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族谱
     
    湖北省巴东县善化总祠第十二房《田氏族谱》(七)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7072    添加时间:2012-1-15 15:06:08
     
    华夏民族姓氏文化概述
     
    我国姓氏文化源渊流长,是华夏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六千五百年前,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流域,被尊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为了制止当时部落男女交媾生育十分混乱的乱伦、乱婚等愚昧现象,伏羲决定“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为“风”姓,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庭定姓,如姒、姜、姚、妫、姬等,接着他以灵活、简便的办法,为庶民百姓定姓氏,如以居住地地形景物为氏的,像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氏;有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的,像柏、叶、柳、花等氏;有以天地方位为氏的,像左氏、南氏等;有以天地变化为氏的,像雷氏、阴氏等;还有以生活用品为氏的,像柴氏、疱氏等。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大致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晚一些。现今见于文献的华人姓氏,有五千六百多个,其中单姓有三千四百多个,复姓有两千多个,三字姓有一百四十多个,这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满人译改的姓,此外边疆少数民族的也未计算在内。在上述众多的姓氏中,可查出起源的有三千多个,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由远古传承而来,如姜、石、邱、洪、江、叶、马、汤、商等;二是自周王朝起实行分封制,出现了大量的诸候国和封邑之地,于是很多人就以国、封邑和官职为姓,而舍弃了原来的姓氏,陈、郑、卫、韩、秦、魏等姓氏都是如此,又如居《百家姓》首姓的赵氏,其起源很早,西周穆王的车夫造父,是古代赢姓各族祖先伯益的后代。传说造父得到八匹千里马,用来为周穆王驾车西游昆仑山,拜访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没宴招待穆王,饮酒作乐,宾主都十分高兴。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消息传来,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行千里赶回都城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周穆王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城)封赐给他,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氏的祖先。而赵姓为什么成了《百家姓》的首姓,这是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其皇帝姓赵,皇帝的姓当然被认为是最尊贵的,所以赵姓就夺得了《百家姓》首姓的桂冠;三是赐姓,如张姓共尊黄帝之孙为始祖,这是因为黄帝之孙发明了弓箭,授官为弓正,被赐为张姓;四是源于某些职业、技艺或源于某一事件或先人的爵位、谥号、排行等,也因某种原因改姓、变姓的。正是伏羲正姓氏后,世间才真正有了姓氏。
     
    随着历史的进程,华夏民族姓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步演化为现代的姓氏。有人对见于文献的姓氏做了一个综合归类,发现华夏民族姓氏在演化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定姓氏的:
     
    方位: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
     
    时令:春夏秋冬阴阳日月分秒时……
     
    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天干地支:甲乙……癸,子……亥
     
    行业:工农商学兵医师……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金:金银铜铁锡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谷:麻黍稷麦豆
     
    五岳:泰衡华恒嵩
     
    五事:貌言视听思
     
    六畜:马牛羊鸡猪狗
     
    气候:风雨雷电冰雹云
     
    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
     
    三才:天地人
     
    花草树木: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蒲兰菊……
     
    朝代:夏商周秦汉晋魏随唐宋辽金元明清
     
    岁寒三友:松竹梅
     
    动物:龙凤虎豹熊狼犀蛇鱼禽虫鸿鹅蛾……
     
    带定语的动物:青牛三鸟五鸠长鱼白马白象白鹿……
     
    次数:第一……第八
     
    省市自治区:京津沪冀晋苏鲁桂粤黑台川陕宁青藏辽浙鄂湘赣
     
    国名:中朝日泰緬越老印苏奥比荷美英匈保罗德柬
     
    民族:汉满蒙回藏彝白侗瑶土羌京
     
    市县名(中国)邯郸安国商五偃师即墨中山且未。
     
    此外还有以神、仙、鬼、怪为姓的,也有以将军、冠军、大师、牧师为复姓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广袤的中原大地,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同时也孕育和发展了多元化的华夏文化,不言而喻,这个带有东方中央特征的姓氏文化,自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这样说,色彩斑斓的姓氏文化使得华夏民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田氏源流典故
     
    何谓紫荆堂
     
    田氏紫荆堂的传说:田完的后人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要分家,闹得不可开交,兄弟们忽然发现院子里那棵原本枝繁叶茂的紫荆树枯萎了!一家老小大吃一惊。大哥说:“连紫荆树都不愿意骨肉分离,难道我们还不如草木吗?”于是三兄弟和好如初,同意不分家了。过了不久再看那紫荆树时,紫荆树竟然又活了过来。从此三兄长还像以前一样友爱相处,那紫荆树生长得愈加枝繁叶茂了。
     
    从此,很多田氏族人以紫荆作为家族团结、和睦的象征,紫荆花又称为兄弟花。很多田氏族人在续谱时也将堂号定为“紫荆堂”,流传至今。
     
    另外田氏族人也有称荆蔚堂、荆树堂、荆茂堂、德蔚堂、耕裕堂、守正堂、三盛堂、贫骄堂等堂号的。曾有诗赞曰:“庭前紫荆花一簇,聚时欢欣分时忧;且将友爱枯荣事,留与后辈作典模。”
     
    山东烟台田力 辑录
     
     
     
    雁门郡或雁门堂从何而来
     
    癸卯,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一九八年),帝使刘敬至匈奴,与昌顿和亲。回朝见席,敬言秦中地饶民少,况又北近胡虏,东有六朝强族。若怀田者,乃齐之二大姓;昭屈景者,又楚之三大姓也。一日有变,陛下安得高枕而卧?愿迁齐、楚、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名家开垦肥田,居住关中,无事可差胡,有事可以东攻,此强本之术,长久之策。帝从其言,遂于是岁十一月,徙六国之后并诸豪杰,昭屈景田怀氏十余万口于关中。田氏由雁门关过道,旅寓多日。夫雁门关系奏始皇修万里长城中之一门也。门南为山西代州,门北为单于国地,乃南北交通之要衢,田氏爱之,居后,复到关中。故我田氏郡名为雁门郡。后有田氏族人续谱时亦称雁门堂,以雁门为堂号。
     
    诗曰:“群峰耸立雁门开,夷雨胡风袭碧岩;鼙鼓一声边塞震,莫云田氏无将才”。
     
    原载国民版《容阳田氏族谱》
     
     
     
    田姓——楹联典故
     
    一、楹联典故
     
    (一)门楣题辞:
     
    紫荆传芳、荆花荣茂:源出田氏紫荆堂。据传,隋朝时期的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兄弟重义。原三兄弟思欲分家,堂前有一棵茂盛的紫荆树,大家商量着要破为三份,那树却很快枯死了。田真叹道:“树本来是一棵,因要劈开而枯死;何况人兄弟孔怀(甚可思,代兄弟)能分开吗?”兄弟三人受感动而不再分家,紫荆树又复活而且更茂盛了。从此,三兄弟以和为贵,情同手足,成为世代佳话,所以田氏门榜便写上“紫荆传芳”或“荆花荣茂”。
     
    (二)、四言通用联:
     
    民歌父母;众号神君: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长安人田仁会,历官左武侯中郎将、胜州都督、右卫将军等。永徽年间任平州刺史时,天大旱,他自己站到太阳下曝晒以祈雨,果然使粮食丰收,百姓们歌颂他如父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信都人田况,字元均,进士出身,历官江陵推官、陕西经略使判官、观文殿学士。曾进言治边十四事,有《奏议》二十卷,众人称他为“神君”。
     
    家推易学;世颂兵符: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今文易学的开创者田何,字子庄,淄川人,徙居杜陵,号杜田生。受易学于东武孙虞,专治《周易》,西汉被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家,都是他的弟子。汉惠帝时多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下联典指反映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田穰苴,官大司马,精通兵法。齐景公时,曾率军击退晋、燕军队,收复失地。战国时期,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并把穰苴的兵法也附在里面。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孟尝好士;安平善谋:上联典指反映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曾任相国,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先后联合韩、魏,打败楚、秦、燕三国。一度入秦国为相,秦昭王准备杀他时,他依靠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逃出函谷关,回到齐国。后因指使贵族田甲劫持齐王,阴谋败露,逃到魏国任相,联合燕、赵等国攻齐。下联说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将田单,临淄人。燕国大将乐毅破齐,他坚守即墨,乘燕惠王新继位,使用反间计,乐毅被骑劫所取代。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
     
    孟尝好士;穰苴知兵: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田文,号孟尝君,招天下贤士,食客数千。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田穰苴,善兵法。
     
    歌挽蒿里;荫茂荆庭:上联典指秦朝末期的狄县人田横,原为齐国贵族。秦末,跟其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被汉军击败。汉朝建立,他率党徒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到洛阳,因不愿向汉称臣,在途中自杀;留在海岛上的五百多人闻讯,也全部自杀。人们为他作挽歌《薤露》、《蒿里》。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朝城人田真与弟田庆、田广分家,堂前一棵茂盛的紫荆树,大家商量着要破为三份,那树却很快枯死了。田真叹道:“树本来是一棵,因要劈开而枯死;何况人兄弟孔怀(甚可思,代兄弟),能分开吗?”兄弟三人受感动而不再分家,紫荆树又复活而且更茂盛了。
     
    号车丞相;封安平君: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车千秋,本姓田,昭帝时,千秋已年老,乘小车入宫殿朝见,因号“车丞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田单,发火牛攻燕国骑兵,被封为“安平君”。
     
    雁门世泽;招贤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文,号孟尝君,“四公子”之一,招致天下贤士。
     
    (三).五言通用联:
     
    即墨创伟迹;海鸟留芳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单,临淄人。初为市吏。燕昭王使乐毅伐齐,尽降齐城,惟莒、即墨不下。即墨人推举田单为将军拒燕。顷之,燕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单纵反间计于燕。单见燕军懈,夜用火牛攻之,燕师大败。下联典指秦朝末期的历史名人田横(公元前?——前二零二年),狄人(今山东高青)。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兵败奔彭越。汉建立,率五百人逃亡海鸟,因不愿称臣于汉,全部自杀。此岛后来便称“田横岛”。
     
    风来无啸阮;波动可琴嵇: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田游岩诗句联。田游岩,三原人。隐居不仕。高宗幸嵩山,拜崇文馆学士,进太子洗马。自谓有“烟霞痼疾”,蚕衣耕食,不交当世。
     
    凭栏霄月近;倚仗海云回:此联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家田汝成题西湖南高峰联。
     
    义方号魁首;清廉称第一: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隐士田罘,字思孟,南康人。嗜学不倦,游上庠二十载,后浩然归隐,号大隐居士。子九人,各授一经,教法甚严,登第及特恩者七人,时称义方者,必曰田氏。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官吏田应扬,鸡泽人。万历间令广昌,存心爱民,自奉俭约,时称“清廉第一”擢知忻州。
     
    一绝光华夏;三过警帝京: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画家田抱玉,玄宗时间相国寺绘护国除灾变相,时称一绝。见《国画见闻志》。下联典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田差的事典,晋平公为驰爱之车,立于殿下,令群臣去观赏。田差三过而不一顾。晋平公大怒。田差对曰:“臣闻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晋平公曰:“善!”乃命左右去其车。
     
    (四)、六言通用联:
     
    辛妾尝工尺牍;田母曾梦伏波: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辛弃疾之二妾,一名田田,一名钱钱,皆工尺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田佐恭母曾梦见伏波将军马援,乃生佐恭。
     
    (五)、七言通用联:
     
    遥睽五百英雄岛;犹是三千食客家:此联为安微省枞阳县田家圩田氏宗祠联。上联典指秦朝时期的田横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文事典。
     
    口传心授得真谛;十雨五风庆有年:此联为以鹤顶格嵌田氏“田”字的析字联。
     
    九十韶光方换信;三千上客共嬉春:全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文事典。
     
    火牛阵法明前代;司马兵功裕后人:此联为四川省射洪县太和镇田氏宗祠联。上联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单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的穰苴为大司马,又称司马攘苴事典。
     
    四面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为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原主任田家英(公元一九二二——一九六六年)自题联。
     
    (六)、八言以上通用联:
     
    兄弟翕和,祥见庭前荆树;山林隐逸,佳在眼底烟霞: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田真的事典。田真,朝城人,与弟庆、广三人分财,堂前有紫荆一树茂盛,共议破之为三,未几枯萎。真叹曰:“木本同株,因分析而摧悴,况兄弟孔怀,机而可离乎?”相感复合,荆亦旋茂。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田游岩事典。
     
    一代箕裘,且漫说爵授安平、车称丞相;百年俎豆,只勿忘孟尝好士、荆树荫庭:此联为安微省无为县二坝田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西汉时期的田千秋;下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文、汉朝时期的田真。田千秋,西汉长陵人,初任高寝郎。汉武帝时,因上书为卫太子讼冤而被武帝召见,任命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上书汉武帝遣散方士,被采纳,任命为丞相,封富民侯。他为政宽和,谨慎忠厚。汉昭帝时,因德高望重而又年老,被特许乘车入宫,号称“车丞相”。其子孙因此改姓车氏。
     
    二、       典故、趣事
     
    一鸣惊人:源于典籍《韩非子?喻老》,也见于史籍《史记?滑稽列传》。春秋战国时,齐威王(田因齐,一作婴齐,公元前?~前三二零年)为政三年,不理朝政,并且不允许朝臣们规劝他。齐国的一些官员上行下效,其他诸侯国乘机发兵进攻齐国,齐国危在旦夕,可是齐威王仍然我行我素。一些大臣想上朝劝谏,又害怕齐威王发怒。有个叫淳于髡的人,自告奋勇地提出来要劝谏齐威王。他给齐威王出了个谜语:“齐国有一只大鸟,它栖息在大王的宫廷好几年了,可是既不飞也不鸣,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齐威王听了他的话后,心里非常明白,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齐威王召集全国七十二个县的县令,一一加以考核,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接着又下令整顿国法军纪,随后带兵与各诸侯国作战。由于齐国军纪严整,士兵作战勇敢,诸侯国非常震惊,纷纷把侵占齐国的土地退回给齐国。从此,齐国强大起来。后来,人们引用“一鸣惊人”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却干出了惊人的成绩的现象。
     
    《鹤峰容阳田氏族谱》
     
     
     
    千年遗址—义门九代屋场
     
    尝闻家谱序云,后里有九代屋场,亦曰义门村,乃吾族落业发迹之地,吾等只知其名,实不知其所在。公元二零一零年八月三十日,岁次庚寅,月建甲申,是日壬子,吾偕族弟新华自长阳寻叔祖祥定公后裔归,宿野三关,议定次日探访吾祖落籍之地—九代屋场。
     
    翌日辗而转之,一路问讯求导,里民孩童遥指路径,终在野三关菜子坝村四组寻得祖迹之地。
     
    九代屋场,群山环绕,山峦迭宕,绵延起伏,如波似涛,苍松翠柏,青黛相间,义门镶嵌其中。元时,设新化县治,此地为县府之所在,且川郢官道贯穿过境,与荆楚渝万相表里。以勘舆视之,龙脉如诸江奔流入海,融融汇集,灵山圣水,一方福地。细察其山势走向,南高北低,苦桃溪涓涓细流蜿蜒而过,两岸缓坡疏坎,大坪小坝毗邻而卧,百姓宅居择坪而建,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小溪潺潺,鸟语花香,时值初秋,天高云淡,令人心平气爽。吾私下度之,陶公渊明笔下之桃花源,未必胜过此景。穿越时空遥想当年,吾祖玘公官拜招讨,金戈铁马,西征刘闢,乱平凯旋东下,慧眼择地,落籍于此,意在远离官场尔虞我诈,避开战争血雨腥风,选取这宁静臻谧的山野田园,安享人间天伦太平之乐,实为上乘之选矣!
     
    怀着虔诚崇敬的心境,来到九代屋场遗址,首先映入眼目的是义门牌坊,牌坊座西向东,全高丈余,门洞高九尺,阔四尺八寸,基座为一矩形巨石,上置门槛门墩,门墩外连石鼓,整石雕成,呈八字敞开,上刻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青石方形门柱的正面和内侧,镌刻着“燕喜莺迁新甲地,槐青紫荆旧家风”和“家有紫荆绵世泽,门垂碧柳罨书声”两幅楹联,横披为“亦爱吾庐”。楹联字体为楷体,凹刻深度约为一公分,字体结构紧凑,笔力刚劲,显得纯朴浑厚。史载:楹联为宋仁宗赵祯御题,牌坊亦为仁宗钦封,曰义门牌坊,义门村由此得名。牌坊虽历经沧桑,风雨剥蚀,除左边的石鼓有损外,仍不失庄重恢宏之势。
     
    自牌坊进入院中丈余,即为登堂石阶,拾级而上,尚存的三间木结构瓦房,虽历经千年,但仍巍然屹立在石坎房基之上。据民间传闻推测,九代屋场始建于唐末,成型于北宋,现依稀可见一字排开的三连式的四合天井格局,时为川东鄂西最大规模之民间建筑群落。
     
    目光所及院落石坎上,有几尊廊柱石墩,乃吾祖居遗留之物。其中一墩巧夺天工,令人称奇。
     
    此墩高约二尺,径一尺许,全墩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为园鼓状,下半部呈正六棱形。基座造型为中式镶边正六边形桌台,十二只典雅八字园脚稳稳着地,桌台上再造类似观音大士打坐之莲花瓣台,构成三台两迭之势而显雍容华贵;莲花瓣台六角上,镂刻有六根六棱独立小柱擎托上半部园鼓,与墩中心园柱构成六瓣花卉形布局。墩之上半部鼓肚上凸雕有六幅人物故事图案;鼓邦边沿雕饰花瓣形花边,等距依序刻有弥猴、蝙蝠、蜘蛛等动物图案。整个刻工极为细腻,所镌刻之物栩栩如生;更为难以置信的是,上面竟然有四个凸雕的“中国结”图案。关于“中国结”,我们无从考究它源于何时,源自何处,但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结”实不多见,虽不敢妄论“中国结”是吾族祖先之智慧结晶,但却是吾等所见最早之作品。
     
    据谱载及民间传说,四世祖田思全执掌家政,倡导礼义仁智,诚敬孝友。居宅前载紫荆,后植柏仲,老少青壮,人定其位,各司其职,姻睦和谐,相敬如宾;日出撞钟而作,日落击金而息;两廊厢房,贴壁置木,于上凿碗,一碗一凳,稚子囡童,依序列坐而食;妇嫂暮归,见有婴啼,不计谁之骨肉,视同已出,概相捅入怀哺之乳之。
     
    九代屋场因九世同居而得名,更有诚敬孝友,仁义相尚之家风,动物受其熏染,灵效于人,故有“家畜十犬同牢,一犬不至,九犬不食”之佳传,吾祖如此德善仁孝旷古无闻,焉不感天动地?时宋皇仁宗闻之,持疑民间有此家风,遂先后两次着钦差亲访核查,如实回奏,感动非常,降旨钦封义门牌坊,御题楹联嘉勉之。“义门村”之誉即由此而来。自此,吾祖义门美名千古传颂,历经生息数十代而不衰。
     
    金鸟西坠,吾与新华弟告别九代屋场,佇立山脊俯瞰祖籍之地,骤然心悟:吾族自行皋公始,迄今三十余代,蕃衍振振遍及武陵,屡世不衰,盖为祖功宗德之惠泽矣!伏愿吾族若子若孙诚效列祖列宗,立德立言立功,为吾族增光添彩,为国家加砖添瓦。
     
     
     
    53、谒柳家山田行皋石碑
     
    流传及史载野三关柳家山有田行皋石碑,余数次前往搜寻无果,均索然而归。时公元二零一零年八月二十八日,与同祖族兄田恒岳往长阳火烧坪寻叔祖祥定公后裔,途经于此,再度寻访,是地有文友黄在秀先生,与之谈及此碑,先生告知,此碑所在地知之者甚少,惟县文化馆已告老退隐前辈柳太尉晓其详址,并称柳老恰在野三关休养避暑。余闻之大喜,因数载之前,曾与柳老共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有师生之谊。
     
    与柳老相晤,师生阔别数载重逢,其情溢于言表。道明来意,柳老欣然应允,偕与吾等驱车前往,终寻得古碑之所在。田行皋石碑址于柳家山廖家坪,前临八字峻岭,后依棺木悬崖,左右为巴人发祥之地难留古城及两溪潺流,古碑巍然屹立,直指霄汉。碑前两侧各立人形石乳一躯,远观似仙人对弈,近望如卫士守关,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立于古碑之前,余以皋公二十七代孙望古凭吊,虔诚奠祭,自肺腑而唤曰:祖公之迹兮,余等代田氏宗族拜而谒哉!
     
    详读碑刻铭文,查阅史料邑志,古碑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昭然于世。此碑乃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由田氏族人重修。原碑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于清同治之年为白莲教所毁,残碑断碣下落难觅。碑头乃幸存旧制之物,古色斑然,前雕二龙戏珠,后镌双凤朝阳。碑之铭文除照录原碑皋公手撰之文外,概为重修之时吾族祥初、祥光、祚甲等诸前辈所书。
     
    皋公建碑所为何来?余经多番考证,广罗史料,终探得端倪。
     
    考我巴东田姓始祖玘公系陕西京兆府亨山县人,其籍为华夏文明及中原文化发祥之地。唐宪宗时,藩镇节度使为求割据一方,兴兵作乱,西蜀剑南节度使刘闢尤为嚣张,唐王李纯决意问罪叛臣,杀刘闢而儆效尤,遂封田玘为招付使,西征刘辟,田玘、刘辟交兵川西鹿头山,九战皆捷,生擒刘闢,叛臣伏诛,玘部凯旋东下,途径巴山,落业巴邑马跑水龙桥坪。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巴山之地,人为土著蛮夷,属长阳猿人,高坪猿人及巫山猿人之后裔,史称巴人。巴人在石器时代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溪文化,而且远早于仰韶,河姆渡等史前文化,盛极一时。武王伐纣,巴人拥戴姬发,横刀立马,灭纣有功,武王称帝号周,为表其功勋,封巴子国,立为诸侯。秦崛起,灭诸国一统天下,巴人奋起抵抗,秦金戈铁蹄,势如破竹,巴人惨遭杀戳,劫后余生者寥寥,有幸免于难者三三两两,于夷陵神秘消失,踪迹沓无,巴人与其悠久文明万劫不复,自此断代。传幸存巴人隐居深山洞穴,生息繁衍艰难异常,盖因生存环境之故,再加与世隔绝,巴人渐蜕为有已之语言而无通用文字之民族,生存赖天地之济,刀耕火种,挽草为业,至唐概为如此。
     
    玘公落业巴山,即为中原文化传播使者,广传中原文化及农耕技术,然巴山陋习沿袭千年有余,根深蒂固,欲革非一日之功。
     
    玘膝下有子二,长曰田桶,次曰田杝,唐乾符时,桶为巫嬊防御使,龙纪时,杝授兵马都知使,为官川西,桶固守巴山,承玘公之使命,继授中原文化于土著蛮夷,孜孜不倦。
     
    唐末五代初,田行皋降世,为桶之三子,乃我巴东田姓三世祖。唐灭,五代十国乱世天下,多国并存,奸雄群起,战火纷飞,江山频繁易主,旬月一君,以致今日之事,明日颠覆,对玘公之唐事,欲是即是,欲非即非,修史者亦评说不一。玘卒,子孙秘而不宣,悄然葬至柳家山,是为尸骨免遭不测。
     
    五代后晋之时,皋公正值风华之年,因祖考历代为官所学概为中原文化,加之家庭熏陶,博学多才,开科榜上有名,高中进士,是为巴东第一进士,入朝为官授竭节忠义功臣,检校尚书。
     
    为继承前辈事业,皋公于柳家山创建社坛,召集蛮人讲学,授中原文化。然巴人愚陋有加,对皋公之所授兴之索然,响应者寥寥。为改窘况,皋公奔百渡溪龙潭口麿石勒碑,运抵柳家山。铭曰:“岁次甲辰八月辛丑二十八日戌辰,竭节忠义功臣、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印溱万州诸军事守、溱州刺使兼御使大夫上柱国田行皋建
     
    谨因社节亲往,差人往百渡溪龙潭口迎取此碑石,并石一硟,长一丈六尺,又于野郎村迎取石乳仙人一躯,并创修社翁一躯,同日迎送建立社堂内,永为春秋二祭,长乞护卫一方生灵,咸乞安泰,伏愿子孙昌盛,爵禄日新,所求称遂。”
     
    家乘及传说有云,石乳仙人乃自义门村凌空飞至,考此乃皋公谄就,编其神话以盅惑巴人,意示社坛之创属上苍之意,神灵之辅,促使巴人趋之以受。此为古碑至意之其一。其二,缘玘公之墓葬于此,时鼎革多变,不宜张扬,为示后人知玘墓莹,立标为记,以使子孙祭奠有所指矣。碑之后侧有陵丘,显人工之痕迹,疑为玘公之墓冢。
     
    忆皋公为传华夏文明与中原文化,修培先祖之迹而示后人,用心良苦,功德盖世,青史长留。
     
    至大宋开国,皋公位居兵部尚书,辅佐赵匡胤、赵光义等宋室帝王。诚如康公绥国所叙:“调鼎鼐于开宝,是赵宋之柱也”。北宋有此辅国柱石,举国安定。
     
    叹自古朝廷俱有忠奸之臣,赵宋亦然。皋公位高权重,深得帝王宠信,奸臣居心叵测,谗言陷害,遭贬落魄,暮年得以昭雪,再得重用,为谢皇恩而济人民,于野湘河修建卧波一虹及驻兵隘城,以济往来士庶,护卫生灵,善德之举千古传颂,至今未艾。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历史似过眼烟云,古今多少事已淡出众生之记忆与视野,而皋公虽作古千年,然其功德永存不磨,子孙遍及鄂湘川渝与滇黔诸地,更值一书者,皋公之作为,既创独具一格之土家文化,且奠定土家族发展方向。皋公在生之功德,于千年后惠泽今人,恩施建州,依国家法律规定,少数民族须达法定比例,缺一丁而不可,皋公石碑之发现,足证明田姓之人发迹于唐,与土家族法定确认条件相符,至此,土家群体异军突起,所占比例扶摇直上,恩施建州顺利告成。
     
    握笔遐想,吾等盖为修谱而寻古碑,寻碑之所为乃探其根源,追其究竟,论我巴东田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碑踞风水之要隘,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惠子孙于万代,我族长发其祥即源于斯矣!
     
    如上赘笔,是为谒文,时公元二零一零年八月二十九日于柳家山。
     
                                                         田新华
     
     
     
    54、巴东柳家山田行皋石碑勘甄
     
    田行皋,鄂西及湘西田姓三世祖,约出生于唐末五代初,五代后唐进士,为巴东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诰封竭节忠义功臣,银青光禄大夫,官至检校尚书,溱州万州刺使兼御使大夫上柱国。北宋开国后,升至兵部尚书,管内五重衙都挥指把截使,知印溱万溪溶四州诸军事都御使,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辅佐北宋赵匡胤(宋太祖)、赵光义(宋太宗)等宋室帝王。曾因莫须有之罪名而遭贬,晚年得以平反,官复原职。田行皋其人事被收录于《中国历史名人大词典》。
     
    座落于巴东县野三关镇柳家山村五组廖家坪的田行皋石碑,一九八零年被有关部门发现后,即被认定为田行皋功德碑,并据此确认鄂西田姓人氏为土家族,使得恩施辖区内土家族人口的占有比例大大提高,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一历史文化遗址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一九九三年版《巴东县志》。
     
    笔者作为田行皋后裔和基于对土家族发展史的研究,对柳家山田行皋石碑进行了多次考证,结合清光绪和民国等时期所修的《雁门紫荆堂田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对此碑属田行皋功德碑的认定持有疑义,认为它是田行皋修建于五代时期披着“社坛”外衣的祖墓标记。田行皋确有功德碑,但另有其所,与柳家山石碑属此碑非彼碑的关系。
     
    现存的柳家山田行皋石碑是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田姓族人捐资重修的碑志,原碑在清同治年间遭白莲教所毁,原碑铭文由田行皋亲笔手撰,(全文见本谱《巴东柳家山田行皋石碑铭文抄录》之田行皋手撰铭文)。
     
    从铭文内容可以看出,柳家山田行皋石碑是社坛碑无疑。
     
    关于五代时期的社坛性质问题,从事土家族民俗文化研究的人士一直都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宗教组织,有人认为是民间定期举行某项活动的场所,而最近有人提出,说田行皋创建的社坛是向巴蛮(土家族)传授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的场所,其性质与学校无异。
     
    而在一九一四年重修的田行皋石碑上,一段由田行皋第二十九代孙、前清文生、民国议员田祥光的铭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观碑文始曰,行皋谨因社节亲往,知一世祖之莹墓在焉,其不明言者,忆公之世代簪缨,鼎革屡变,未知修史者予夺如何,故以建立社坛为名,吁!公之碑……”,仔细斟酌和推敲这段文字,其表意应该是:仔细看过碑文才明白,田行皋因社节到柳家山,知道一世祖的莹墓在这里,但这件事是不能公开的,考虑到一世祖在前朝(唐朝)世代为官,而五代则是乱世天下,局势多变,还不知道修史者对他作出怎样的功过评价和结论,因而建立社坛并立碑以掩人耳目。
     
    田祥光在铭文中所说的一世祖即田姓落业始祖田玘。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代唐而立,田玘虽是先朝功臣,但江山易主后,功过颠覆,褒贬不一。故在田公玘去逝后,为防其尸骨遭受不测,后人不声不张地将他送到几十里外的柳家山草草埋葬,直到田行皋成年后,因社节去柳家山才知道田玘的墓葬之地。为了日后子孙能准确地找到田玘的莹墓,田行皋以创建社坛的名义,立碑以作标记。
     
    如果上述的推断能够立足,那么在柳家山田行皋石碑右后侧约两米的地方有一隆起的土丘,周围有砌石,虽堆砌杂乱,但显属人工所为,并有墓冢特征,极有可能是田玘的莹墓。
     
    关于柳家山田行皋石碑的具体始修年代,在一九一四年重修的石碑上,刻有田行皋第二十九代孙、前清钦加五品同知衙候选、清军府禀生田祥初所撰的《增修社坛文序》称:“……反复思寻,辄留之不能置,而朝代模糊莫辨,惟存甲辰纪年,考公建碑野湘河在宋太宗二年丙申,而此碑之建当在五代后唐明宗二年无疑…….”,这段文字在推测了石碑始修年代的同时,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宋太宗二年田行皋在野湘河修建了一座石碑,那么,野湘河石碑会不会才是田行皋功德碑呢?
     
    对于田祥初所认定的柳家山田行皋石碑“之建当在五代后唐明宗二年无疑”,笔者经仔细查对史书,发现后唐明宗二年是公元九二七年,干支纪年并非甲辰,应为丁亥,而与此前后相距时间最近的甲辰纪年,惟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因此,笔者肯定此碑的始修时间不是后唐明宗二年,而是后晋开运元年。而田祥初当年的推算之误,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供参考和对照的史书相对缺乏,因而出现些许误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从民间收集到一本清光绪年间所修的《雁门紫荆堂田氏族谱》,上面一字不漏地抄录了田行皋手撰的功德碑铭文(全文见本谱《田行皋修建野湘河碑文志》),印证了笔者对野湘河石碑是田行皋功德碑的猜测。田行皋手撰的功德碑铭文,文笔流畅,气势磅礴,琅琅上口,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一个官吏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对平民百姓的体恤和对不法之徒的憎恶。
     
    考田行皋功德碑铭文中的“宋太宗二年岁在丙申”,为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九九六年),宋太宗赵光义共在位十九年,仅至道二年为丙申纪年。从柳家山田行皋石碑与野湘河田行皋功德碑的修建时间计算,两碑前后整整相距五十二年。按此推断,田行修建野湘河石桥当在七十岁左右。
     
    关于田行皋修桥及其功德碑所在地野湘河,笔者 认为应该是巴东大支坪与建始高坪交界的野三河,“野湘河”经过人们一千多年的口传演变成今天的“野三河”是完全有可能的。与此同时,田行皋在功德碑铭文中所描述的野湘河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和野三河基本吻合。而对田行皋功德碑的下落和去向,清光绪版《雁门紫荆堂田氏族谱》在所抄录的功德碑铭文后面有这样的说明:“……残碑断碣沉埋于荒岸沙滩,可凭者才只此一笺耳”!即其碑早已损毁,并被掩埋于荒草沙滩下,碑文只有族谱的一纸相传。
     
     
     
    55、纵横千年的民族史诗
     
    历时数年,倾注编委及社会友好人士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紫荆堂善化总祠第十二房田氏族谱》终于清样定稿,行将付梓。歇下笔来,抚摸厚厚的文稿,回首眷顾一路走过的历程,艰辛与付出固然太多,但得到的意外惊喜与收获却冲淡了我们的疲惫与倦意,从而转换成一种信心与力量。
     
    承蒙本谱发起人田恒岳、田祚海等厚爱,有幸进入常务编委,并被委以重任,不胜荣幸。仗着从事多年的土家族民俗与文化研究的“本钱”,同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参与过因建州而进行的民族成份普查工作,故欣然应允。
     
    说实话,在对土家族发展史和土家族文化方面,早前,我总把自己排在“专家”之列,但当我们在不断深入的调查中,细阅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紫荆堂田氏族谱》和与田姓有关的史料,考证了在史海沉浮中有幸保存下来的祖宗遗迹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井底之蛙,因为一直以来我竟不知道真正奠定土家族发展方向、改变土家族命运并影响湘鄂西历史和文化的是田姓家族。
     
    可以说,田姓家族自唐宪宗元和年间田玘守土巴山到现今所经历的一千多年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民族史诗,书写了土家族的优秀与辉煌。
     
    从我们所接触的史料、遗迹和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可以认定,自田玘守土至清雍正“改土归流”为止的九百多年历史里,田姓人基本上占居着鄂西地区的统治地位(即土司),这一事实,在《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中国历史名人大词典》、《鄂西土司社会概略》及清代著名散文家顾彩所著的《容美纪游》等书籍中,都有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记载。在《容美纪游》中,顾彩对土司的统治形式和格局是这样描述的:“其官属旗鼓最高,以诸田之贤者领之,国有征战,则为大将,生杀在掌,然平时亦布衣草履,跨驴而行,绝不类似长官矣。其五营中军,则以应袭长子领之,官如副将。左右前后四营,同姓之尊者领之,如参游。下列四十八旗,旗长官如都司,又有领纛主客兵,以客将为之。旗长之下,各有守备、千总、百户,名虽任官,趋走如仆隶。其随司主近身捍卫者曰亲将,皆勇悍之士。另有主办文字及赴京、省走差者,曰干办舍人,其余族人,概称舍把”。恩施籍著名民族作家黄光耀在其长篇巨著《土司王朝》一书中,更是详尽介绍了田玄、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丙如、田明如等几代土司和土司的组织机构及其属吏,真实地反映了田姓在鄂西地区的政治地位以及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田姓对鄂西地区真正实行全面统治应该是始于北宋,即田恩政授镇南军民总管以后。田姓统治鄂西,这是当时历史的必然结果,细加梳理,一个脉络就十分清晰地显现出来,田玘平定川西刘辟之乱后,落业马跑水,其身份是朝庭命官,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世袭制,对有功之臣,其子孙袭爵为官,因而其子田桶、田杝分别为巫夔防御使和都知兵马使,田桶之子田行皋出生后,虽然已是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江山易主,田行皋自然不可能袭爵做官,但他科考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官居五代后蜀检校尚书、溱州万州刺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赵匡胤起兵后,弃蜀投赵,北宋开国,深得宋太祖赵匡胤赏识和器重,官拜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可见官位显赫。田行皋生二子,长子田思政袭伯爵援镇南五路军民总管,次子田思全居九代屋场。田思政为官镇南,对鄂西地区拥有实际控制权,而聚居在这一带的土家族人,当时被称为蛮人,在朝廷和帝王心目中是一个不可收拾和无法管理的民族,因而中央政府放权于地方,实行具有自治性质的管理,即设置土司,这样就为田姓培植家族统治提供了条件。历史上土司统治的辖区为今恩施自治州大部和长阳、五峰及湖南湘西的龙山、永顺、桑植、石门等。
     
    根据史料记载,在土司统治下的土家族,为中国历史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据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五年)十一月,土司田九霄率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斗争,在浙江绍兴后梅大败倭寇,(史称“后梅之捷”),十二月取得清风岭之捷,次年八月,在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指挥下,在取得乍浦战役重大胜利后,平息了浙西倭患。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先后两次经土司地盘入川,土司均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待。清康熙年间,在平西王吴三桂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一些清军地方守将纷纷倒戈投吴,接受“伪封”,但田姓土司对吴三桂的“伪封”给予了坚决拒绝,坚守西南通向中原的大门,为康熙平定三藩和保证国家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田姓土司的统治地位,从很大程度上抬升了整个田氏宗族的社会地位,为家族的繁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鄂西(包括长阳、秭归、宜昌、五峰、宜都等)各地到湖南慈利、石门、古丈、桑植、永顺、凤凰、龙山等地的田姓大都是田玘后裔,相互之间都是同本异支的关系。笔者曾在湘西土家族自治洲永顺县作过调查,该县颗砂乡的田姓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都称自己是从巴东迁徙到湘西的,据老人讲,旧时修谱,都把田行皋当作落业巴东的始祖写进谱序。
     
    田玘守土巴山及其后裔的活动和发展,对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田玘传播了中厚文化,其子孙则完成了中原文化与巴文化和楚文化的融合。远古时期巴人部落及其后来的巴子国曾有辉煌的远古文明,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与楚秦经年累月的战争,特别是秦灭诸国,巴国的灭亡和最后一支巴人的神称消失,巴国文明陨落,尽管后来有巴人在历经逃亡后,劫后余生重归故里生息,但巴文化却成为渐去渐远的历史,巴文化因此而断代,巴国的远古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完全依靠口头传承来延续,这些,我们都在《史记》、《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等史籍中查到了相关的记载。
     
    中原文化发祥于黄河流域,具体地说就是陕西、河南地区。因唐朝时期,陕西西安(旧时称长安)是国都所在地,同时又是九朝古都,文化底蕴厚重,田姓一世祖田玘即出生于此。田玘落业巴山,带来了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种子,后人肩负了传承使命,形成了今天土家族聚居地区多元文化的格局。从九代屋场残存的文物中,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原文化的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在九代屋场一个有幸得以完好保存下来的石磉礅上,我们发现了精美的“中国结”石雕图案,九代屋场约修建于唐末五代初时期,是田姓在鄂西的发迹之地,我们虽然无从考证“中国结”,源于何时何地,但一千多年以前的“中国结”,我们这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如果尚无足够证据否定的前提下,不排除“中国结”是田姓祖先的艺术作品的可能。今天随处可见的中国联通标志图案就是“中国结”,从网上点击搜索,它的设计者是北京天大广告公司总裁厉中发先生,设计者也许根本没有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田姓发迹的九代屋场就拥有了这个标志的“知识产权”。
     
    九代屋场虽经一千多年风霜雪雨侵蚀和兵焚凋残而只剩残垣断壁和碎砖片瓦,但它的文化和精神影响了鄂西地区几十代人。九代屋场因田姓九代同居而得名,田思全执掌家政,倡导礼义仁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和诣,这是对孔子的道德观念的推崇和完善。“家畜十犬同牢,一犬不至,九犬不食”这种动物灵效于人的效果,更升华了田姓家人仁义相尚的内涵,使得义门家风的故事在千百年的历史里,被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九代屋场的义门家风感动了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钦封义门牌坊,并御题楹联相勉。仁宗所题楹联镌刻于牌坊内外两侧,至今字迹灿然。纵观南、北两宋帝王,都是个顶个的书法高手,但宋仁宗赵祯得以保存和流于民间的书法作品以及仿本甚为罕见,九代屋场义门牌坊的的楹联却万古不磨地留存于世,成为研究赵祯书法艺术的永久性“化石”。
     
    在鄂西地区,历史上最早的民族作家也当数田姓之人,首当其冲地便是田行皋。田行皋手撰的功德碑铭文,仔细品读,文笔流畅,气势非凡,震撼人心,有多一字偏多、少一字见少之妙,字里行间不仅凸显了与当朝大文豪欧阳修、范仲淹不相上下的笔下功夫,更给人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到了清代,土司田楚产兴办学堂,“使官舍子弟及民间稚童,置塾延师以教之”,使得文人代生,才高学富,诗文齐名者不乏其人,如后来的土司田舜年,不仅长于诗,也长于史,他辑录了《田氏一家言》、著有《容阳世述录》、《二十一史纂》、《六经撮要》、《许田射猎传奇》、《白鹿堂诗抄》等并刊行于世,其中《二十一史纂》及《白鹿堂诗抄》还为清乾隆时期纪晓岚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
     
    如果在鄂西和湘西没有众多的田姓,也就没有今天的恩施自治州和湘西自治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底为建州进行民族成份普查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在认定土家族的历史时间界限和具体标准中,其中之一有“在此地定居有十二代以上者”,野三关柳家山田行皋石碑的发现,足以证明田姓在鄂西定居时间达三十余代,使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建州顺利告成。
     
    参与本谱编修,笔者认为自己另外一个最大的收获是,在考证柳家山田行皋石碑的过程中,发现并确认了自己的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底有关部门发现此碑后,即认定它为田行皋功德碑,一直以来,官方及民间均无异议,而笔者经过考证,对此结论提出质疑,同时在调查中收集到了清代族谱抄录的田行皋功德碑铭文,从而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否定柳家山田行皋石碑为其功德碑的结论。
     
    关于田行皋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有诸多矛盾之处,而族谱亦没有详尽介绍,似乎很难认定。本文引证如下几处史料:
     
    一、《十国春秋●后蜀二●本纪》载:“广政九年冬十一月(公元九四六年)施州刺使田行皋叛,遣供奉官耿产将兵讨之”,“广政十三年冬十一月(公元九五零年),施州刺使田行皋奔荆南,荆南执归于我,遂伏诛。”
     
    二、《十国春秋●荆南二●世家》载:“乾佑三年冬(公元九五一年),施州刺使田行皋来奔,保融曰:‘彼二于蜀,安肯忠于我’?执而归于周(蜀)”。
     
    三、《资治通鉴》卷二八九载:“蜀施州刺使田行皋奔荆南,高保融曰:‘彼贰于蜀,安肯忠于我’?执而归于蜀,伏诛”。
     
    以上记载各执一词,孰真孰伪,无法辨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田行皋反叛五代之后蜀。
     
    对田行皋的生平事迹,笔者有自己的看法:五代乱世天下,田行皋举兵反叛,北宋开国后,田行皋作为开国功臣,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官拜兵部尚书和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方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宋太宗既位后遭贬,至道年间得以平反,官复原职。平反后,遂修野三河桥以谢皇恩。这些,从其功德碑铭文中可以看出一二,铭文中“思家食有年……”可能就是他在被贬为平民后待在家里的那些年里的见闻。如果田行皋真正在五代时期因反叛被杀,就不可能有宋太宗至道二年修野湘河石桥和立功德碑的事实。有田行皋被平反并官复原职,也才有后来田思政袭伯爵任镇南五路军民总管的历史事实。笔者认为,自己的上述观点是能够立足的。
     
    人类创造了历史,而真正被载入史册的是主导和改写历史的人,田姓是一个民族发展史的主导者,这个土家族最大姓氏群体在纵横千年的历史里,决定了土家族的发展轨迹和文化走向,从而载入这个民族的史册。
     
     
     
    56、巴东田氏善化宗祠建迁纪略
     
    我祖玘公奉旨讨平西蜀刘闢后,其一部东下两湖而留籍巴邑,并逐步成为巴东境内的强宗大姓。随着宗嗣的繁衍昌盛,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亟需一个机构来维护本宗族的统一和权益,于是我先祖始建祠于三里荒(祠址和年代不详),终址于善化李三坪(今绿葱坡镇稻场岭村三组)。据有关史料记载,宗祠系土木结构,由正殿、两廊厢房、厅屋构成“井”字布局,巍巍壮观之势,令人敬仰。巴东田氏宗祠有“三建”之说,“原吾族肇自媯汭,郡于雁门,其历代之卓卓不朽者,或登于国史,或详于家乘,兹不必赘。自秦入楚我始祖落于信陵由唐迄今,我先祖建祠始于三里荒,嘉庆八年(公元一八零三年),由武生田如玉、族正田发缙领修宗祠于邵堡垭(今绿葱坡镇三尖观村七组),落成于李三坪”。田氏祠堂为何由三里荒迁建邵堡垭,其因不明。清同治四年,(穆宗,一八六五年)由族长田永凰、富绅田永惠领头,将宗祠从邵堡垭迁建李三坪,因邵堡垭地处偏僻,山高雪重,以致宗祠“丹书皆落、椽崩栋折、年湮而鸟鼠俱藏,乃祖乃宗黯然神伤,我子孙愀然悼叹……”故而迁址重建的。时隔多年后,“祖祠之墙垣倾颓,神主之香烟冷落,非有承先启后者以维持其间,将不免有麦秀之悲黍离之叹,幸国学庆泮公克绍其志,并永安公及昌芹昌礼昌茂诸族长赞襄其事,乃传合族共议补修,固是亭楼另建,匾对维修,新工告竣,族众咸欣”。从上述文字及其他相关记载,可知田氏宗祠迁建于李三坪时,只有三间正殿,到了清光绪十三年,(德宗,公元一八八八年)由族长田庆泮领头,筹划钱粮,对宗祠原有殿堂及牌匾联对进行了维修加固,同时另建了两廊厢房、厅屋及厨舍,使宗祠规模初具,使用功能基本能够满足族务活动的需要。民国三十五年,合族聚议更名为巴东善化田氏联宗总祠,同年的联宗盛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田恒岳  收集整理
     
     
     
    57、巴东田氏善化宗祠建迁纪略
     
    我祖玘公奉旨讨平西蜀刘闢后,其一部东下两湖而留籍巴邑,并逐步成为巴东境内的强宗大姓。随着宗嗣的繁衍昌盛,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亟需一个机构来维护本宗族的统一和权益,于是我先祖始建祠于三里荒(祠址和年代不详),终址于善化李三坪(今绿葱坡镇稻场岭村三组)。据有关史料记载,宗祠系土木结构,由正殿、两廊厢房、厅屋构成“井”字布局,巍巍壮观之势,令人敬仰。巴东田氏宗祠有“三建”之说,“原吾族肇自媯汭,郡于雁门,其历代之卓卓不朽者,或登于国史,或详于家乘,兹不必赘。自秦入楚我始祖落于信陵由唐迄今,我先祖建祠始于三里荒,嘉庆八年(公元一八零三年),由武生田如玉、族正田发缙领修宗祠于邵堡垭(今绿葱坡镇三尖观村七组),落成于李三坪”。田氏祠堂为何由三里荒迁建邵堡垭,其因不明。清同治四年,(穆宗,一八六五年)由族长田永凰、富绅田永惠领头,将宗祠从邵堡垭迁建李三坪,因邵堡垭地处偏僻,山高雪重,以致宗祠“丹书皆落、椽崩栋折、年湮而鸟鼠俱藏,乃祖乃宗黯然神伤,我子孙愀然悼叹……”故而迁址重建的。时隔多年后,“祖祠之墙垣倾颓,神主之香烟冷落,非有承先启后者以维持其间,将不免有麦秀之悲黍离之叹,幸国学庆泮公克绍其志,并永安公及昌芹昌礼昌茂诸族长赞襄其事,乃传合族共议补修,固是亭楼另建,匾对维修,新工告竣,族众咸欣”。从上述文字及其他相关记载,可知田氏宗祠迁建于李三坪时,只有三间正殿,到了清光绪十三年,(德宗,公元一八八八年)由族长田庆泮领头,筹划钱粮,对宗祠原有殿堂及牌匾联对进行了维修加固,同时另建了两廊厢房、厅屋及厨舍,使宗祠规模初具,使用功能基本能够满足族务活动的需要。民国三十五年,合族聚议更名为巴东善化田氏联宗总祠,同年的联宗盛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58、龙潭湾的故事
     
    巴东县茶店子镇茶店子村龙潭湾乃田玘公的二十一代孙田元乾之发祥地。元乾生发相(乏)、发桐二子,桐生一子秀琼,琼生“开、科、登、殿”四子。龙潭湾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约二三十亩的平地,平地中间有一个长十余丈,宽约二、三丈,深约丈余的狭长水潭,此潭自东向西渐宽,似一巨龙自东向西腾飞,在潭西端潭边有一歪脖桂花树,其枝罩在龙潭之上,恰似龙须,树在池中倒映,清风徐来,树叶婆娑,碧波荡漾,清沏涟渏,水中鱼儿欢跃,树上鸟儿鸣叫,此地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此乃“龙潭湾”之由来也。
     
    相传到了玘公第二十三代孙秀琼公时,更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其次子田永科,人称“科秀才”,中举后去湖广赴任。但其弟永登及子庆耕(人称“耕痞子”)为人奸慝,心怀妒忌,听信谗言,“只要将黑狗之血倒入潭中,永科家便败,而永登家则兴。”“耕痞子”父子二人便杀数只黑狗,将其污血倾入潭中,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潭中之水翻滚咆哮了三天三夜,桂花树陷落潭中,只见一股白烟从潭中冲天而起,冲破堤坝,其龙向西腾飞,落于竹园坪遁阴河而去。在龙潭西边约百丈之地陷落了一个面积约有一亩的天坑,从此潭水几近干涸。在龙飞潭陷的同时,科秀才在赴任途中于长江西陵峡遇风浪船翻殒命,而“耕痞子”因害人而“断子绝孙”。这是田氏家族繁衍发展中的一个悲剧性的传说。龙潭湾至今仍有一个几丈方圆的水塘,虽无水源,却也长年不干涸,竹园坪、天坑仍静静的躺在那里。
     
    后记:这是我小时候听到老辈子讲的一个“古(方言:意为故事)”,在编纂续休田氏族谱之中,追谱索源,便忆及了这个“古”,便将其搜集整理以笔叙之。这个传说难免有不少封建糟粕,不可全信,但传说中的地名、人名都是真实的,而故事情节是我根据多人讲述综合推断的。如果有谬误,有伤族人祖辈之笔,敬请谅解。倘若我族人能从这个传说中感悟到做人应当与人为善、宽大为怀,切不可妒忌生恨而害人害已之人生哲理,我愿足矣。
     
      田祚海         
     
    公元二零一零年十月
     
     
     
    59、紫荆树、老村、九代屋场的传说
     
    据田氏族谱记载:我巴东田氏始祖田玘公于唐元和(公元八百零六年)奉旨征讨西蜀刘闢之乱,诸道平安后东下回籍,落业于巴邑泊乐乡马跑水龙桥坪(今野三关镇菜子坝村)。玘公所生二子:长子田桶,次子田杝。田桶生应皋、進皋、行皋、显皋四子,行皋生思政、思全二子,“思全屡世同居,前栽紫荆树,后种伯仲花,家畜十犬,一犬不至,九犬不食……聖旨封义门牌坊一座,此为正史也。
     
    无独有偶,巴东县茶店子镇茶店子村六组(阴坡)七组(老村)之交界处,也有一块坪地,也叫龙桥坪,听老辈人讲此处曾有一座小石桥,从龙桥坪朝东爬上一座山梁,半山腰有一马蹄形的泉眼,泉水清凉无比,入口甘甜,回味无穷,人称“马刨水”。我们小时候放牛,经常光顾此泉。从龙桥坪向北约半里的地方有一块十余亩的大坪,人称“九代屋场”,我们小时候亲眼所见,其阶沿石高约五尺,总长约有数十丈,可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大多数被拆去砌坎了,有的则因年代久远全部埋入土中。老村有一四合院,门前有紫荆树,现已没有了,但在老村田祚勳门前至今仍有一棵胸径三十多厘米,高约三丈的紫荆树。
     
    传说中,老村九代屋场有田氏先人九世同居,全家人口众多,吃饭时以鸣锣为号,因小孩众多,便选用一长木凳,在木凳上凿一排碗状圆孔,供小孩食用。用现代观念来看,似乎有些不雅,但足见子孙众多,聚族而居。因人口众多,饭菜难做,掌管饭食之田三嫂于是提出弟兄分居,其祖公曰:要分家,除非紫荆树死,田三嫂每天就用蒸饭的甑脚水泼向紫荆树兜,久而久之,紫荆树便渐渐枯萎了。祖公仍不允许分家,曰:要分家,除非紫荆树活了。田三嫂又用淘米水连浇百日,紫荆树果然又活了,祖公叹曰:“田家该败!”从此,老村田氏子孙便析地而居,再也没有昔日的热闹场面了。
     
    这个故事与正史中的“田氏分财,紫荆忽瘁”的家风相悖。倘若我后世子孙能从中感悟到“家不和,万事俱废”的这一道理,这就是拙文之目的。
     
    田祚海搜集整理 
     
    公元二零一零年八月
     
     
     
    60、紫荆堂善化田氏源流暨第十二房繁衍迁徙分布状况
     
    公元八零六年,西川剑南节度使刘辟要挟唐王朝求统三州,唐宪宗李纯不允,刘群遂叛,起兵反唐,为镇压这种割据分裂行为,敇封陕西京兆府亨山县人田玘为招讨史,西征刘辟,平乱后由蜀而楚东下回籍,落业于巴邑泊乐乡马刨水龙桥坪(今巴东县野三关镇玉米塘一带)。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屡世不衰,成为川东、鄂西名门望族。故玘公为我巴东田氏之始祖。
     
    田玘:生二子,长田桶,次田杝。
     
    田桶:乾符(公元八七四—八八零年)时,授巫夔防御使。生四子,长田应皋,次田进皋,三田行皋,四田显皋。
     
    田行皋:大约出生于唐末五代初,后唐进士,仕至兵部尚书,爵封节洁忠义伯。生二子,长田思政,次田思全。
     
    田思全:世居祖籍九代屋场,前栽紫荆,后种柏仲,家畜十犬,一犬不至,九犬不食。宋仁宗赵祯钦赐义门牌坊。时约公元一零二三年至一零五六年之间。生一子,田崇钺。
     
    田崇钺:生二子,长田伯漁,次田伯济。
     
    田伯漁:善化、老村祖。生一子,田汝贤。
     
    田汝贤:生四子,长田有修,次田有禾,三田有用,四田有功。有修后世析秭归,有禾过继给建始姑婆,更名黄竣,至田成万棋归宗,乃为来复房(十八房),居今茶店镇向家湾村刘家大坪。有用析居宜昌。
     
    田有功:生一子,田应通。
     
    田应通:生一子,田正英。
     
    田正英:生三子,长田仁锡,次田明锡。三田受锡,仁锡析秭归大漁池。约十七世纪初,“锡”字派分支鹤峰、五峰等地。
     
    田受锡:生二子,长田志海,次田志隆。
     
    田志隆:生三子,长田福胜,次田福茂,三田福祚。福胜系上、下房祖,福茂系老村、高地祖,福祚系青坪八甲祖。
     
    田福胜:生三子,长田万虎,次田万彪,三田万明。田万虎为老三房祖,田万彪为下六房祖,田万明为上八房祖。
     
    田万明:生十一子,长田文宣,次、三子失传,四田文实,五田文宝,六子失传,七田文宰,八田文宵,九失传,十田文宦,十一田文龙。田文宣于明嘉靖乙酉年跪请官居荆、岳、九、永四州布政使康绥国为其家藏宗谱作序。时约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中叶,为巴东田氏“文”字派族人之鼎盛时期。
     
    田文宵:田文宵排行第八,故有八房之称,民国三十五年巴东田氏联宗合派时,编为十二房。据善化本房族人称,善化稻场岭村有一小地名曰『倒埋坟』,即田文宵殡葬之地,若此,田文宵在十六世纪中叶左右已迁徙到善化居住。生一子,田宪楚。
     
    田宪楚:生二子,长田守贞,次田守一。
     
    田守贞:生四子,长田大纯,次田大绣,三田大纬,四田大缙。
     
    田守一:生二子,长田大同,次田大仁(失考)。据址于绿葱坡镇金钟观村姚家坪田国旦之妻谭老孺人的墓碑铭文,老坟园田元谨、田发佐的墓碑铭文、茶店镇王学湾田宏沐的墓碑铭文可推测,我十二房在『大』、『宏』字派,除大缙房留居善化外,其他房分别迁徙到九湾、茶店等地。
     
    田守贞一房分布如下:田大纯—今绿葱坡镇香家垭村转马溪、九盘溪,水浒坪村刘家坪、庙垭子村二等坪、齐家坡、向家湾、瓮子水、中儿垭,金钟观村姚家坪、后槽里、池塘坪、登子石、袁家坡、渣洞溪及长阳县火烧坪等地。田大绣—今茶店镇梅花山、店子坪等地。田大纬—今茶店镇王学湾、龙潭湾、刘家大坪及神农架林区板桥等地。田大缙—今绿葱坡镇稻场岭、中村,袁家荒村茅葫坡及四川等地。
     
    田守一一房分布如下:田大同—今茶店镇新庄子、岩屋坪,绿葱坡镇三河口、小都宜等地。
     
    我十二房族人这种居住格局大致形成于明末清初,且一直延续至今。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江津松树湾宗显世系图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下一条信息: 湖北省巴东县善化总祠第十二房《田氏族谱》(八)




    图片新闻
    几张田氏家谱(族谱、宗谱)照片
    几张田氏家谱(族谱
    黔南田氏世系总图
    黔南田氏世系总图
    《田氏谱志·雁门紫荆卷》再版选登
    《田氏谱志·雁门紫
    田宗显系田氏宗室排列表(成都)
    田宗显系田氏宗室
    湖北黄冈蕲春县田桥青草坪村田氏宗谱
    湖北黄冈蕲春县田
    南京高淳《淳溪田氏宗谱》
    南京高淳《淳溪田
    热门信息
    ·  华夏田氏各地族谱班辈(部分)汇总
    ·  田氏家谱及字辈
    ·  陕西地区收藏的家谱目录
    ·  田姓-宗谱
    ·  田氏各地族谱字辈汇总~田云强2021.6
    ·  田氏族谱
    ·  几张田氏家谱(族谱、宗谱)照片
    ·  广东普宁市高埔镇大道营村及南营村开
    ·  山东菏泽巨野县紫荆堂田凌汉公支系《
    ·  广东普宁市高埔镇大道营村及南营村开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