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田家炳传》 第四章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5351    添加时间:2014-1-29 17:46:05
     
    第四章          求学之路
     
                                 你读中学,一定要达到中学的程度,力求华实兼备,如果不能华实兼备,退而求其次,也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古人说:“名不可简而立,誉不可巧而成。”切不可妄求虚名,一定要做到名实相符!
                                                          ——田玉瑚
     
     
    玉瑚公晚年得子,自然十分珍惜,加上田房氏太夫人家里家外任务繁重,所以,哺育家炳,就由玉瑚公亲自负责了。用田家炳先生后来的话说,玉瑚公对他真是“惜到燶”,就是老话说的“爱如掌上之珍”。
    田家炳幼小时,玉瑚公的怀抱,就是他的襁褓,就是他的摇篮。有时家炳哭了,玉瑚公就让他吮吸自己的乳房,就像现在小孩子没事就叼着的安慰奶嘴。田家炳就是在母亲的操劳和父亲的抚育下,一天天长大起来。
    田家炳出生时,父亲玉瑚公已是四十有八,属于晚年得子,而且,玉瑚公只有家炳这么一个血脉,真的要算上是“人少丁薄”了,在中国普遍重男的传统下,玉瑚公对家炳的爱惜,可想而知了。虽然玉瑚公对家炳是爱护有加,关心倍至,但绝非是无原则的溺爱。玉瑚公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诚哉斯言。”他深知溺子如杀子的道理,因此,当家炳稍稍长大,能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玉瑚公便开始对他实施切实而有益的教育。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身体不好的原因,玉瑚公的教育,首先是把爱惜身体与孝敬父母结合起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首先注重健康教育与人伦教育。
    客家人向有孝顺父母的传统,把字作为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孝敬两字,重点放在字上。作为一个晚辈怎么样才算呢?客家人的标准是:首先。对老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由于老一辈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不同,经历也不同,看问题的方式及角度也会有不同,因而常会与晚辈意见不同。这时,晚辈要做到不顶撞、不反驳,更不能与其发生争吵。对于长辈不对的地方要耐心为她解释,而不是冷嘲热讽,以维持其形象。另外晚辈对长辈的生活要关心倍至,如客家妇女对其公婆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与照顾。如遇公婆有病,客家媳妇不但要问长问短,而且还要不辞辛劳地上山挖药根、捣汁煎汤,甚至求神问卦、化符驱灾,不远千里。如遇老人已成单,好媳妇常常半个月便提醒丈夫去陪伴老人睡一夜,说说话,聊聊天,以驱逐老人心头的孤独与冷清。等到孩子长大一点,便精心安排孩子与老人睡。俗话说: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在冬天,既可借孩子的体温为老人暖床暖被,使老人睡得安稳踏实,又可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与寂寞感。这就是孝了,这些正体现孔子所说的孝的真谛,不仅能够养亲,还要孝亲,孝亲就是敬亲。
    因为田家炳与父亲相随的日子较多,而与母亲同处的日子较少,家炳自然依恋父亲比依恋母亲时候多。玉瑚公为了让田家炳知道母亲的辛苦,便经常抱着田家炳到砖瓦厂去看母亲劳动。当看到母亲挑着沉重的砖块担子,跟工人们一起来回奔走,汗下如雨,都来不及擦一下,家炳被深深感动;当母亲种菜、摘菜、洗菜时,玉瑚公也会领着家炳去看、去帮忙。看到母亲在砖瓦厂劳累了一天,回家还要干这么多的家务活,家炳不仅尊敬母亲,而且更疼爱母亲了。当家炳能够懂得一些道理了,父亲便教育家炳:“母亲劳苦一天,所值不过两三角钱,但母亲仍然不辞辛苦,所为者就是家炳而已,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母亲。”家炳从母亲的所作所为,从心底里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长大了,一定不要做让母亲伤心的事。
    有了这样的亲情,玉瑚公开始纠正家炳的一些弱点。小孩子年幼时,都有偏食的习惯,家炳也不例外,例如苦瓜,家炳就是不爱吃,玉瑚公便实施了这种教育方式:
     
    “阿炳,妈妈种菜辛苦吗?”
    “辛苦,太辛苦了。”
    “妈妈那么辛苦种出来的苦瓜,怎么能不吃呢?不吃不就辜负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了吗?”
     
    家炳听了,衷心感动,出于对母亲深深的爱,当即,阿炳就表示以后不再偏食了。以后,家炳吃饭,什么都吃,而且,无论饭菜一定吃尽,绝不浪费。甚至连吃药,也不叫苦了。有一次,家炳吃番薯,家炳照例无意识地把皮剥了,玉瑚公就对他说:“妈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番薯,怎么能把皮丢了呢?家炳听了,脸上一热,从此以后,吃番薯时,就再也不剥皮了,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田家炳先生今天已九十有三,但营养良好,身体仍然健康,实在是幼年时父母教育所赐!
    家炳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懂得了孝敬父母,更懂得了谦让。在银滩村,玉瑚公家的生活要比邻里稍好,但也不过是个小康之家,平时饮食也很素淡,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做了点好菜,一家人必定是你让我,我让你,谁也舍不得自己吃。家炳更是如此,他只想让父母把好菜吃下,心中才高兴。就这样,有时一点菜全家人都让凉了。有一天吃饭时,玉瑚公就对家炳说:
     
    做子女的不仅要孝敬父母的身体,更要孝敬父母的心。把好菜让给父母吃,是孝敬父母的身体,而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有好的身体,能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点好的事业,所以,多吃点好的东西,身体健康,就会减少父母的担忧,这就是孝敬父母的心了!
     
    家炳听了,如梦初醒。以后再吃东西,只要父母让吃,或者是对身体有益的,无论爱吃不爱吃的,都要吃下,好让父母放心自己的身体。后来,田家炳把父母的这番话归结为八个字,即“孝亲之身”与“孝亲之心”,“孝亲之身”重要,而“孝亲之心”更重要,只有有了“孝亲之身”,才能有“孝亲之心”,有了“孝亲之心”,方能真正“孝亲之身”。
    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传统方式之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田家炳小时就不淘气,就没有挨过打吗?当有人问到田家炳时,田家炳说:
     
    父亲对我教育很严格,但方式极尽天伦温馨之情,小孩子哪有一个不顽皮、总是听话的呢?不过,爸爸从来没有打过我,每次都耐心温婉地教育我,甚至痛苦地自责,说自己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不如早日死去!对于幼年的我来说,这比任何打骂都能震撼我的心,更能起教育作用!为了不让爸爸妈妈伤心,我还有什
    么错误不能改正呢?
     
    家炳年幼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银滩村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极其困苦,一般人家只要孩子能养大,就谢天谢地了,因为,养大一个孩子是极难的事,故对孩子的教育,有点任其自生自长。因此,有时邻居们看到玉瑚公那样苦心地教育家炳,就说:“玉瑚公,亚炳(田家炳小时,当地人也叫他亚炳,就是阿炳的意思。)是个乖仔,你怎么还处处严格、那么辛苦地教他?”玉瑚公说:“你们有几个子女,有个把不成器的,不在乎。可是,我只有一个亚炳,不好好管教行吗?”其实,不用说只有家炳一个孩子,就是再多的孩子,按玉瑚公的想法,都是要每个都成材,因为,不能辱没祖先,一定要发扬光大田氏一族。
    每当提起玉瑚公和房氏太夫人,田家炳先生情不自禁,想起父亲对自己成长付出的良苦用心,不禁泪下。
    当家炳到应该学识字时,玉瑚公便把对他的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结合起来。玉瑚公从自己一生修养体验中知道,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知识或者是人格品德,必须切实简明,易学易行,方能奏效。这方面,中国古代的的思想家们留下了不少雅俗共赏、长幼皆宜的家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清初学者朱用纯(号柏庐)写的《治家格言》。这篇格言,共五百二十四字,通俗易懂,易学易记,并且琅琅上口,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明未清初的朱柏庐先生,一生未入仕,致力研究程朱理学,并主张知行并进,其人品道德堪称一流。其所著《治家格言》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玉瑚公凭一生的学识经验,认为这是用来教育孩子最方便的启蒙读物。玉瑚公每天教家炳两句,背熟体会后,再教两句,还特别叮嘱一定要长期牢记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否则读了等于没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这些最基本工作,就是没读过朱柏庐写的治家格言,凡是个有点规距的家庭,都应该是这么做的,特别是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过百姓的日子。玉瑚公的良苦用心可见一般,如果要做一个对田氏家族有作为的人,就必须要做好一个普通的,那就是把家庭的日子过好,第一个字就是要“勤”,这是玉瑚公教育田家炳的第一步,要以勤治家,家以整洁为好,能够亲自动手的,不劳他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是“俭”,“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不仅是立家之本,也是立人之本,玉瑚公将“勤俭”两字当做传家宝,传给了田家炳,不仅让家炳知道母亲持家不易,以后,自己当家作主时,也要知道勤能补拙,俭能养廉。只有勤与俭,才能立足于社会。
    在一个严寒的冬日,玉瑚公一家正在围炉吃饭,暖气洋洋。这时传来怯怯的敲门声。家炳跑去开门,他呆住了。
    原来是个瘦骨嶙嶙的老人。
     
    小少爷,行行好,给点吃的,老天保你!
     
    田家炳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呆呆在站在那里,心里万感交集,不知说什么。玉瑚公走过来,请老人进屋,让他好好地吃了一顿饭,临走,又送了他一些吃的和一些钱。家炳呆呆地望着老人消失在寒风之中。玉瑚公说:
     
    平时我经常教你,见了穷苦的乡邻,须加温恤,能帮的就一定要帮,你看这位老人,年老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实在可怜,怎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小时候家里穷,没机会念书,也可能是有书没好好念;还可能是本来家境不错,但不知爱惜,坐吃山空,这样,到了老来,谋生无能,衣食无着,太可怜了,现在,你有读书的机会,如果不知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老了,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不也要像这个老人一样沿门乞讨吗?再说,我和妈妈虽然现在能挣钱,但也有老了做不动的那一天,就指望你现在好好读书,学一些本事,我们老了也有个依靠,不至于像今天这个老人家那样可怜!
     
    这一夜,田家炳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是失眠:父亲的教诲、乞讨的老人、幼时的儿歌,母亲哼唱的小曲,交替出现: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蟾蜍罗,哥哥哥,唔读书,么老婆!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
     
    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
    喉咙省出缴子读,只望孩儿美名扬。
     
    田家炳第一次从这些歌谣俚曲中悟出了人生道理。他下决心努力学习本事,做一个能够自立的人,能够使父母放心的人,能够让父母幸福的人!同时,他对贫苦的人有了更深的同情心。
    从这以后,每当玉瑚公给他一些零花钱时,家炳都说:“爸爸,留着给穷人吧。”
    玉瑚公看到儿子的长成,从心眼里高兴,乘热打铁。
    在一个隆冬季节,玉瑚公把家炳带到银溪河边。数九寒天,北风呼啸,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影,可是,银溪中还有鱼船往来,船上的渔翁在寒风中,在冷水里忙忙碌碌,撒网捕鱼。看着心事重重的家炳,玉瑚公知道家炳开始思考生活的艰难了,说道:
     
        有首古诗说,六月炉边铁匠,三冬水上渔翁,彼岂不知寒暑,只因业在其中!今天你看看这些渔翁受的寒冷艰辛,想必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吧?
     
    家炳听了,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带自己来这里意思:这些渔翁并非不知寒冷艰辛,但是,他们既然选择了打鱼为业,那就不能不经受凄风苦雨,潮湿寒冷、手皴脚裂之苦。人生在世,必须有大志向,更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要吃得苦中苦,才成得了大事业。这件事的启发,深深印在田家炳心中,令他终生不忘。“业在其中”,不怨天尤人,这是支持他后来克服无数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基础。
    田家炳十二岁的那年夏天,下午放学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回家,走到银溪河边一看,大家都傻眼了,原来中午下了一场暴雨,河水比平时涨了许多。田家炳不会游泳,站在河边发愁。和他同路的同学都托着衣服、举着书包,跳进水里,游到了河对岸。他们回头一看,见田家炳还站在原地发楞,两位同学又赶回去,把田家炳托过河。上了岸,一个同学说:“要是水再急点,怕我们得在对岸过夜了。”另一个同学说:“要是河上修座桥就好了。”田家炳没有吱声,看着河边上的路,心想,那边就是爸妈倡修的公路,虽说还没有修完,就已为来往的乡亲、客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要是在银溪河上修座桥,全村的孩子上学和村民出行、客商往来,不就是很方便很安全吗?想到这里,田家炳脱口而出:
     
    对!将来我要是有了钱,一定在这条河上修座桥!
     
    同学们都惊呀地看着田家炳,小小少年,竟然有如此志气!这就是成语所说的:“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羽未全,而有四海之心。”
    1997年,田家炳先生在银溪儿时涉水这处捐资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
    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
    旧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孩子读书,尤其是男孩,即使穷人家也不例外,卖地供子女读书的事很多。家炳故乡大埔县,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就创办县立第一中学(乐群中学)。辛亥革命以后,更是建立了新式学校,乡村的民办学堂,如雨后春笋,银滩村就有一所小学。
    家炳到了上学的年龄,玉瑚公就送田家炳进了银滩村的小学,接受新式的正规教育。
    家炳自幼在玉瑚公严格而切实际的教育下,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扎实,学习成绩很好。乡邻都夸他是个“乖仔”。但玉瑚公却没有放松对田家炳的教育:
     
        你是全村同年龄中最乖的。但是,你要知道,你的家也是全村最好的家,爸爸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有好家庭,好爸爸的孩子,就应该品行优秀,成绩优秀!
     
    这样,田家炳越发能够戒骄戒躁,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就是地处偏僻的银滩也不能幸免,真是中国之大,却不能放下一张课桌。在田家炳断断续续地读完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终因政局动乱无法开课。为了安全,玉瑚公让家炳呆在河口的店里,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学习算术。四、五年级的课程,基本上是由玉瑚公教授的。1932年,大麻中学附小招生,玉瑚公立即为家炳报了名,直接插班读六年级。去大麻中学读书,要从河口向北走二十多里山区路才能到达,那时,田家炳仅十二岁。玉瑚公要求家炳去,家炳也决心锻练自己独立生活的毅力和能力。1933年的秋天,田家炳顺利地考上了大麻中学初中。
    上中学前,玉瑚公对家炳说:
     
        你要牢记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中的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懂得自己读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点谋生知识,而是要向古今圣贤看齐,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为国家,为百姓造福!大麻中学姓田的学生少,田姓是个弱姓,姓小丁薄,你一定要争气,对人不亢不卑,敦品励学,做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将来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你读中学,一定要达到中学的程度,力求华实兼备,如果不能华实兼备,退而求其次,也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古人说:“名不可简而立,誉不可巧而成。”切不可妄求虚名,一定要做到名实相符!
     
    1933年8月31日,田家炳从河口镇的“广泰兴”号告别父亲玉瑚公,向大麻中学走去。
     
    大麻中学原称大埔县立第二中学,1925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核准,由大麻区高等小学校改制而成。开设课程较为齐全,有国文、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课,门类比较全齐。这些课程都是田家炳未曾接触过的,开始,他学习起来,确是有些困难,但也更激起了他更大的求知欲、毅力和兴趣。三者合一,给了他巨大的内在动力,加上父亲长期严格的培养和训练,田家炳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数学成绩直线上升,其他学科成绩也非常出色,由于玉瑚公在家的教育,家炳的口才也很好,跟同学交往,很受同学欢迎。
    家炳在大麻中学读书时,有一任校长姓郭,听说家炳办事干练,应答有方。有一次,郭校长跟一些学生闲聊,恰田家炳也在场,话题正好谈到大埔的风云人物,郭校长便举出一些郭姓名人,加以夸耀。家炳自幼受玉瑚公教育,凡事谦恭谨让,只在一旁听着。郭校长便对他说:“阿炳啊,你也说说你们田姓的风云人物嘛!”家炳不愿张扬,便谦让不说。郭校长说:“不要客气嘛!”家炳还是谦让不说。郭校长开玩笑地说:“来,我替你开个头,令叔田翠珊是清未秀才,令堂兄田家杰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都可算得上人物。还有一个田家谷,应该会继续上大学了,也算一个吧,还有别的吗?”家炳还是不说。郭校长就进一步开玩笑,说:“那把田某某也算上,怎么样?”那个田某某,是个束手不成人的华而不实的青年,为田姓家族所不齿。家炳听了,觉得再不答,既是对校长的不尊敬,也会使人对田姓有所误解,当即心平气和地答道:
     
    校长,我们田姓,姓小丁薄,华实并茂的人不多,不爱出风头的贤德人物其实不少,不过,像您那样华而不实的人,幸好一个也没有!学生年轻辈小,说话如有冒犯,还请校长原谅!
     
    这番话可以让郭校长记一辈子了,这么小年纪,不亢不卑,得理得体,绵里藏针,竟然出自一个初中一年级学生之口!不仅让在场的同学对家炳敬佩有加,就是郭校长,也对家炳刮目相看。
    1990年后,田家炳回到母校大麻中学,为母校捐资新建五层大楼、五层教师住宅,五层学生宿舍楼,改建校门,并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落成的旧校舍修葺一新,学校的师生无不感动。
     
       伟哉母校,形胜天然。那山屏后,韩水襟前。
        雍雍黉宇,广庇师生。英才蔚起,桃李满园。
        追怀师训,永忆箴言。韶光易逝,学海无边。
        自强不息,希圣希贤,客家风范,万代绵延。
     
    此时的田家炳先生,仍然不忘自己是客家人。不忘本。这题辞,刻在了大麻中学的石碑上,也刻在了每一个大麻中学的学生心中。
    题词的两边,还有田先生亲手写的一幅对联:
     
          处世未曾忘校训
          立身长记践师箴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三章       

    下一条信息: 《田家炳传》 第五章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田氏 “紫荆堂”“三田哭荆”的来历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