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建华夏本土哲学
共九章,50余万字
欢 喜 学
帅士象 著
2016年5月——2025年5月
——谨将本作,献给我苦难慈祥的母亲侯桂珍!
——并致天下所有父母!
二、产生坏情绪烦恼痛苦的二执:我执、法执
1、两执的危害:两执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一个烦恼的两个方面。我执是人内在的东西,是我的存在与我的认;法执是外界物的方面。两执造成人的错误认知,并且执着于这些错误的认知,顽固地囚禁自己,所以烦恼。两执的观点虽然是小乘佛学的,但是现实世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时时有危害的。
2、什么是我执?
我执:执着于以我为主体的错误认知,他人难以撼动,个人难以更改,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在错误中永不回头,从而产生烦恼痛苦。
我执的根源在于五蕴:而五蕴就是一个人生命体和合的全部。
五蕴由“色受想行识”组成。色是一切法(法即物质),是一切缘起的滥觞。受想行识皆因色而起,但色即是空。这之中识最重要,识有八识,我执来源于八识中的第六识意识。我执在八识中共产生执着心、分别心、妄想心。大乘、唯识、密宗、禅宗都强调求解脱最好从打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开始。
分别我执与俱生我执:我执分后天与先天两种。
我执将一切固定在有我这个人的认知上,认为一切都以我为主体,与我有关:我自己,我有,我的人,我的钱,我的物,我的权,我的决定,我的看法,我的荣誉,我的绝对正确的经验,我的观点,我的意见,我的要求,我的一切。执着于我个人的缺点永不悔改,从而产生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甚至出现如曹操只能我负人人,不可人人负我的极端我执),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从而产生无限烦恼与痛苦。
典型的我执人群:身边刚愎自用坚持错误的领导、家长、上司、老师、军队将校、失败的战场指挥官等——
下面从多方面来讲讲我执的普遍存在与危害。
诗人是一个典型的我执群体。我为何离开小有成就的诗歌创作去写幽默小说?诗人群体的疯狂我执,让我内心厌烦:成立很多诗歌流派,认为我的流派最好,最先锋,可以一统江湖。很多诗人认为他的诗歌写得最好,超越古人,现在的诗人都在他的膝盖以下,写的全是垃圾。他一天写三五首,一年就是一千多首;他生病住几天院,生怕他没有写诗,没有关心人类,担心人类还在不在。海子所以是天才,是他最先放下了我执。晦涩的现代诗让人厌恶。海子写了许多晦涩的史诗,最后认为诗歌的作用可能是还是抒情的,所以才有“姐,我今夜只想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金名。很多我执的诗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深感晦涩的现代诗没有价值,所以又步入了通俗性与普遍性的白居易式的口语诗,觉得通俗易懂的口语诗不但美妙,其实也非常难写。四川诗人尚仲敏有一首幽默诗,很有趣:致橡树。代表人物沈浩波、伊沙等有大量优秀注定会传世的口语诗。不但自己焕发了诗歌创作的第二春第三春,还让诗歌呈现了巨大的可能性,核爆炸一番。
文学圈子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我执圈子。所以我离开文学圈子去做象棋公益活动,推广象棋文化,组织象棋比赛,培养象棋后人。每一个城里最知名的作家,喝酒后,我执大暴发,先骂遍国内所有作家,再骂遍世界所有作家,最后其他人都是垃圾,他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地球上。结果,他连一个像样的文学奖可能都没得到。四川省政府奖励矛盾文学奖400万,鲁迅文学奖200万,更遑论千万级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么多年无一人领到。但一省大小城市甚至直达乡镇村,自费出版了一二十部甚至三四十部书的我执作家,仍然多如牛毛。我为何做了十几年的象棋公益事业?象棋界的人想我执都没办法:省、国家、世界所有的比赛,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他包拿这届冠军,得10万、30万、80万、100万、180万、40万美元的大奖。比赛之后有一个巨大的道字在主持,只有心无名利,下好每一步每一盘,局局最佳的人,最后才可能得到冠军。不想得的能够得到,想得到的偏偏得不到。我深受象棋对弈中道的启发,花五年时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象棋长篇小说《大明棋王》。发表、获奖、三十多个国家的杂志连载、改编成影视、今后一定会在屏幕上与大家见面。
书法界的我执:狂草也好,丑书也好,吼书也好,射书也好,我想,如果有幸去参加殿试由皇帝决定进士名次,能够活出来就算本事。如果你硬说美丽无比的柳欧颜二王张旭怀素王铎米芾(FU)等没有你的好,你就我执去吧!
国画界的我执:不会有哪一个一个画家满心欣赏赞美另一个画家的作品。不论是几百万一尺,还是几千万一幅,上亿一幅,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心里说不上好看,如果是资本运作与营销滥计,再贵也是垃圾。
音乐界,记得某县有个主要领导,非常我执,自己拉二胡,请了个省团来陪衬,结果拉成了个杀鸡杀鸭,把自己的前途都拉进去了。
我执,各行各业都有,而且炽盛。
结论:我执是先天的,智慧的人在后天一定要放下我执,坚守中道,而不是顽固地加强我执。
3、什么是法执(无明)?
法执: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远离了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并且执着于各种错误的认知不改变,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堪的烦恼。
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汇。
法执例一:重度怀疑者的先下结论,再找证据;结果往往是非常错误的,而且死不认错。
法执例二:凭个人喜好、感觉的主观结论。
法执例三:脑袋一热坚定地拍脑袋,拒绝他人意见。
法执产生的关键在于个人天生的刚愎自用,知识苍白,见识少,而且远离了事物的真相(不拥有六大般若的第一般若:实相般若),被各种假象迷惑,不知本质。
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是典型的两执狂。一个少年只有十五岁,但是他追究事物的真相解决问题,那么少年境界的远比寿者高。请欣赏我一首短诗——
如果活到三百岁
如果活到336岁
却没有读过数千万字的藏书
你理解的智慧美德不是天上无数的星星
及星星更加丰富的层次
而是城里村上几棵沾沾自喜的朽木
只愿喜欢恶的利己趣味
帮助他人一点也如尖刀剜肉
如此,即使你活到789岁
仍然还是丑陋的婴儿
法执的核心就是违背了佛学大乘六大般若(六度)中的实相般若、境界般若、观照般若,主要是违背了实相般若。
人间的确有境界之分:儒分士农工商;佛分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道分愚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黄帝内经》治人分治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冯友兰把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我把人分为朴素、功利、贵族、圣贤、神性五个境界。
最容易产生两执的人群:大小领导、教师教授博导、指挥官、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研究员、院士、平凡人群、失败人群等。
供稿:田世荣
|