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田家镇已形成一个比较繁华的小集镇,三六九为集日,方园百里的百姓都到这里赶集,进行货物交流。镇上的各类店铺也都应运而生。工业有铁匠炉,如鲍家炉、李家炉、于家炉,生产锹镐锄镰农具,车马用具;加工业主要是染布房,如同兴德、聚发合等,为农民自织的土布(家织布)进行加工,把家织布染黑、蓝、玉白色做衣服用、染成麻花布做被褥用,再就是糕点、杂货铺,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商号有永兴厚、泉盛福、泳隆合,荣升合;还有药铺,经营中草药,有中医先生坐堂诊病;还有饭馆、大车店等一应俱全。
在这些工商业中,单说永兴厚的兴起和发展,田家镇因田姓是大户、老户而得名。在田氏宗族中有位先人叫田树昌、字凤鸣,排行老二。为人聪明好学,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广交朋友,故外人送号“凤二爷”。他老人家膝下有三子一女,均已立事成人。长子在俄罗斯经商,经常往家里寄钱,他老人家有了本钱,就盖房子、买地,在镇里开了店铺。
开店铺,就需要给商铺起个名号。镇上多有学问的人聚在“凤二爷”家,集思广议。大家说: “永兴”即是地名,帝王多用的年号。“厚”字其义更深,忠厚、宽厚、德厚,隆情厚意。三字串一起既为商号吉祥,生意兴隆,又要符合业主本人的本性实际,最后,“凤二爷”确定为商号为“永兴厚”。它的寓意是:忠厚是传家宝,厚道是经商源。只有忠厚才能延绵世泽,只有厚道才能家业永兴。
“永兴厚”开张以后,“凤二爷”就按着字号的宗旨去经商,按着字号的核心去做人。 童叟无欺惠及百姓,货真价实誉满一方。即得到顾客的关爱、又结交了朋友。在那战乱的年代,小偷不偷“永兴厚”,胡子(土匪)也不抢“永兴厚”。每次胡子进镇,大栏把(土匪头)都下令、不准许伤害“永兴厚”的“凤二爷”。
“永兴厚”主要经营一是糕点,二是杂货。糕点是作坊加工制作。有点“前店后厂”的架势。“永兴厚”的糕点是用吊炉烤制,相当于现在的烤箱,平底铁锅上放置手工制作好的糕点,锅下有文火,锅盖上有铁笼,装着木炭生火,在上面有吊杆,用吊杆移动锅盖,用锅盖生的火和锅下的文火,上下加温,均匀发热,烤熟下面锅里的各样糕点。
糕点的品种繁多,样式各异。有上八珍,下八珍(即十六样果品),有糟子糕、饼干、炉果、火勺(也叫大鼓盖)、光头饽饽、窟窿眼饽饽等……。这些食品当时销路很广,是人际交往的首推礼品,也是富裕人家的零食。特别是过年(春节)人们走亲戚、探朋友,糕点是人情往来必送的礼物。根据各自的财力,送礼的对象,选择上中下各类糕点,互相赠送。尤其是结婚后第一个新年。新姑爷到老丈人家去拜年,都得准备很多的糕点,事先都得计划好,新娘子家都有什么亲戚,如伯伯、叔叔、姑姑、姨家是一个都不能拉下的,一般都得几十份,又有礼必成双的风俗。
二人转里的小拜年不是有这样几句唱词吗:“打春到初八,二姑娘回娘家,小两口子拜新年,馃子用车拉。这么用车拉,一般都要带上二三十匣果品。为什么叫匣,是由礼品的包装而得名。那时候装果品不是用现在的纸盒包装,它的单位也叫盒。而那时馃匣子用木制的,四面刻昴,下有底,上有盖,能开能关。并贴上各种精美的图案,什么八仙上寿,王母蟠桃,鲤鱼跳龙门,二十四孝等……。由于“永兴厚”的糕点做的好吃,足斤足两,尤其是春节前后,小生意做也很兴旺。
“永兴厚”经营小杂货只要是大豆油、线麻和其他杂货。大豆油、线麻和杂货源主要来自黑龙江和吉林。那时候一到冬天,当地各屯有大铁车的人家,就组织车队,每辆车都大四套骡马,组织一二十辆车队向东山里进发。临去装满食盐、海米、毛虾、虾油、虾酱等海产品,到东山里换回来大豆油和线麻。豆油是生活日用和加工糕点的原料。线麻用来做车马绳套,也是家庭妇女做鞋用的必需品。我小时候,看到过各家都有大油箱。那就是车队从东山里运油的产物。一台大铁车能装三个大油箱,车中间装的叫么箱,底小上大,五六尺长,三尺多高,车前车后的叫前后箱,一般都是六尺长三尺宽,三尺高。每个油箱能装两千多斤豆油,车上面再装上线麻。车队一个冬天往返一趟,基本够镇上各店铺一年的销售了。“永兴厚”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后来,时局的动荡,外族的入侵,民生涂炭,“凤二爷”年岁已高,生意也随之凋零。“凤二爷”在俄国经商的儿子田万满回国,兄弟三人分家另过。分家时,“永兴厚”商号分给了次子田万堂。由于本人不善经营,又染上抽大烟的恶习,使兴旺一时“永兴厚”走向了衰落,最终关门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