里感到了幸福和满足。(同期)西霞口村民 田向前:住在农村,城市的享受。 

  记者:我们来到西霞口村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叫做西霞口是我们共同的根,村民利益必须优先,股份制是永不改的决策,大股地位必须归村。守诚信,举贤能,标本兼治,献谋施才,共同发展。我想请问您一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您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田文霸:这个是,因为我们就是那时候也是体制改革嘛,就是那个时候体制改革市里面有规定,就是法人代表董事长,你当时我们必须拿到股份的30%。那当时我们的田文科他就说这个不行,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村,我自己要把股份拿得那么多,我分了那么多的钱,你老百姓怎么办呢?因为我们都是要是富的话大家共同富,不能说分的,把我们的干部分得太多,不能拿这么多。最后市里体改办有这么个政策,你不拿这么多就不能改。结果没办法,当时有,还有两个副书记, 

  田文霸:当时好歹商量拿了15%,三个人,是这样,因为后来就是把每一个村民都划有股份。我们的意思就是,不管怎么改制,你大股必须还得归村里面,归村里所有。因为村里老百姓就是福利待遇都要从村里收益当中来支付,就是村集体没有收益的话,老百姓福利待遇没有人来支付,这样不行。通过这样考虑,这样定下来,不管怎么改制大股永归村,而且是每个村民都有股份。 

  记者:那咱们这边现在是多少户村民? 

  田文霸:现在是500户。 

  记者:500户。等于每一户。 

  田文霸:每户都有。 

  记者:都有股份? 

  田文霸:都有股份。 

  记者:那像您刚才说的大股地位必须归村,咱们村里拥有的这些股份是用来为村里做福利的是吗? 

  田文霸:对。 

  记者:现在都有哪些福利的措施? 

  田文霸:现在我们村就是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就是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福利都有。现在具体说就是每一位村民这个每个月发150块钱的超市卡,然后发130块钱的现金,然后6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发150到600块钱的退休金。 

  记者:每个月。 

  田文霸:每个月,就是学生上学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这个上大学到研究生的,每年补助一万一千块钱。这个闭路电视费,还有水费、电费都是全免的。 

  记者:都不交? 

  田文霸:都不要钱。 

  记者:都是由村里自己来交这个钱? 

  田文霸:村里还有一个市级医院,就是所有的村民看病都不花钱,还有当兵的,村里除了国家补助,我们村里还要补助一万两千块钱。 

  记者:您刚才说这个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比如说上大学的每年补助将近那么多钱。那么九年义务制以内的,是全免的吗? 

  田文霸:全免。 

  记者:就是说从小学到? 

  田文霸:上大学都不用你自己花钱,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你随意到哪里工作都无所谓,不回村,这些钱我们仍然是你的。 

  记者:不是要求都必须回村? 

  田文霸:不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义务,就是让你去上大学,学了知识不一定回村工作。 

  田文霸:你,大家都是一个大家庭,你到哪里还是为了国家。 

  记者:我好像听说咱们这边是近30年来在西霞口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治安和刑事事件。就是让我想到了咱们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这个词是那个年代,现在好象很少有这么好的治安环境。我想问一下,这个听起来让人很不可思议,咱们这儿是怎么做到的呢? 

  田文霸:这个还是回想到很多年以前,就是我们从87年合并以后,那个时候就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就定下方针,那个时候定的农渔粮合并,定下来的调子就是要大家共同致富。那么以后就是集体经济收益好了,每个人都有份。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最早的是每个月开始60岁的老年人发10块钱。 

  田文霸:因为那个时候是集体的经济收益也很低,从10块钱开始,逐渐的到全体村民发米、发面、发一点粮食。慢慢的开始变成发超市卡,因为这几年有了超市,合作成立一个超市,就是大家发超市卡,以前就是发米发面,现在慢慢通过这么一个过程,大家生活上,任何人都不会有生活困难,你生活有了困难,集体会照顾你。现在我们村就是对困难家庭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你最低生活家庭收入达不到七千的给你补到七千,就是没有贫困户,大家就是相安无事。再一个是你一来是环境比较好,二来村里也有一些制度来约束大家,不孝敬父母的,邻里之间吵架的,要受到严肃处罚,而且还要通报批评。 

  记者:就是对这个美德这块已经有规章制度呢? 

  田文霸:有。因为很多年以前我们就有这个制度,我们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两手齐抓,一来是提高生活福利待遇,让大家有高的收入。二来违反了制度以后要受到严肃的处理。 

  记者:我想问一下,就是您刚才说不孝敬父母的要受到通报批评,还有什么?吵架的? 

  田文霸:对,吵架的,吵架打架都要受到处罚,而且要通报批评,通报要发到全村,全公司都要知道你犯了错误。 

  记者:那咱们西霞口村这几年还有这样的批评吗?有人触犯这个规章制度吗? 

  田文霸:现在没有,以前刚开始,就是刚开始合并那个时候刚开始有。也有的时候不孝敬父母也受到处罚,他要不孝敬父母的话,就是到年底就是公司要把你的工资,你的家庭成员有几个人,加上你的父母平均里分配,把你的父母应得的这份钱不用通过你,我公司派一人送给你的父母,而且我还要你犯错还要向公司交200块钱的手续费。 

  记者:等于如果你不孝敬父母的话,组织上会把你的父母给安置好,还会批评教育你。 

  田文霸:对对。 

  记者:那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好象咱们这儿的村民真的是永远不用为生活发愁,对吧?谁也不缺钱。 

  田文霸:现在是这样。 

  记者:那这种现在的这种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在您小的时候您想到过有今天这样一天吗? 

  田文霸:没有,那时候哪有?那时候我们小的时候,就是我们刚才给你介绍了,我们村就是全公社22个村倒数第一,我们那个村就是粮食还吃返销粮,自己种的地产的粮食还不够,还要靠返销粮。农民干一年,到年底不但拿不回钱来,还跟集体借。 

  田文霸:然后我们这儿还有一个笑话,就说是当时到集上去赶集,别的村的小孩在家哭,淘气的时候,他妈妈都会说,你要再哭我就把你送到西霞口。 

  记者:哭把你送到西霞口,让他去吃苦受穷? 

  田文霸:对。 

  记者:现在想送都得排队吧? 

  田文霸:现在是的。 

  记者:那等于说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西霞口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于说原来您小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么一天? 

  田文霸:小的时候没有想到。 

  记者:我想问一下,您小的时候,对自己将来的设想是什么?当时最开始您觉得,您长大后的西霞口村会是什么样子,肯定跟现在这个样子不一样。 

  田文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追求。上学的时候就是希望有一辆自行车,毕业以后就希望有一辆摩托车,但是到现在生活有轿车,有别墅了,我以前都没想到。 

  记者:那您还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您的理想都实现了。 

  田文霸:已经超过理想了。 

  记者:已经超过理想了。我想问一下,就是据我所知,咱们村好象是收编了附近的四个贫困村,对吧?田文霸:对。 

  主持人:咱们西霞口村收编了附近的四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和谐。但是据我所知好象西霞口村以前也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在30年前,在22个村中是排名倒数第一。那么在这几十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达到了非常富裕的一种境地。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去帮助附近的这些贫困村呢?难道你们就不怕把他们帮起来之后,人家富了,夺走了咱们西霞口村一些全国第一的标牌吗? 

  田文霸:因为就是我们村党委的一致的说是和谐,大家共富,造成一方的和谐。那么我们村内部来说是非常和谐了,大家的收入差别不是很大,大家来说对社会来比较的话,整个村的收入都是很高。 

  田文霸:但是我们和邻村的差距又有些太大,我们村和邻村不太和谐。那么这样我们党委经过研究,决定要是慢慢从我们周边村,慢慢扩大这个富裕的范围,把他们收编过来,和我们村也享受福利待遇。把他们的利用我们村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工业方面的一些技术,用他们的一些资源慢慢整合,把他们村慢慢也都发展起来,让大家都有一份,最终让他们都有一份收入,以收入为目的,慢慢自身也能富起来。大家慢慢我们村慢慢和周边达到和谐。 

  记者:那就是隔壁的村也能享受到咱们西霞口村这样一样的福利待遇吗? 

  田文霸:现在刚开始合并,还稍微少一点,就是我们要通过五年的努力。 

  记者:有一个五年计划。 

  田文霸:五年计划,就是五年你要把他们的,不但是福利,还有是衣食住行都要达到我们西霞口本村的水平。 

  记者:我觉得好象您刚才说过一个故事,就是原来穷的时候,人家家里孩子哭就说再哭把你送到西霞口,现在可能就是特喜欢谁就想把谁送到西霞口去,享福去,是吧?田文霸:对。解说词:和西霞口相距不到五公里的柳夼村,已经正式归入了西霞口社区。挂起这个简单的牌子,却给这个村带来了不简单的变化。 

  同期:西霞口社区柳夼居委会主任 蔡兆庆挂起这个,通过挂起这个牌以后,我们村的变化非常大。这个从05年这个胡总书记视察西霞口这个村以来,这个为了建设小区新农村,西霞口集团公司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帮我们周围这个贫困村庄,通过兼并以后,我们四个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按照我们这个农村这个说法,好比多养好几个儿,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记者:我想问一下,就是我们就是了解到,关于文科书记好象有别人形容过一个词,叫做善于捕捉,分辨率高。不知道您对这两个词有没有体会或者理解? 

  田文霸:对对,非常有体会。因为我们村现在发展到现在,刚才说了每一步的这个都非常成功,这个,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他拍板定下来的,也是大家经过研究同意的。但是总体来说说明他有很多大部分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有好多东西是大伙儿提出建议,以后他做裁决。所以他提的这些合理意见,自己的采纳,有些错误的建议他会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大伙儿跟他干都非常舒心,你畅所欲言。你有些提出来,他考虑,这个问题就一二三四有些不正确的地方,有些是非常好的建议他会马上接受以后总结起来,把这个项目就定下来了。 

  记者:那在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呢?举两个例子。 

  田文霸:有的时候怎么讲呢,有的时候我们刚开始建动物园的时候,就是我们刚开始建动物园的初衷,田文科书记他的意识也不是为了赚钱,他只是说有作为我们一个偏僻的山村,那时候交通也不发达。他总喜欢有两个外地人来,来到村里面,然后说是,因为这个村太闭塞,村民的见识也不多,非常落后,总希望有别的地方,外面城市人到我们村来,希望能把大家的那种骨子里那种农民的意识稍微带动一下。所以说初衷是建一个动物园,就想让大家有更多的人来,不是为了来看西霞口,就是让他来帮助西霞口,带动提高这个人民的素质。是这样慢慢建成。 

  田文霸:但是就是我们看了,又慢慢有一些也提出反对意见。但是经过考虑以后,田文科书记还是上了这个项目,就坚决要上。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发展旅游,经过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非常正确的。 

  记者:我好象就是听说一个故事,就是咱们这个博霞山庄,原来建的时候是想建成一个高楼是吗? 

  田文霸:对。因为原来想建一个21层的高楼,这个北京来了一个女记者,正好就是看见,无意当中看见这份图纸,最后田文科书记提出,说是为了发展旅游,就是你这盖一个很高的楼,与你这个旅游的大环境不太适宜,不太和谐。因为你这个,把你这个旅游环境,这个本身的这种乡村游这种气息不相协调。 

  田文霸:他一听,回来一考虑确实是这么回事,结果就把这个图纸就取消了。第二次那个记者来,后来无意当中她听说了,她去找文科说,不好意思,我是这么一说的话,你把这图纸都改了。她听别人说,因为这个图纸几十万的设计费,就这样就废了。田文科就说,你这样我费了几十万不愿意改错,改错的话把整体环境搞错了,那个经济损失就更大了。 

  记者:就是说别人一句话,几十万的图纸立刻作废? 

  田文霸:立刻作废。 

  记者:人家说的对的咱们马上就改? 

  田文霸:马上就改,对。 

  记者:很有魄力。好象还有一个故事,是说也是咱们这儿一个哪位叫田文什么,派他去日本买船回来,那是在什么时期? 

  田文霸:那个是就是刚开始90年代初,到日本去买那个把渔船,买一些货船回来。当时派的人员过去去看。当时一上船就是打电话来,说是不行,说是全部都是电纽,不能学。田文科就说是不要紧,一天学不会就两天,慢慢学。学的第二天说学会了,但是不敢开。说不要紧,跟你们现在外海请老师在那边,在外边转一天,学一天,再往回开。第三天又来电话了,说是不行,不敢开。文科书记就骂了,你不敢开,你要么随着船一块回来,要么你船开不回来,你们都跳海不用回来。 

  田文霸:结果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把船也开回来了。 

  记者:书记一声令下,该学的也学会了,该开的也开回来了。 

  记者:那么您对这个村子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展望? 

  田文霸:我们现在除了现在还是围绕这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做强做大这五大支柱产业。那么海产品养殖我们就是有合并了几个村,还有就是租用了其他的海域,做海底的改造,不断地扩大海产品的技术行业。然后在造船的话,还有龙眼港,我们就是和周边村有一个,和龙眼港紧挨着一个(马兰湾),我们现在和邻村已经协商,要开发马兰湾。 

  田文霸:在那个是要建6所干船坞。 

  记者:还要再建干船坞? 

  田文霸:现在要建6所干船坞,还要建14个深水码头。 

  记者:14个深水码头。 

  田文霸:然后还要建300亩的就是那个(装载型)的码头,装载型码头就是用于修造工程船。 

  记者:那等于是咱们这儿的码头会比现在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田文霸:更大的,因为它那边有一个马兰湾有我们现在龙眼港的三倍的大。 

  记者:比这个大3倍? 

  田文霸:大3倍。我们要通过3到5年的时间,把它建设完。到时候马兰湾和龙眼港的修船将是全国最大的修基地。 

  记者:最大的修基地,就是咱们西霞口村目前正在努力奋斗的事情? 

  田文霸:然后就是旅游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的6个旅游景点,现在里的观光游客都是观光游,看一看就走了。我们现在又建设龙霞湖,努力地改变就是大的环境,已经和这个中旅集团合作,开始把周边的这些村,还有从成山头这一带通通地做一个详细的规划,还要建设一些休闲的设施。到时候把这个观光游改变成为度假游和休闲游。 

  记者:好。我想听您说了这么多,觉得咱们这儿环境也好,工业也发达,住房条件也好,福利也好。您作为这个集团的老总,我问一个私下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职位让我担当一个,我也想在这儿不走了。 

  田文霸:现在我们就是你那个对西霞口的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还有就是你能在这个我们村能作为一个中层的负责人,还有一技之长,有特别技术的我们都欢迎。 

  记者:感谢您作客。 

  (结束语)主持人:惊涛拍岸,沧海桑田,亘古不变。这片海见证了西霞口村可喜的变化。离开西霞口,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将不只是海天一色,还有这里村民发自内心幸福的笑容,有村支书最朴实的理想,有村村共富的一派和谐景象。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进化镇欢潭田氏宗祠——荆茂堂       

 下一条信息: 山东苍山后银厂田氏支族树碑仪式掠影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