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蕙故事之一:乡贤归来
文/ 田向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翻过了一座山又翻过了一座山,拐了一道弯又拐了一道弯,披着星星赶着月亮,赶着月亮披着星星,回家的心似箭一样比箭还快,就像傍晚放牧归来的牛羊,田蕙回来了——告老还乡、荣归故里。
田蕙何须人也?缘何急着还乡?归的是哪一个故里?
田蕙是明万历年间人氏,官居通议大夫、通政使。明万历二十七年,田蕙致仕,回到了应州。
写到此处,说点题外话。田蕙姓田,我也姓田,一笔写不出两个“田”字,我与田蕙是什么关系?或者说田蕙是我的先祖?我与田蕙是相隔400多年的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他姓田是确定的,我姓田也是确定,这就够了。
田蕙致仕,是说田蕙退休了。退休制度起于何时?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的退休制度始于汉朝(公元前206年),或是更早(《春秋公羊传》里有“退而致仕”的说法)。到了唐太宗朝代进一步完善。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写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的退休制度是不同的,古代的退休制度称作致仕,是仅限于官吏退休的说法,平民百姓没有致仕一说。《春秋公羊传》对“退而致仕”的注释为“致仕,还禄于君”,意思就是将职位权利还于君王,此亦为“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吏”一证。
“致仕,还禄于君。”这种退休制度是很好的,不在其位了,对于职责与权利当然应该放手,如果“致仕而不还禄于君”,退休不退权,仍然插手政府的相关决策,还手握权利不松手,那就会乱套的。
说是田蕙致仕,回到了应州居住。其实田蕙是可以不回到应州的。在京城入朝为官者,哪个没有房产,退休后是完全可以住在京城里的,更何况田蕙的官职是正三品级的,属于朝廷大员,完全可以在京城安享晚年。只有那些被贬的官员才会回到原籍居住,但田蕙没有选择住在京城,他选择了回应州。生于斯长于斯,应州是田蕙的根,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应州的水,应州的山,应州的土,应州的父老乡亲,是田蕙的牵挂。致仕,可以还禄于君,但造福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的热情,不能还于君。
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郎里格朗,蜜蜂儿忙蝴蝶儿也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田蕙致仕回到应州后,居住在城内的田家大院。时值春暖花开之际,便在城内悠悠哉悠悠哉地从东走到西,又悠悠哉悠悠哉地从西走到东。田蕙在干么?能干么,退休了无官一身轻,心情舒畅地闲逛呗。翘首望,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迎面来,和煦的春风徐徐的吹;远眺,释加木塔高耸入云端,麻燕儿绕塔你赶我追飞得欢;近看,街道整洁干净,两旁柳絮飞扬,小鸟和唱乐融;人来人往,叫卖吆喝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唉,应州凉粉,不好喝不要钱,免费送大饼。”
“滴溜,白面滴溜,喝一碗送一碗。”
“黑豆腐干,黑豆腐干,祖传的手艺,先尝后买。”
“捞……豆腐……,捞……豆腐……,南河种的豆腐。”
“犁铧,犁铧。”
“梨花老窖,梨花老窖。”
还有耍猴子的,卖膏药的,红火热闹,安乐祥和。
那时的应州城只有四条街,东西南北四条街,大概也就五里方圆吧,或是还要小点。那日,田蕙乐呵呵地走了几个来回,发现四条街上没有一家药店诊所。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应州城虽小,可也应配置齐全啊,五脏六腑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没有药店这可不好啊。致仕不退色,退休不忘初心。田蕙心头一亮,何不在街上开办一所大药房,不为挣钱,只为服务父老乡亲。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田蕙回到家中就开始筹划,决定在西街繁华地段新建一处大药房。西街,就是从现在的旧十字街口到塔前广场那一段路,木塔在路北。几年前,我携妻小回去探亲,曾在塔前广场游玩,的确很漂亮,当然,我小时候也常在那条街上玩耍过。木塔牌坊对面是辽代街,卖衣服的,卖化妆品的,更是一家挨着一家,到了新建西路这边的辽代街广场,有一家家电摩托大卖场。
田蕙又在西街走了几个来回,做了实地考察,选好位置后,就去州署协商用地事宜,办理用地手续,建设手续,这走的是正规路线,不像有些人或是有点权或是有些钱,就先建后办手续,到了最后是建完了也不办手续的违规建筑。
手续办好后,就择吉日奠基开工,药房起名为“济民堂大药房”。“济民”谓救助百姓。语出《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毛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后因以“济民”谓救助百姓。
晋葛洪 《抱朴子·备阙》:“责其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元许衡《训子》诗:“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药房起名为“济民”,是田蕙归来服务父老乡亲的初心,也是为官为民的宗旨。
修房子的第一步是清理平整土地,然后开挖地基。没有想到的是,在清理平整土地时,就遇到了阻碍。东南北三面的住户都做通了思想工作,给了相关补偿费用后,开开心心地搬迁他处。唯独西面那家是死活不肯出让土地,好话说了一车又一车,那家人是油盐不进,就两个字"不搬"。于是州署官员就说:“田大人,要不派强拆队去强拆吧,让他看看胳膊硬还是大腿硬。”田蕙听后说:“不搬定有不搬的理由,我们先修东南北三面,西面留着以后再说。”
药房开始修建了。田蕙每天都亲临工地察看进度,这边看看,那边瞧瞧,还去西面那户人家串门拉家常。俨然一个和善的老者,没有一点曾经做过官的影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了解到西面那户人家为啥不愿意搬迁了。原来,那户人家就夫妻二人,以卖豆腐与甜酒为生,房子是祖传下来的,做豆腐与甜酒的手艺也是祖传的,房子属于祖业,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意虽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搬迁意味着失去祖业与手艺,这是败家的性质。
了解了详情后,田蕙就吩咐采买蔬菜的家人,每天都必须去西面的豆腐坊买豆腐和甜酒,在他们忙不过来时,还派人去做义务工。时间一长,就感动了那夫妻二人,他们找到田蕙说,愿意马上搬迁。最后,豆腐坊搬迁到了更加好的地段,还扩大了再生产,“济民堂大药房”也如期完工。用一个现代词来说,这就是双赢。
官员致仕回乡,经商大咖回乡,学者专家回乡,能称贤者,是以其智力与资源造福一方,服务父老乡亲。田蕙回乡,做到了这些。
供稿:田家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