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首页 - 栏目 - 田氏动态
返回上一步

 
王剑东谈中华姓史(节选)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8175  添加时间:2008-2-1 22:08:34
 
    黄帝长子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帝喾生帝尧,帝尧生源明。帝尧封源明于刘地,故始得刘姓。源明生永河,永河生济安、济乐。济乐生岁纪,岁纪生正坤,正坤生长历,长历生德尧,德尧生仁宏,仁宏生廷光,廷光生爵南,爵南生行矩,行矩生复旺,复旺生茂光、茂清、茂华、茂文,茂清生孔阳,孔阳生日永,日永生德荣。德荣生聚义,聚义生刘累。刘累第八子昌益生信盛,信盛子咏八生相乘。相乘子全福生美然、美熏,美熏生刘宁,刘宁生炳宽。炳宽子文盛生明亮,明亮生隆吉,隆吉生瑞明、端明。瑞明子先柱生源传,源传生维益,维益生新兴。 
    新兴子建吕生文桢,文桢生辰禄。辰禄子任玉生添祯,添祯生树鸿。树鸿生登贵,登贵字生俊通,俊通生彦武。彦武生勇,勇生德朋,德朋生建典。建典子廷声生元振,元振生胜海。胜海生试集,试集生长远,长远生华封。华封生禄源,禄源生星亮,星亮生拱召。拱召子报联生致禄,致禄生隰叔。隰叔子士云生仓模,仓模生大化,大化生封诰。封诰子士会生士燮,士燮生贵文,贵文生松,松生璋秀。璋秀子全盛生榜召,榜召生显科,显科生思泷。思泷子恩盛生仁号,仁号生昂。昂三子邦即汉帝位,生肥、盈、如意、恒、恢、友、建、长共八子。 
    刘姓在繁衍过程中,形成许多郡望,主要有彭城郡、沛郡、弘农郡、河间郡、中山郡、梁郡、顿丘郡、南阳郡、东平郡、高平郡、广陵郡、丹阳郡、宣城郡、高密郡、广平郡等。刘邦后裔汉武帝刘彻曾率十八万大军,亲向先祖黄帝致祭。并访求到周后代姬嘉,汉武帝刘彻封其为周子南君,以人口三千及地方三十里建国。东汉开国皇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其父钦曾任南顿令。 
    王莽在西汉末年夺刘氏政权,做了皇帝,文武百官多赐王姓。如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历史上有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到魏晋时,少数民族大量由偏远地区内迁。先后改为王姓的少数民族支系有,居于河南的鲜卑族可频氏,居于陕西冯翔(今陕西大荔)的西羌大族钳耳族,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的朝鲜族,居于安东(今辽宁辽 阳)的回纥族阿布思氏,居于云南大理的白族等。 
    出自乌桓族(又称乌丸)的,分布于太原郡祁县一带。南北朝时,王神念,初仕于北魏,后仕梁,即属于这一支。其子王僧辩,仕梁,官至太尉。其裔孙王珪、王涯,都官至唐代的宰相。王世充原本西域胡支氏,入主中原后,冒姓为王氏。还有出自唐代回纥阿布思族的冒姓为王者,这支王氏主要分布在古安东(辽宁东南)一带,后梁越王王锐即是其后裔。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 
    北宋西夏国党项人,辽时耶律氏,有的改为王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元时蒙古人,满族完颜氏,不少改为王姓。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也有改姓王氏者。此外,在回族、白族、布衣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王姓的来源。 
    唐代宗大历五年,廊坊节度使藏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自此,创建了轩辕庙。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听祭扫黄帝陵回到京城的大臣汇报,桥山栽植柏树很多,却成活很少。于是,仁宗皇帝下旨,指令坊州(今黄陵)县衙,委派专人看护巡守。坊州中书刘午坤接到圣旨,发动黎民百姓,整旧栽新。当年在桥山种植柏树一千四百一十五株。又从乡间抽调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人家,免除其一切差役,专在桥山上看护松柏林。 
    在宋代以前,地方行政区划以郡为主,一提起王姓,便称有二十一郡望。王氏以太原为郡望者,称太原王氏;琅邪王氏多称祖居琅邪临沂都乡南仁里,亦即今山东费县东。北海王氏世居北海剧县,即今山东昌乐县西;陈留王氏世居陈留浚仪,即今河南开封市。东海王氏世居东海郯县,即今山东郯城县;高平王氏世居高平郡,汉魏时属山阳郡,即山东巨野县南。京兆王氏分为京兆郡霸城、新丰、蓝田、杜陵四支,分别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市东北、临潼县东北、蓝田县柳城、长安县东北杜陵;四支之中,以霸城和杜陵两支最知名。 
    天水王氏世居天水郡上县,即今甘肃天水市;东平王氏世居东平郡新桃县,即今东平县一带。新蔡王氏世居今河南新蔡县,山阳王氏世居今山东滕州市西,中山王氏世居今河北定县。章武王氏世居今河北行唐县,东莱王氏即东莱曲城王氏,世居今山东掖县东北。河东王氏世居河东猗氏县,亦即今山西临猗县南;金城王氏世居金城郡直城县,亦即今陕西汉阴县;广汉王氏即广汉郡县王氏,世居今四川中江县东南;长沙王氏世居今湖南长沙市,堂邑王氏世居今江苏六合北,河南王氏即河南郡王氏,世居河南洛阳市。 
    太原、琅邪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殷王子比干之后,又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王元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王元裔孙王吉,为汉时谏议大夫。王祥以孝为名,其为治母病卧冰求鱼,在西晋为家喻户晓的孝典范。王祥的堂弟王雄之孙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从兄王衍是西晋有名的清谈家,王衍的女儿是惠帝的太子妃。 
    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委以要职,形成王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是为金陵王氏。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王导还是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弟子,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将更是将书法艺术推到更高的境地。南北朝时期,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 
    京兆王氏为姬姓传人,始姐是战国时期的魏公子无忌。秦灭六国之后,无忌的子孙逃至泰山,始以王为姓。西汉时,泰山王姓被迁至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因此地属京兆尹被称为京兆王氏。凤阁王家起于汉宣帝时济南太守王贤。王贤是魏公子无忌玄孙,祖卑子,始姓王氏。卑子九世孙遵,后汉河南尹。遵生鲂,鲂生某,某生景,景生均。京兆王氏族人在隋唐两代显示出了超人的文韬武略,名人辈出。《新唐书宰相系表》说,王姓在唐代,最著名的有三支:一曰琅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在从唐朝建立到大中年间两百多年中,京兆王氏家庭有十八人登进士科,三十多人登台省之位。唐玄宗年间,这个家庭中有三人曾任凤阁舍人,故京兆王氏之被称为凤阁王家。随着唐王朝的消亡,京兆王氏也渐渐销声匿迹。 
    北海王氏是虞舜后裔,因所居地望不同,以县分为三支。三支中,营陵王氏知名最早,剧县王氏影响最大,密县王氏家富于财。世人所说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剧县王氏。献帝初年,营陵王氏开基祖王修初显于仁途,任高密令。王修有二子忠、仪,忠仕魏,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仪魏末任司马昭安乐府司马,因事得罪了司马氏,终身不事晋,以教授为业,门徒多达数千人。晋末遇乱,不肯随宗亲渡江,迁于泰山郡,终为盗贼所杀。营陵王氏衰落后,剧县王氏代之。两晋十六国时,王猛侨居魏郡(今河北临漳县南),博学好兵书,佐前秦主符坚成就霸业。王猛有子四人:皮、休、曜、永。皮仕前秦,官散骑侍郎,休官河东太守,永官至丞相。 
    前秦亡后,王猛子孙一分为二,分仕于南北朝。仕于南朝者,有王曜及休子镇恶等人。宋武帝北伐,镇恶任前锋功居第一,武帝惧其功高震主,遣参军沈田子诱杀之,连同镇恶兄基、弟鸿、遵、渊、从弟昭、朗、弘等共八人。后武帝虽追封镇恶为龙阳县侯,让镇恶后人袭爵,但仅传四世,至镇恶曾孙睿时,遇齐代宋,爵位被革夺。王猛子孙仕于北朝者,如镇恶弟宪,少遭父丧,随伯父永在邺(今河北临漳县南)。永仕前秦为宰相,秦亡被西燕将慕容所杀,宪逃奔清河郡(今山东临清东北),北魏初年出仕,官至并州刺史,封北海公,长子崇袭爵,次子嶷历官南部尚书,封华山公。 
    东海王氏世居今山东郯城县城北,起于东汉会稽太守王朗。王朗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秀才。王朗因替陶谦代写奏章受到汉献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官至司徒。王朗的儿子王肃在司马懿当政后,坚决站在司马阵营与曹爽对峙,并将女儿王元姬嫁与司马昭为妻。王元姬长子司马炎后来代魏成了晋武帝,元姬弟王恂官至车骑将军,袭封兰陵侯。恂弟虔官至尚书,封安寿亭侯,虔弟恺官至后将军,封山都县公,王恺曾和石崇斗富,名噪一时。王虔子士文袭父爵镇守许昌,被匈奴人刘聪杀死。南北朝以后,东海王氏衰落无闻。 
    除去二十一王姓郡望,还有显名于两宋以前的毕公高之后的河间王氏、出于王子比干之后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乌丸族的乌丸王氏、羌族钳耳氏的冯翊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的安东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营州王氏、聊城王氏、长安王氏、高陵王氏、蓝田王氏、上党王氏、邺郡王氏、广平王氏、乐陵王氏等。元城王氏出自虞舜之后,秦灭齐后,齐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西汉初,田安来到平陵(今山东东平),四世孙王贺得罪当地豪强终氏,为避祸迁居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大名县东。王贺孙女王政君连嫁两次未婚丧夫,十八岁时入宫当宫人,后与太子生下一子,取名刘骜。三年后,汉宣帝死,刘骜为太子,王政君成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 (今山东莘县)侯。王禁死后,王政君哥哥王凤承袭爵位,元城王氏由此开始知名。王政君侄子王莽建立的新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刘秀建东汉,元城王氏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荣耀。 
    道家创始人李耳是楚国人,家在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李耳的后裔李渊及李世民父子,亲手缔建立了唐王朝。李唐皇族出于陇西,入主中原后,将族源上溯到李耳,以老子为李姓始祖,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在老子故乡鹿邑敕建造规模宏大的太清宫。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曾亲自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 
    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良苦直谏,触怒了周灵王,被废为庶人。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他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便请老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宗敬之裔孙王离有二子,长曰王元,次曰王威。秦末,王元为避乱迁居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王威仍居太原,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王威生子陵,陵生子贺,贺生子尊,尊生子吉,吉生子骏,骏生子褒,褒生子凤,凤生子景,景生子充,充生子仁,仁生子虔,虔生子泽,泽生子昶,昶生字湛,湛生子承,承生子述,述生子坦之,坦之生子怡,怡生子恭,恭生子颁,颁生子颜德,颜德生子通,通生子福时,福时生子甬,甬生子翰,翰生子维,维生子忠嗣,忠生子谝,谝生子景肃,景肃生子政,政生子仲舒,仲舒生子初,初生子言。 
    太原王氏后裔王言,是姬晋第五十二代孙,娶妻姚氏,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从此,大名莘县王氏便日益兴旺繁昌。王彻后被追赠为鲁国公,妻田氏,赠泰国夫人。王彻之子王王祜,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 
    王祜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来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祜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诗曰:“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一著名殿堂早已荡然无存。蒙古南下,中国始处战乱,虽有王旦关于家谱六十年一修遗训,但随蒙古兵的铁蹄卷来,不仅新谱无法续修,连旧谱也丢失殆尽。 
    自朱元璋即明朝皇帝后,改变以往祭祀黄帝不专在一地的作法,而固定在中部桥山。同时,直至明朝建立,一些三槐王氏后裔重登仕途,谱牒的续修才被重视起来。然而,此前已经形成了空白难以弥补,更兼文化大革命对历史保存家谱的破坏,关于三槐王氏的传承的详细记载很难看到。是王威第三十六代孙王祜开创三槐堂门风,王祜后代裔孙王永承,曾于南宋末年于今江西任要职,后辞官退隐。文章作者王剑东,太子晋第八十六代孙,出生在江西省永修县流坽王村,是王永承的裔孙王达臣最早迁入该村。 
    可是,根据目前的史料,要准确地推断出王永承是王祜第十几代世孙,困难重重度。王达臣字伯亮,据推算是太子晋第七十三世孙。达臣生子德新,德新子景诚,景诚子忠。忠生五子,长子子海,生九川、九万、九霄、九皋四子,他们的后世子孙绝大部分世居流坽王村;次子子源,迁往大湾;四子子江别居,五子字清迁往王塘。王忠三子子澄,迁往中房,子孙寥寥,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房遭火灾,太子晋八十四世孙王洪珍,娶妻刘氏,携二子文义、文究回迁流坽。 
    早在东汉,王威第九世孙王霸,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长子殷任中山太守,次子咸随父居晋阳。殷四世孙述,生隗、懋、允,献帝时董卓篡权,王允献连环计杀之。王懋官居幽州刺史,六世孙光是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护乌丸校尉,其后世称乌丸王氏。后汉王柔、王泽兄弟是王咸的后代。从柔、泽开始,传八世到东晋大将军王恭子、王简、王昙亨等人。京兆万年王氏、河东蒲州王氏、乐陵王氏、河内王氏、汾州王氏、同州下部王氏、河中王氏、绛州龙门王氏等,都出自太原王氏。唐德宗时,王翦后裔王晔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县令。唐朝末年,王晔五世孙王潮打着勤王的旗号向南发展,很快占领了闽中。唐朝灭亡后,后梁朱温封王潮的三弟王审知为闽王,后来,王审知的三子王延钧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闽。 
    历代帝王大多派身边亲信大臣,带着皇帝亲笔写的祝文,祭告轩辕黄帝。即使是在蒙元王朝,泰定帝得知黄帝陵被破坏,立即下发圣旨予以保护。也孙铁木耳下发圣旨的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六十二年,现仍保存在黄帝庙里。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为安抚人口众多的汉族,顺治帝特派官员专祭奠黄帝陵。清康熙帝还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御制祝文,抒发对轩辕黄帝的崇敬心情。此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派遣专官赴中部县祭祀黄陵。 
    公元1737年,湖南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弟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诗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 元朝末年,毛公后裔毛太华由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省吉水县),迁云南澜沧卫(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娶王氏,生八子。明朝洪武年间,毛太华因军功携妻与长子清一、四子清,移居湖南湘乡北门外绯紫桥。毛太华后世子孙又迁居到湘潭三十九都(今湖南韶山),并定居下来。 
距毛太华由滇迁韶三百多年后,毛家子孙在韶山冲引凤山下建有毛氏宗祠,这是韶山毛家的总祠堂,为族人祭祖及其他族务用。清朝以后,毛氏已成为韶山大族,生息繁衍,散落四处,分列为毛震公、毛鉴公、毛琛公、毛瑺公等五房,并各建支祠。滴水洞下的毛震公祠,是毛泽东祖上修的祠堂,建自于乾隆初,居韶山黄田坳下,构造栋宇,甲于里中。毛震公后裔世居其祠堂附近的东茅塘,1878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迁居韶山嘴对面的上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主席毛泽东,是毛太华第二十代孙,目前韶山毛氏最晚的辈份是毛太华第二十五代孙。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委派代表团专赴陕西中部县桥山致祭黄帝陵。1939年至1943年清明节,国民党政府均派官员到黄帝陵祭祀。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曾笔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所刻碑石至今保存完好。1937年和1938年清明节,国共两党携手共祭黄帝陵。1949年清明节,中国共产党派员到桥山祭奠黄帝陵。1963年到1978年,祭陵活动被中断。1979年清明节,祭祀黄帝的活动才得重新恢复。1992年,整修黄帝陵的工程动工逐步展开,中共中央还先后派要员致祭黄帝陵。  (作者:王剑东)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下一条信息: 广西灵山烟墩镇茅针村田氏祠堂







首页
我的
返回
   



扫一扫 关注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